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人這一輩子總得有點追求,有人愛財,有人愛物,有人理想遠大,有人志向平凡,不能說哪種人生態度更加正確,只要自己覺得喜歡就是人生無悔的選擇。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麵包與奶牛”是基礎,人類對於吃存在著永恆的興趣。《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就曾說過,“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後來參加工作,拿著菲薄的工資,我專門去把《雅舍談吃》裡寫到現在能找到的美食嚐了個遍。”以後我也要全部吃個遍!

這是陳曉卿的樂趣,也是他畢生的追求,去吃遍《雅舍談吃》裡的美味,一個“吃貨”的終身使命,讓他導演出色香味俱全的《舌尖上的中國》。

歷史上那些“吃貨”,總能在吃中找到樂趣,宋代蘇東坡一路貶官,一路吃,終於吃出了“東坡肘子”、“東坡肉。”

吃貨的世界總是充滿了濃濃的煙火之氣,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吃的樂趣,王公貴族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這樣。“滷煮火燒”作為北京的小吃,在歷史的煙塵裡,一路走來,成為了一座城市的味道。

“滷煮火燒”的名字和它本身一樣,平易近人,於市井之間傳遞著人間冷暖。它上不了滿漢全席,只遊走於衚衕街巷,可是你以為它是土生土長於民間嗎?完全不是,它的前世今生,是北京沉澱下來的歷史痕跡。

最初的“滷煮”有著華麗的身世,它叫做“蘇造肉,”在沒有流落民間之時,它是皇帝的心頭所好。愛新覺羅 ·溥傑先生的夫人嵯峨浩著了一本《食在宮廷》的書,它的身影就在其中。在宮廷半生,也見證了歷史的風雲變化,在經過歲月流逝,世事變遷之後,曾經的宮廷美食流落民間,正如一句詩所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滷煮火燒”的前世今生

當“滷煮火燒”帶著金光閃閃的宮廷身份流落民間時,誰還記得它最初的樣子。

曾經它叫“蘇造肉”,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愛上了旅遊,在他南巡旅遊的途中,一路風光旖旎,當他下榻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裡時,他遇到了一位叫張東官的廚子,這個廚子的手藝超群,他做的菜餚很合乾隆的口味,一個合格的廚子,要經得起食客的考驗,張東官得到了乾隆的肯定,皇帝把張東官帶入了宮廷。

張東官帶著一個廚師的榮耀來到了宮中,他用多種香料與中藥,慢火熬製豬肉,在香料與火候的完美結合下,燉出來的豬肉酥爛綿軟,因此名為酥造肉,由於張東官是蘇州人,這道菜又叫“蘇造肉”。

皇帝的口味必將影響更多的人,乾隆皇帝享受著蘇造肉帶來的綿軟,於是滷煮的前生帶著皇室招牌誕生了,“御用菜餚”的金字招牌在皇室貴族中漸漸流行起來,由於它獨特的口感,受到了達官貴人的追捧,一時間,蘇造肉竟有“洛陽紙貴”的感覺,朝廷專門設置了蘇造局,製作酥造肉以供朝廷官員享用。 “蘇造肉”的前生還在宮牆之中,達官貴人的餐桌之上,高高在上得無法攀援。

後來朝代更替,“蘇造肉”放下宮廷御用的身段,傳入民間,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同火燒成為了一對食物中的“絕代雙驕”,一塊搭配成一道老百姓熱愛的食物。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j滷煮

老百姓的食物訴求很簡單,不需要精美的造型,就是一碗簡單的“蘇造肉”,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慾。

每天早上,晨光熹微,小販們就帶著“蘇造肉”開始了“討生活”,進入昇平署的官員們,當然不能委屈自己,於是東華門外的蘇造肉是最為有名的。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蘇造肉”的詠詩一首:“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並注說:“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

那麼如此精緻的蘇造肉到底經歷了什麼,變成如今的“滷煮火燒”呢?

