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回顧中國近代史,日本侵略我國的心一直很狂妄,甚至在二戰時期,曾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真是大言不慚。而日本之所以如此膨脹,也是有理由的,當時的中國多方面實力都落後於日本。比如中日甲午戰爭,就能看出敵我之間實力差距,北洋水師節節潰敗,最後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清廷的軟弱無能再次顯露,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百姓深處水深火熱之中。其實,在甲午戰爭時,海外有一箇中國人,曾想出一個計劃能夠奇襲日本,如果成功的話,割地賠款的就是日本,但是由於慈禧的阻攔,導致這個計劃胎死腹中。

想出奇招之人名叫宋育仁,1857年出生於四川富順,光緒年間成為進士,擔任翰林院庶吉士。他是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一手倡導重慶維新運動,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世人對他的評價很高。

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37歲那一年,宋育仁跟隨公使龔照璦出使歐洲,擔任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藉著外交官的職務,他見識到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深刻認識到日本對我國的危害,於是回國參加強學會,提倡民主共和,宣揚中國走上自強之路。

甲午戰爭打響之後,宋育仁彼時位於倫敦,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公使龔照璦已經回國述職,暫時由他接管職務。黃海海戰失敗後,宋育仁有了一個大膽設想,在與日軍海戰中反敗為勝,日本人兵少錢少,只要朝廷不妥協,堅持抗戰就能勝利。

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宋育仁的想法是:購買英國的軍艦五艘,購買魚雷快艇十艘,徵收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操練成一支水師。隨後偽裝成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的名義,從菲律賓北上出發,直接可以攻打日本的本土——東京和長崎兩大城市。

這個想法看似天馬行空,但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澳大利亞是英國殖民地,在西方國家中,商會可以讓軍隊保護商人的利益。此時正在進行中日甲午戰爭,為了免受戰火的波及,這支水師可以打著澳洲商會的旗號出動,自然不會引起日本人的防備,突襲成功的勝算非常高。

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一不做二不休,宋育仁先給朝廷上書,隨後聯繫兩江總督張之洞、劉坤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成功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與此同時,宋育仁和美國海軍少將、英國的銀行經理立約,向銀行借款三百萬英鎊,作為這支水師的經費。經過一系列操作,備齊了搶單武器,以及戰鬥士兵,組成一支強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給前北洋水師琅都督威理指揮。

眼看這事就要成了,海軍整裝待發,就等朝廷一聲令下,就能殺到日本本土,報日本踐踏我國之仇。令人意外的是,清廷依舊是腐敗無能,準備與日本和平談判,李鴻章對此事持反對態度,慈禧也認為是在給朝廷添亂,下旨將此事作廢,宋育仁前功盡棄,只能帶著不甘回國。就這樣,奇襲日本的計劃胎死腹中。

甲午戰爭時,此人組建了一支海軍,慈禧若不阻止,早已打到日本

對於宋育仁的奇招,可行度還是很高的,日本在侵略我國時,幾乎動用了大量主力軍隊,此時國內防備力量不足。若此時這支海外軍隊能夠突襲日本,佔領東京和長崎,輕則會讓日本割地賠款,重則日本可能淪為我國的一個省,無論如何都值得一試。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卻不敢輕易招惹日本,只能賣國求榮導致生靈塗炭,實在令人氣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