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規劃是酒莊的硬實力

居家期間,防“疫鬱”的好辦法,就是坐下來認真想一想葡萄酒的事情。今天討論一個話題:酒莊的硬實力是什麼?

中國葡萄酒行業每年有很多的展會、論壇、研討,其中,市場營銷的話題最多,營銷大師和行業大咖津津樂道怎麼賣的巧賣的好,他們嘔心瀝血為中國葡萄酒的發展貢獻才智,提升酒莊的市場營銷能力。

市場營銷與產品力哪個是酒莊的硬實力呢?我個人觀點,產品力是酒莊的硬實力,進一步說,“產品規劃能力”是酒莊的硬實力。

產品力和產品的規劃力,不完全是一回事。具體來講,產品力是具象的,某個產品很棒,就是這個產品力很強,產品力也許靠一位卓越的釀酒師就能解決。產品規劃力是抽象的,是一種想象力、謀劃力和組織實施能力。產品規劃力需要莊主與釀酒師共同研究規劃,要有想象力,有廣闊的視野,要積累消費者和市場的觀察,要了解行業或者說產區狀況,要調動酒莊的優勢資源為落實“產品規劃力”而服務。

產品規劃是酒莊的硬實力

在討論“產品規劃力”這個話題之前,我認為需要對以下幾個基本判斷有所溝通:

1、中國葡萄酒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

我們經常會用中國葡萄酒市場未來容量、增量等這樣的市場紅利數值來慰冀自己,這是一種錯覺,這些數值要被中國酒莊與世界葡萄酒共同分享,當下,中國葡萄酒的分享市場增長紅利的能力顯然不足,換句話說,好日子等不來。

世界葡萄酒已經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除了有些渠道商唯利是圖進口一些洋垃圾酒之外,世界各地特色產區的優質葡萄酒也是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形成品質與價格的雙重競爭能力。換句話說,雖說是在自家門口,中國酒莊的競爭是國際化的。

我們無時不刻在與進口葡萄酒爭奪銷量與消費者的心智關注。千萬不要忘記,中國酒莊的市場競爭力是相對於世界葡萄酒同臺競技而言的。產品規劃力,應該是站在世界葡萄酒的格局中考慮,如果侷限在國內、自己的產區、自己酒莊的既有能力上來規劃酒莊的產品,就很難取得市場競爭優勢。換句話說,閉門造車難以應對國際化的競爭。

2、國內葡萄酒消費的四類情景

把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分成四類,恐怕沒有什麼異議:普通消費者餐酒、禮品用酒、成熟的葡萄酒愛好者餐酒與品鑑酒、大客戶消費用酒。至於說中國消費者普遍的崇洋心理,這是多因素造就的,不是我們討論的問題。

普通消費者餐酒

普通消費者,或者說社會大眾對葡萄酒的第一反應,是“好喝不好喝”,或者是哪個國家的葡萄酒,“法國酒好”、“澳洲的也不錯”,“德國的雷司令很有名”,等等。

在“可比較”的情景下選酒,消費者是有味覺基礎的,可以基本判斷出酒品的優劣的,這些普通消費者對於甜口葡萄酒有特殊喜愛,甜酒(甜白、甜紅)都是他們進入葡萄酒世界的基礎酒。這與西方葡萄酒消費有所不同,西方人接觸葡萄酒更久遠,甜口葡萄酒差不多是過去時了。

那麼請注意,普通消費者的口味偏好非常重要,甜口似乎是最好的突破。

產品規劃是酒莊的硬實力

禮品用酒

禮品用酒是中國葡萄酒消費的一個獨有特徵,一是經常會送禮,二是送的時候數量還會多一些,在選用禮品酒的時候,更多關注酒品的知名度、特色,或者生動的故事,甚至外包裝也要漂亮,以滿足“體面”的送禮心理需求。

西方的禮品用酒特徵並不明顯,大多數情景是選一支價格稍高、有特色的伴手禮。

那麼請注意,特色和生動的故事,既是禮品用酒現實的選酒原則,也是中國酒莊葡萄酒品牌成長的重要元素。

成熟葡萄酒愛好者餐酒與品鑑酒

成為一個成熟的葡萄酒愛好者,需要時間、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成長過程漫長,而且是在“比較葡萄酒”中成長的,選酒的空間更為廣闊,非常關心葡萄酒的細節,他們會詳細瞭解具體產區、風土、釀酒品種、釀造年份、工藝特點和酒莊人文歷史等多種信息,具有很好的品鑑能力,他們是意見領袖,對周圍其他消費者有示範影響力。

