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15年前,一套名為“世紀文學60家”的叢書正在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策劃出版。60位名家將從專家反覆篩選出的100位現當代作家中產生,除了白燁、陳駿濤、倪培耕、賀紹俊擔任總策劃,出版方還邀請了王曉明、王富仁、陳思和、陳曉明、程光煒等25人組成專家評選委員會進行書面投票。再由專家和讀者對他們評分,各佔50%的權重。最後的平均分是作家的總成績,再從這個成績單列出排行榜。此後,又在新浪網讀書頻道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全民大網絡評選”活動,數萬網民踴躍參與,持續一年多、備受廣大讀者關注的“世紀文學60家”榜單最終揭曉。


這個排名上的作家,今天看來,頗有“爭議”。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路遙 英年早逝的“天才”


作為當時如日中天的路遙,卻排在了賈平凹遠遠地後面。這主要是賈平凹在青年讀者群體中的巨大影響力。


常年的寫作摧毀了路遙的健康,他在1992年去世,年僅42歲。恰好在路遙去世的這一年,陳忠實寫出了《白鹿原》,並分兩次在《當代》雜誌刊發。這部作品立刻引起全國性的轟動,獲得了不亞於《平凡的世界》的聲譽。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陳忠實 一個民族的秘史作者


陳忠實一生最重要的“墊棺”之作《白鹿原》全書共50萬字,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展現出一幅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社會形象的歷史畫卷,覆蓋人物眾多;從清朝覆滅到民國建立,寫白鹿原上白、鹿兩大家族的較量,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甚至有人認為《白鹿原》是繼曹雪芹《紅樓夢》之後當代作家寫出的最偉大的作品。但是陳忠實的排位卻有點靠後,原因不得而知。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王安憶 逃不開張愛玲的光環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 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髮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2019年9月23日,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只要提到王安憶,大家基本都會誇到她的勤奮。她堅持寫了三十多年,她的寫作帶著種韌勁兒,不屈不撓的,肯吃苦。你看她寫弄堂,寫刺繡,寫物什,從頭描到尾,殷殷懇懇,沒一筆偷懶。


這靠一磚一瓦搭起來的紮實,使人們慣於把她和天才式作家區別開來。其實王安憶自己是有野心的,她在採訪中提到張愛玲,說“我不比她強,也不比她差”。


近百年前,張愛玲以她的天賦式寫作,為後世寫上海乃至寫港臺的作家提供了範本。說起來好笑, 之後中國當代女作家,寫的好的,不管主動被動,或多或少都要與張愛玲有些糾纏。王安憶對地域和世情的書寫,更是註定逃不開張的光環。


王安憶後來表現出的潛力,證明她即使不是天才,也能憑藉大量書寫,來打鑿出自己和文學之間的通達。所以,在這個排行榜上,王安憶比較靠前。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白先勇 中國最後的貴族


談起中國當代文學,一定繞不開白先勇。


他出身將門卻與文學結緣,他身為男兒,卻一生柔腸百轉。弱冠之年,他獨具慧眼發掘了女作家三毛。耄耋白首,他仍然矢志不渝萬水千山走遍推動崑曲的傳承發展。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的貴族。


旅美學者夏志清教授做了這樣形容,他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後者更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オ,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韓少功 “尋根”文學的主將


韓少功,195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 著名作家。1980年、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2年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蘭西文藝騎士獎章”;2007年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傑出作家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美國第二屆紐曼華語文學獎等。作品分別以十多種外國文字共三十多種在境外出版。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著)、《惶然錄》(佩索阿著)等數種出版。


被王安憶尊稱“大哥”的韓少功在作品和文學發展歷程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5年,作為倡導“尋根文學”的主將,韓少功發表了作品《文學的根》,提出“尋根”口號,並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這一主張。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一線評論家都在持續關注韓少功。孟繁華認為:“韓少功站立在海南邊地、以散論作為鞭子無情地抽打了那些垂死的靈魂,同張承志們一起不時地颳起思想的風暴,洗滌文壇的空前汙濁,從而使他們這類作品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衝擊力。”


韓少功,這個人從偏遠的湘西走出來,他本身是一個純粹的當代文學史事實;一份新時期的歷史清單;一部打開又合上的新時期文學史大綱。” 南帆認為:“許多跡象表明,‘思想’正在韓少功的文學生涯之中佔據愈來愈大的比重。如何描述韓少功的文學風格?激烈和冷峻,衝動和分析,抒情和批判,浪漫和犀利,詩意和理性……如果援引這一套相對的美學詞彙表,韓少功贏得的多半是後者。‘思想’首先表明了韓少功的理論嗜好。”


當代文學名家再排座次,莫言、賈平凹、王安憶…半個文壇集體出山

張賢亮 文學荒原的播種者


張賢亮,他是上世紀80年代文學的拓荒者,他是上世紀90年代最早一批下海的弄潮兒。他的個性像他的作品一樣大膽直率,甚至讓人驚訝得目瞪口呆。文學與電影,構築了這位當代作家創作的一生。
  
張賢亮這個名字,似乎一直與爭議相伴。但不可否認,在新時期文學和電影史上,這個名字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從發表作品到今天,張賢亮所創造的多個“第一次”,都飽受爭議。他曾說:我是中國第一個寫性的,第一個寫飢餓的,第一個寫城市改造的,第一個寫中學生早戀的,第一個寫勞改隊的……這話雖然顯得不甚謙虛準確,倒也反映出他在文學上最大的貢獻—寫作內容方面的突破。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的那一批作家都如同拓荒者,一隻手捂住尚未癒合的傷口,一隻手在新時期文學的荒原上播種。

1993年,張賢亮拿出自己78萬元版稅,選址鎮北堡,創辦寧夏華夏西部影視城公司,後來,他被人們稱為“文人中最會經商的人”。


  
在這座影視基地,他第一次提出“出賣荒涼”的理念。在這裡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一個和八個》,被公認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而被認為是第五代最後一部作品的《紅高粱》,也是在這裡誕生。它見證了“華語電影的黃金20年”,正如影視城大門內的石碑上的標語:“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

無論如何,張賢亮在當代中國文學史都有重要的意義。排名56位有點靠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