達官貴人有他們的享受,窮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當蘇造肉帶著他的香味融入市井之氣後,另外一種做法,讓蘇造肉漸漸的“流落”民間,融合了市井的煙火之氣。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滷煮的製作

那就是“小腸陳”的誕生,他本是售賣“蘇造肉”的,可是肉的成本太高,老百姓的經濟條件是接受不了那麼貴的肉的,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豬肉,沒有想到歪打正著,“滷煮”正式出道,在老北京的小吃食譜上,它佔據了c位,以高貴的身份位居重要之地。

“小腸陳”第三代掌門人陳玉田,更是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滷煮火燒”。他做的“滷煮火燒”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湯濃香醇厚,解放前,小腸陳在天橋、虎坊橋、前門和西單牌樓等一帶都設有攤位,屬設在華北樓戲院門前的攤位最有名氣。

這個小腸陳很聰明,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不僅僅是從做小吃的角度誇獎他,更是從商業的角度給他點贊,打call,華北樓戲院門前的攤位賣宵夜,等於抓住了食客的消費心理,聽戲累了,食客可以坐在攤位面前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滷煮火燒”,如果唱戲的角累了,也可以上攤位來吃一碗宵夜。

小腸陳憑藉精湛的廚藝,聰慧的頭腦,把“滷煮火燒”帶入市井紅塵之中。或許在某個寒冷的冬夜,或者料峭的春天,梅蘭芳在唱完《貴妃醉酒》的最後一場後,和孟小冬在華北樓戲院門前的攤位前吃過一碗“滷煮火燒”。佳人已逝,恩怨已了,他日再見,或者已是來生。

二、“滷煮火燒”的市井百態

自從“滷煮火燒”脫去了金光閃閃的皇家招牌之後,它就以最親民的狀態與市井小民混在一起。 它再也沒有登上豪華盛宴的桌子,只感受著平民的喜怒哀樂。

“二葷鋪”的牛羊下水,豬腸子;“窮人樂”的滷煮火燒、羊雜碎;都透著濃濃的生活之氣。在睜眼奔生活,伸手就要錢的時代,窮人生活確實不容易,去吃“滷煮火燒”的人,有可能是張家拉黃包車的大叔,也有可能是李家的潑皮破落戶……,窮人的日子實在是苦,只能苦中作樂。

窮人吃不起肉,更別說去什麼北京大飯店了,一年四季可以見個油葷,都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在這樣樸實的訴求中,“窮人樂”就應運而生了。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一碗滷煮慰平生

現在的“窮人樂”大不了不花錢上網,不花錢的旅遊,只要不花錢的,都可以偷著樂,不花就是節省了,可是在過去,“窮人樂”是底層人民最好的消費狀態。

特別是在沒錢的日子,還可以享受豆汁、滷煮火燒、羊雜碎、爆肚兒帶來的口腹之慾,也不失一種快樂的源泉。

時光總是在不停向前的,歷史也總是從不停止它的腳步,當人們再也不會為一口吃食而焦慮的時候,“滷煮火燒”反而以著名小吃的身份,融入了北京的歷史,見證了它的滄桑與雋永。

食物總是和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從遠古的刀耕火種,到如今豐富的食物鏈,食物和歷史一起見證著城市的風雨滄桑,在慢慢的品嚼之中,吃出了一個百味人生。

三、“滷煮火燒”的平民生活

當“滷煮火燒”金閃閃的外套被脫去之後,它開啟了平民模式的奇妙旅程。

北京人的早餐裡有油條、豆漿、豆腐腦這些大眾食譜,但是也少不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滷煮火燒、焦圈餅,大石欄的炸醬麵,東城的油炸糕,總有一個是不能忘卻的東西。

代表平民的食物,總透著一股煙火紅塵之氣。

“小腸陳”的滷煮,從流傳民間開始那一刻,就自帶著百年老字號的光彩,店面不大,五六張方桌,還是很古老的樣子,店面的樣子沒變,連味道都還是百年之前的樣子,與其說這是一家飯館,不如說它是一個歷史的活化石。一碗熱騰騰的“滷煮火燒”就是百年的歷史,一個轉身就是時代的前進。一杯牛二,一碗滷煮,聊以慰平生。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小腸陳的店面

隨著食物的多樣化,滷煮或許就是一種情懷了,也許北新橋的滷煮與百年前的“小腸陳”有一樣的思維,那是很多人的深夜食堂,有晚歸的出租司機,有奔波的公司ceo,還有失意痛苦的小青年,無論什麼身份,在這裡一坐,那就是一個百年之前的輪迴。

說實話,滷煮火燒在文學作品裡並不多見,影視劇裡也鮮有提出,但是作為平民小吃,它的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

電視劇《狼煙北平》中,文三爺請陳掌櫃吃飯,落魄的陳掌櫃,連吃多碗,硬生生的把自己給撐死了。可見一碗滷煮在平民心裡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哪怕臨死之前,滷煮火燒也是最後的美味。

其實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平民食物,比如韓國的“部隊湯”,這個詞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這當然不是部隊大食堂的食物。