在西方,由於葡萄酒市場極為成熟,與日常生活連接更為悠久與緊密,“成熟的葡萄酒愛好者”這一群體並不是很明顯,基本上可以用高端消費、中檔消費和餐酒消費來區分市場,消費者更願意接受葡萄酒資訊和自己選酒嘗試。

行業認為,在中國這類消費者有3000-4000萬人,國內成熟的葡萄酒愛好者很少關注國產葡萄酒,甚至有些排斥國產酒,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請注意,這是擋在中國葡萄酒發展面前的巨大人群,營銷手段難以贏取這類愛好者的注目,他們更加關注產品的品質、風味、特色。

大客戶消費用酒

大客戶消費用酒又分為兩類,商務活動和禮品用酒,普通聚會用酒。其中的商務活動用酒和禮品用酒,對葡萄酒選擇要求更高,非常在意酒莊的知名度,畢竟名莊酒在餐桌上是很上檔次的。

大客戶的普通聚會用酒,可以參照普通消費者的選酒。

3、性價比是葡萄酒的基本法則

葡萄酒消費不是剛需,中國的葡萄酒消費並不成熟,除了葡萄酒之間的競爭,還存在與中國傳統烈性白酒的競爭、與啤酒的競爭。性價比是這個產業的基本法則,價格是消費者選擇用酒的重要考量,同樣的價格,他們可能會選擇進口酒、中國白酒,日常的餐飲中,也會因為葡萄酒消費支出高而改選啤酒。

4、“名莊”、“品牌溢價力”都不能拔苗助長。

葡萄酒名莊的“品牌溢價能力”是葡萄酒行業最有魅力的一種現象,然而,葡萄酒行業是全球一體化的透明產業,可對比可競爭的產業,葡萄酒品賞是嗅覺的藝術,感官標準是客觀存在的。換句話說,酒莊品牌要靠市場驗證和消費者口碑的積累。

如果同意以上四種基本事實,那麼我們可以繼續討論“產品規劃力是硬實力”的問題。那麼,酒莊的產品規劃需要關照哪些方面呢?酒莊需要什麼樣的的產品架構師?我們看以下的思路是不是可以考慮:

洞察消費者口味偏好

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還不成熟,對不同種類的葡萄酒的需求也與國外不同;要意識到國際主流口感和中國大眾口味的差異,規劃不同的產品體系。酒莊試圖與國際高水平葡萄酒PK的鎮莊作品,往往是體現水平、針對行業內人士或者滿足挑剔的成熟的葡萄酒愛好者的需要;

產品規劃是酒莊的硬實力

中國飲食風味差異巨大,餐酒搭配的確是消費者認識葡萄酒的一種手段,那麼,沿海一帶偏海鮮的菜系、內地湘鄂川的麻辣菜系、杭幫淮陽的清淡菜系、魯晉菜的醬鹹菜系、西北偏肉菜系等等,都可能對應了不同口味的葡萄酒,這也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的豐富之處,與相對不復雜的西餐有巨大區別。

中國消費者的性別、年齡以及打小養成的口味偏好,也是他們感受不同葡萄酒的差異因素;比如,年輕的女性絕大多數喜歡甜口葡萄酒,喜歡有顏色的葡萄酒,比如桃紅,甚至喜歡酒瓶的色彩;中年女性消費者喜歡更甜的酒,比如麝香甜酒、貴腐甜酒等,甚至拿甜酒與閨密當餐酒;中年男性則喜歡厚重一些的酒體,否則會感覺沒勁;年齡偏大的消費者,有的還喜歡加強酒的沉穩;

季節氣候因素對飲用酒體的影響也很大,這點非常像飲茶,初春後到初秋,人們喜歡乾淨脆爽的白葡萄酒、白氣泡酒,尤其冰過之後飲用,彷彿喝到綠茶;而寒冷降臨後,則喜歡喝濃重些的紅酒,如飲紅茶;

