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關羽註定要被殺掉?各方勢力都是什麼心態?

天地玄黃日月盈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決意北上攻曹,率荊州三萬精銳“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荊州大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

逼降於禁、擒獲龐德,水淹七軍,各方勢力紛紛來投,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就連曹操都心生忌憚,產生了遷都以暫避鋒芒的念頭!

然而正當關羽走上“人生巔峰”之時,之前一直曲意逢迎的孫權行動了,東吳小將陸遜“白衣渡江”,從背後突襲關羽,斷其後路。

而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難以繼續北上,北上無門,後路被堵,關羽只得“敗走麥城”,並向鎮守在上庸的劉封與孟達求救,但二人拒不出兵,無奈之下關羽只得冒險突圍,不料失手被擒,與其子關平卒於臨沮。

從“威震華夏”到兵敗被殺,不過短短五個月的時間,一切好似“夢幻泡影”一般,亙古一人,忠義無雙的關羽竟然如此喪命,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深究起來,這其中疑點重重,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

首先,關羽率荊州精銳圍攻襄陽的做法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制定的“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戰略相背。

諸葛亮足智多謀,必然能夠看出關羽此舉頗為兇險,為什麼不出言提醒呢!

其次,關羽敗走麥城後,向鎮守在上庸的劉封與孟達求救,劉封竟然拒不出兵,而他是劉備的義子,膽敢如此行事,必然是受了“上面”的指示,而這個“上面”非諸葛亮和劉備莫屬!

綜上所述,關羽很有可能是被諸葛亮與劉備暗中謀害!

原因有二:

其一,諸葛亮出山之時就定下“聯吳抗曹”的戰略,他也一直是這麼做的,但鎮守在荊州的關羽卻成了此戰略實施的最大障礙。

荊州地處戰略要衝,與孫吳一江之隔,關羽的態度直接影響到蜀吳二國的“外交關係”,然而關羽為人驕橫,自視甚高,看不起孫權。

孫權為了鞏固聯盟,不惜自降身份,為其子向關羽之女求婚,不料關羽不僅嚴詞拒絕,還不屑地撂下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句話徹底的得罪了孫權!

所以關羽的存在必然會成為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最大障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他徹底消失,因此諸葛亮在關羽大意出兵時,沒有及時勸誡!

其二,劉備已然容不下關羽。關羽亙古一人,忠義無雙,之所以願意輔佐劉備,為的是匡扶漢室,而不是與劉備之間的兄弟“小義”。

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借漢獻帝之名封其為“漢壽亭侯”,這本是曹操拉攏人心的手段,但關羽極為重視,認為這是漢獻帝所封,出自“正統”。

綜上所述,關羽之死很有可能與諸葛亮,劉備脫不了干係,其實從關羽的諡號我們就能看出很多。

關羽遇害後,劉備並未為其追諡,關羽“壯繆侯”的諡號還是後主劉禪在景耀三年為其追諡的!

更為重要的是,“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壯繆侯”這一諡號是說關羽“名不符實”,這可不是什麼好諡號!

而劉禪在位之初,蜀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盡在諸葛亮之手,這一諡號必然是諸葛亮的意思,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

以上純屬筆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評論區探討!!!


古今中外多少事


因為他高傲自大,一意孤行,再加上樹敵過多。


南毛索朗丫卓


關羽註定要被殺死:

一、東吳孫權必殺關羽。

先說西蜀劉備和東吳孫權的關係。首先,二者是姻親,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其次,在北方有曹操這個強大敵對勢力情況下,二者是是相互依存、相互戒備的戰略伙伴關係。二者曾聯合抗曹,敗曹操於赤壁。再次,彼此又是爭奪天下的對手。東吳孫權對劉備佔據荊州一直不滿,對荊襄虎視眈眈。只是怕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直不敢動手。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就應該秉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與孫權大面上交好。而關羽卻對東吳不屑一顧,經常以言語譏笑之、侮辱之。左一個江東鼠輩,又一個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替兒子求親),甚至大搖大擺的"單刀赴會",東吳受辱欲殺之久矣。

弘一法師李叔同(寫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高僧)說過:″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以肚量容忍,集福之要術;以勢力折人,招尤其未遠;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關羽長期以言語譏人,致使自己兵敗被擒殺。如果他能與東吳大面兒上交好,孫權擒獲關羽後,顧忌劉備的勢力,並考慮兩家的關係,則很可能放其一條生路。

二、曹操必殺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可見關羽所帥的荊州之軍是整個西蜀劉備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羽對曹操的威脅可想而知。事實也確實如此,關羽攻打襄樊時,敗曹仁,俘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幾乎要遷都以避鋒芒,關羽已成曹操心頭大患。

所以,在東吳向曹操獻上關羽人頭時,曹操喜曰:"雲長已死,吾夜眠帖席矣。”

雖關羽曾經降曹,但復歸劉備。曹操知羽不可復得,此心頭大患焉能不殺之?

三、劉備亦不能容關羽(但決不可能主動去殺他)。

先看關羽與西川群臣的關係。因關羽並沒有參加攻佔西川,西川群臣大多數與他沒什麼交情。而關羽與″敬上苛下″的張飛性格正相反,他“傲上而不忍下”,除劉備、張飛區區幾個人外,連諸葛亮、馬超、黃忠,甚至劉備的乾兒子劉封他都沒有放在眼裡。既然你看不起我,我也未必待見你,因此西川群臣對關羽感情很淡,真到關羽陷入困境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人立馬就拋棄了他。

再看看關羽與劉備之間的關係。

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人盟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後三個異性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床。而到劉備攻取了西川之後,據筆者分析,劉備和鎮守荊州的關羽二人已有了明顯的隔閡和疏離,這主要緣由於二人的人生目標和道德觀念出現了明顯的分歧。關羽忠肝義膽,一直以匡復漢室為人生最大的目標。而一代梟雄劉備打著救皇帝的旗號,自己卻想做皇帝(當時漢獻帝還活著),這讓關羽怎麼想?桃園結義的盟誓言猶在耳,大哥卻違背了誓言,可想而知關羽多麼的痛苦!這種痛苦就像荀彧對曹操一樣一樣的。所以當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給關羽授爵時,關羽表現得十分輕蔑,剛開始甚至找理由(老將黃忠不配與其為伍)不接受,這等於公開打了大哥的臉!你在最應該恭喜我的時候卻狠狠打了我的臉,這讓劉備這個作大哥的又怎麼想?此時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不難理解,這就像兩個兄弟,互相看不順眼,又迫於情面不好撕破臉皮動手,那麼彼此自生自滅就成了最好的解決方式(決不至於動手),而關羽的死對雙方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嗚呼,關羽之死竟成為一種必然。好在忠義千秋的關羽死後為神為聖,名傳千古,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