部隊湯源於二戰之後,人民物質匱乏的時代,“部隊湯”以食材最樸實的樣子出現在大眾面前,湯裡有幾節香腸、一兩片午餐肉、一些雜菜、麵條和泡菜等。就是一碗普通得沒有多餘烹飪技巧的食物,卻流傳了下來,成為韓國餐館裡一種很便宜的大眾菜。

每一個流傳下來的味道,總是歷史的沉澱,歷史不僅僅是書裡記錄的事件,那些冷冰冰的說教,並不能清楚的讓人明白歷史的發展軌跡,可是吃卻關係著普通個體的生存,生存的歷史,就是人類不停跋涉的旅程。

四、北京城的“南橫街”,滷煮火燒的發源地,“窮人樂”彙集的煙火紅塵氣

任何一種小吃,都有它的發源之地,滷煮也不例外,北京的“南橫街”就是滷煮的成長之所,也是滷煮的風水寶地,它發源於斯,興盛於斯。

富貴人 家有他們的樂趣,窮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如兩個互不相干的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在逍遙。

清末民初的“窮人樂”,烹飪的方法都很簡單,沒有精緻的擺盤,也沒有複雜的工藝,只是一碗簡單的食物,在滿足口腹之餘,也滿足了精神上的娛樂,他們坐在一起,談天說地,或是身體上的放鬆,或是心靈上的解脫,沒有什麼事是一碗滷煮不能搞定的,如果不行,那就來第二碗。

當然窮人的樂趣也不僅僅在一碗滷煮,另外一些便宜美味的食物也曾進入過他們的生活,在寒冷中溫暖腸胃,慰藉靈魂。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窮人樂

1、羊雜碎

這是回民和漢民都喜愛的食物,無論心情怎樣,來上一碗羊雜碎,再抓上一把冒著清新之氣的香菜末,舀上一勺熱烈的紅辣椒,人冒著汗珠,碗裡翻騰著屬於自己的快樂。

最初的羊雜碎是回民經營著,最開始他們也並不接受下水作為食物,可是在某一天,他們發現羊的下水也可以做出極好的美味來,於是羊雜碎應運而生了。

2、爆肚

“京城老爆三”的爆肚,可以算是一絕,要不然也不能作為招牌存在。

爆肚的歷史也跟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京味小吃裡綻放奇異的光彩。如果要說爆肚在“窮人樂”的地位,可以算得上是“上品”,就如滷煮一般,都有金光閃閃的出身。

京城“爆肚馮”把爆肚的品類分得更加細緻,根據需要分出了爆羊肚種類:散丹、肚仁、肚領、蘑菇和蘑菇尖;爆牛肚種類:百葉、肚仁和肚領。

一碗“滷煮火燒”,濃濃煙火味,沉澱著老北京的歷史味道

爆肚

早些年的北京城,那些苦力出身的拉洋車的,下力氣的人,在經過一天的勞作之後,往爆肚攤子前一坐,一碗爆肚,一碗酒,指天罵地一陣操作,那個爽快,真正的是另外一種人生境界。

爆肚雖然歸於窮人樂,但是也不乏各界名人來捧場,根據史料記載,北洋軍閥段祺瑞,以及京劇大師梅蘭芳、馬連良都是“爆肚馮”的常客。

3、灌腸兒

吃灌腸,你別忘記了蒜汁,沒有蒜汁的灌腸是沒有靈魂的。

灌腸歷史悠久,在明朝萬曆和清朝乾隆年的史書中都有“爆肚有肝香灌腸”和“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汁說美鮮”的詩句。

做小買賣的,拉洋車的,都會來吃上一口炸灌腸。

歷史總是在不斷的前行當中,我們看到很多老行當已經消失不見,以前滿大街修理鐘錶的師傅,已經石沉大海,鮮見身影,那些沿街叫賣的貨郎也已經不再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可能只是書中的隻言片語,可是食物卻帶著歷史流傳下來的記憶,讓人們感受曾經的煙火與紅塵。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曾經的富貴榮華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人們的樂趣也延伸到了各個領域,香奈兒與勞力士,大蒜與滷煮,只要你喜歡,都可以成為樂趣。

一碗滷煮,在過去的時光承載著市井煙火的絢爛,在火熱與蒸騰中,見證了百年的興衰,歷史總會過去,而滷煮卻依然煥發著年輕的生命,成為歷史的活體化石,食物所記錄的歲月悠悠,也許更加真實,它穿透了人們的味蕾,在味道中延續歷史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