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財有哪些很深的套路呢?

活動中心17653708


常聽人說理財有陷阱,在這裡,我們將通過總結常見的理財陷阱,來闡述什麼是真正的理財,繼而希望大家在日後都能儘量避免這些所謂的坑。

在理財中有哪些坑?

比如,銀行經理告訴你基金投資3-5年就能穩賺不賠,但是不見賺錢反而在賠錢;又比如,到銀行存錢結果變成一張保單,還退不回錢;再比如,操盤手幫你炒股還說穩賺,結果卻虧的一塌糊塗;還有就是,買進了某回報率為30%的P2P理財產品,結果老闆跑路等等。

肯定還有很多坑,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那麼從這些坑中我們可以總結得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掉入這些陷阱?

為什麼你總會掉進這些坑?

總結一句話:你的理財打開方式不對。

理財,也叫理財規劃,指根據個人或家庭的客觀情況和財務狀況,通過調整支出的順序,藉助相關的理財工具等方式,從而達到實現一系列的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包括房產規劃、子女教育規劃、退休規劃、資產傳承規劃等。

所以,要想真正做好理財,就要明確兩點:

第一,理財不等於投資。

理財,也可以叫理財規劃,它的目的遠遠不止保值和增值,它更看重的是財務安全,其次才是保值和增值,然後才考慮財務自由或財富自由。

當你把投資當成理財,一門心思想要讓資產儘可能增值的時候不妨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這輩子要賺多少錢才夠?

按照一個月1萬元的消費水平計算,就算一個家庭靠不斷投資攢夠了500萬,這些錢堆成的小金山只需要41年就可以被吃空。

如果真的是想理財,我們就應該清楚,財富增值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能在有限的收入範圍內滿足各種財務需求,保障衣食無憂才是終極的目標。

第二,理財不等於理財產品。

餘額寶、基金、保險、P2P、股票等理財產品只是幫我們達到理財目標的工具而已。

就像我們不會拿著割草的鐮刀去砍柴一樣,對於動輒幾百萬的養老金來說,靠收益幾乎忽略不計的餘額寶來攢錢,肯定也是不合適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部分的緊急備用金用於投資餘額寶,那也是可行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如何做好資金安排,讓財富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讓錢變多。

回到那些理財中所謂的坑。這些所謂的坑,其實也並不是真正的坑,只不過你把投資誤認成為理財的全部,誤以為理財只是找到那些收益比活期存款、比餘額寶高的理財產品。因為一心盯著收益,卻沒有想過你需要付出的一些代價,比如時間,必然是會失望。

其實,任何一款理財產品在設計出來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門檻和適用人群,如果真的要說是理財的坑,只能說是有些工作人員沒有跟你講解更多的細節,或者因為缺乏最基礎的相關知識,就算跟你說了,你當時也清楚明白了,後來也可能會忘記。

如何一勞永逸的避免掉入理財的各種陷阱?

第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理財不等於投資,理財不等於理財產品,一定要做好理財規劃,先想清楚自己要達到什麼理財目標,在看看自己有多少財力,又有多少時間來準備,然後再來挑選最合適的理財產品才能避免各種坑。

不要再問哪些P2P平臺最靠譜了,你要知道的不是哪個P2P平臺靠譜,因為沒有一個人敢跟你保證他們永遠靠譜,你最應該知道的是如何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說,你最應該知道的是,你可以拿P2P來做什麼,來解決你什麼問題。

真的不要再籠統地說你是為了攢錢,攢錢也分攢不同的錢,你是攢來養老,還是攢來旅遊?如果你明明知道你是攢養老金,卻還要冒風險去買P2P,到時候跑路了,你該找誰哭?如果你的旅遊計劃可有可無,那把旅遊基金拿來買P2P又有何妨?

第二,掌握幾款最基本的理財產品。

學理財真的很難嗎?學習做基金投資真的很難嗎?是真的很難,還是你懶?

與其在沒有辨別能力的基礎上聽各種免費的理財課,還不如紮紮實實地做一些實踐和總結。

理財這麼多年,我不僅熟悉國內幾乎所有主流的理財產品,海外資產配置的經驗亦是很豐富。儘管市面上有成千上萬的理財產品可供挑選,我卻發現基金才是最最能賺錢的工具,而且是最最適合大眾的理財產品。

不過,我卻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投資者們總會覺得風景就是別處的好。我在好多朋友面前說過基金的好處,低門檻、低風險(比股票風險低,又不像某些產品有兌付風險)、高收益,但還是有很多人看不起基金,在他們眼裡好像基金太不入流了,總覺得沒有股票、期貨、期權、外匯等來得高大上一些。

其實,真正對老百姓們最有用的理財產品無非就是保險和基金,如果你們稍微對它們多做一點深入的瞭解,都好過你投其他。


記憶啲承諾3


理財套路深,記住一點就行,收益和風險呈正比,沒有白來的餡餅,尤其小心理財師的忽悠。

說一個常見的忽悠吧,預期收益率。如果你仔細看你買的理財產品,有很多都寫著預期收益率有多高。但是,這個預期收益率是不是你能獲得的收益率呢?

顯然不是!這個只是根據歷史數據和投資類型估計出來的,市場不好的時候,實際收益率大幅低於預期收益率的情況很多。


財經一熱點


因為理財不像其他行業需要資質考核才能參與,比如開車上路需要駕照,當老師需要教師資格證,從醫需要醫師證。也許最後虧的是自己不傷害外人就不考慮你是否專業都能參與(但傷家人啊)建議還是先深入學習下再下海,有句話講“股海無涯清倉是岸”,老手尚且如此感嘆,新手還是學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