從小吃到大的它,竟然是「非遺」,原來製作過程這麼複雜,厲害了

首先,感謝頭條舉辦的這次“非遺在身邊”的活動,如果沒有這次活動,我也不會去真正的瞭解我的家鄉,也不會知道,原來那些在我身邊、不起眼的他們,都是“非遺”。

這次,想給大家介紹我家鄉岐山的名小吃,“岐山擀麵皮”。它是第三批錄入的“非遺”。寶雞岐山擀麵皮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擀麵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是關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

我知道好多人,都不知道“岐山”這個地方。所以,我想在這裡先介紹一下我的家鄉“岐山”。

從小吃到大的它,竟然是“非遺”,原來製作過程這麼複雜,厲害了

岐山

岐山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鉅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方言是周朝國語、雅言即陝西西府方言。著名景點有周原遺址、太平寺、周公廟、三國古戰場遺址、五丈原諸葛亮廟等。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聖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於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自漢代以來,在周原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為著名,與兄弟縣區出土的虢季子白盤、矢人盤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岐山縣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之稱。

我是地地道道的寶雞市岐山人。從小就吃“岐山擀麵皮”。原來感覺是好吃的,但是絕對沒有現在這種想過它。可能是因為在外地,一年回去2次。每次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各種小吃—岐山擀麵皮、岐山臊子面、豆花泡饃、鍋盔、空心掛麵。這些原來常常吃到的、不起眼的小吃們,反而成為了現在的想念。

從小吃到大的它,竟然是“非遺”,原來製作過程這麼複雜,厲害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岐山擀麵皮”,在西安和外地都被叫做“西安擀麵皮或者陝西擀麵皮”?我在西安的連鎖加盟店裡面也吃過所謂的“西安擀麵皮”,不好吃,而且很貴,一張擀麵皮賣5塊。要知道在我們岐山只賣3塊錢。我每次回家都要帶真空的擀麵皮,還要給朋友、在西安的親戚快遞。

每次我回家,媽媽都會親自做擀麵皮給我吃。最重要的是麵皮的製作和調料的製作,而且調料裡的辣椒要用油潑辣子。我自認為過程很複雜,媽媽都是前一天晚上就開始做,面水發酵一晚上,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做麵皮,就為了讓我早上一起床,就有早餐吃。謝謝媽媽。

為了寫這次文章,我還專門問了媽媽,製作的具體步驟。有這麼幾個步驟:

  • 和麵團:把適量的麵粉倒入鍋內,按1:3比例添入涼水。接下來,和做麵條一樣,和麵成團。靜置30分鐘。
  • 洗面團:盆內倒清水小半盆,取和好之麵糰放入,輕揉麵團直到清水變為濃稠面水,取出麵糰將面水放一旁備用,換一新盆同樣倒入小半盆清水,將剛揉過已經變小的麵糰放入繼續輕柔.....換水次數一般靠感覺,次數少麵筋發粘,次數合適麵筋筋道口感很好,次數過多麼就沒有面筋了!【這個過程洗出來的面水就是做麵皮的面水,最後洗出來的一團面,就是麵筋】
  • 發酵:加入發酵粉,放置一晚上。
  • 製作麵皮:先把發酵好的面水,上面的清水部分倒掉,留下渾濁的面水。將麵糊置入小盆中上蒸籠中火蒸至麵糰半軟並且不沾手的時候用勺子刮出適量大小一團,迅速用擦過油的擀麵杖擀製成稍小與蒸籠籠屜大小的麵皮每一張上邊搽上菜籽油如此反複製作,一張張摞起放入籠屜。上籠用旺火蒸約45分鐘,取出,待涼後,一張一張分開,切成蒜苗葉形的條,即成麵皮。
  • 製作麵筋:鍋中倒入清水煮沸,將洗好之麵筋揪成條狀纏成比拇指稍粗的棒棒多個後放入鍋中煮45分鐘熟,用漏勺拎幹水撈出後,撕成較小條片狀放盤中備用。
  • 製作調料:我們家一般都是醋水、鹽水和用三奈、八角、香果、桂皮、花椒,煮成的調料水。辣椒油【辣椒油裡面要加蜂蜜,為了讓調料粘在麵皮表面】。
從小吃到大的它,竟然是“非遺”,原來製作過程這麼複雜,厲害了

第一季的《嚮往的生活》黃磊做涼皮失敗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麵團和洗面團這兩個步驟。直接就用面水做麵皮,做出來的又厚又容易破。黃磊的做法不是做麵皮,而是做麵餅。麵餅也是一種涼皮,但是它大概有0.5釐米的厚度,而麵皮要求薄,放在手上能透過去。

自己寫著想吃了,計劃端午回家,吃“岐山擀麵皮”去!怎麼樣,對我家鄉有興趣嗎?想吃擀麵皮嗎?快來岐山吧。歡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