每個消費者在對葡萄酒的認知,是一個隨著時間和喝酒閱歷而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我們常說,年輕人是市場的未來,那麼,提供適合年輕人口感的酒體,就意味著取悅和培養他們對酒莊的好感,累以時月可能就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和尊重;

國外不同的產區著力發展自己的優勢口味,輸入到中國市場,就完全滿足了國內不同的口味選擇,如果要求我們的酒莊發展各色口味,圖全以應對市場,看似是個不正確不明智的策略,然而,這是市場的真實,是個悖論;

如果我們酒莊發展單一口味呢?在任何單一口味上都面臨強有力的國外產區對手,所以,我認為產品策略可視為“中期策略”,或者說是中國酒莊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選擇;

打造表達風土的精品酒

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經濟學者認為的“消費升級轉型”水平了,這也是1976年的美國和1978年的日本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說,中國葡萄酒處在酒類消費升級轉型的起始點上,要贏得這個機遇,中國葡萄酒面臨兩大競爭,一是與中國烈性白酒的市場爭奪,二是與新舊世界進口葡萄酒的市場爭奪。

好產品,無疑是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好產品就是能夠表達當地風土特色的產品,是與眾不同的產品,這是葡萄酒領域的公論,世界葡萄酒無不在產品與風土上精雕細琢。尋找和釀造反映中國產區風土特性的葡萄酒,融入世界葡萄酒的格局之中,是要付出很多艱辛和代價的。

產品規劃是酒莊的硬實力

風土表達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尤其是葡萄品種的選擇,這裡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酒莊們願不願意費精力、下力氣嘗試找到能夠表達產區風土的葡萄品種。這需要莊主們有前瞻力,有科研的心態,早佈局、拼耐力,中法莊園也是經過近二十年才驗證了馬瑟蘭是一個優秀品種。

好產品關乎酒莊和產區的未來,我們已經很欣喜的看到,國內一些精品酒莊開始到國外去參加國際型的專業葡萄酒展,國內一些產區的酒莊在政府主導和幫扶下,參與各種葡萄酒大賽評獎活動,獲得了無數的獎牌;

嘗試品類創新

說到葡萄酒的品類創新,我們有沒有可能去嘗試一些勇敢的、富有想象力的產品,或者實施敢於突破和冒險的新品類策略,堅信它、培育它、強大它,用文化賦能和文化標籤,來逐漸擺脫“新舊世界”長期灌輸給整個世界的強勢葡萄酒“哲學文化”,或許也是值得中國葡萄酒考慮的方向。

比如,近十年來,中國出現了追求葡萄酒民族風格的“草本葡萄酒”這一新品類,我們略述一二。

從工藝上看,“草本葡萄酒”是種工藝創新,嘗試以草木替代橡木(櫻桃木、慄木、金合歡木)等傳統葡萄酒釀造業中植物多酚參與葡萄酒發酵熟化過程,發揮草木多酚物質的釀造價值,同時關注添加植物的中醫藥學價值,顯著提高葡萄酒中的營養物質含量。

從口味上看,草本葡萄酒不同於西方的“草本利口酒”,其一,草本葡萄酒是配置或者聯合發酵,酒精度與口感風味都大相徑庭;其次,草本葡萄酒的釀造者追求國際葡萄酒的主流感官口味;其三,草本葡萄酒追求快樂、健康的產品特質,釀造理念與“傳統藥酒”不同,超越傳統“藥酒”的窠臼。

從文化上看,中式草本葡萄酒傳承了東方對草本植物的認知,關注草本植物參與葡萄酒發酵的豐富性,在呈現葡萄酒味覺審美價值的同時,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獨特元素,展現植物與葡萄酒的融合之美。

當然,這種跨界融合、新的探索和另類釀造能否具有未來,能否成為民族風格葡萄酒,還需要時間和市場的檢驗,我們姑且慢慢觀察。

——

作者:吳新芳,字一白,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2011年進入葡萄酒行業,北京百利生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產品架構師、釀酒師、總經理。國家一級品酒師,中國產區葡萄酒感官分析專家,曾獲2016年北京大學創新創業榜樣人物,2018年中國葡萄酒市場年度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