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如果我說,積極並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兒,你會不會立刻就不願意繼續看下去了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想想自己最近的生活,確實有些太拖延了。去年年底放假前呢,基本上每天都會至少寫出來6000字,外加再答幾道題,隔三差五發一篇文章。

可現在呢,每天雖然想著要做點什麼、寫點什麼,但還是遲遲的不開始。相對於之前的自律來說,眼前的狀態確實有些太過拖延、太過消極了。

不知道最近在家,你每天是如何度日的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的答案是這樣的:

"我陪女朋友打王者,眼都快瞎了";

"天天看劇,頭髮十天都沒洗了";

"外面能送菜不能?我不想起床";

"我們又延遲復工了,你給我介紹點電影吧";

"我在家都快長草了,啥時候上班啊"……

說起來,本來我因為沒能比較自律,而對自己有些意見,在看到大家的狀態都差不多之後,內心的負罪感少了一些,就又繼續心安理得的看《明星大偵探》。還真是"呵,男人"。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一邊是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緊張的戰鬥在一線、一邊是更多人在家自我封閉閒的發慌。想想我們自己,陷入理性與感性的糾結中,內心就會極其不舒服,生活本身得多強大,才能承載比內心糾結更極端的,這種分裂和矛盾的狀態呢?

其實想到這兒,內心裡又蹦出來對自己現在"拖延"、"無所事事"、"不積極"、"不思進取"的羞愧與憤怒。

當然,在這裡可以將這份羞愧與憤怒,解讀為"因為感受到奮戰在一線人員的辛苦,而產生的不配擁有當前安逸、不配放鬆的自我否定與攻擊"。但就像生活中從來沒有簡單的對與錯一樣,這份解讀在我看來也著實有一些淺薄,甚至是對正在艱苦奮戰的一線的不尊重。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我想現在的你內心可能會有疑惑,這個人為何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現在應該好好宣傳他人的辛苦,來引導大家往更積極的方向走才對。

當然,我也承認這個方向是合適的。只是"更積極"這個詞,我覺得不合適。因為這個詞就好像是在說"我們只能積極,不能消極"、"我們只能自律,不能拖延"、"我們只能正能量,不能負能量"。

試想一下,如果生活和世界只有積極、自律和正能量,那確實是一幅美好、完美的畫卷, 但世界真實的樣子是什麼呢?

世界總是包括矛盾的兩面,既有因為自我封閉帶來的閒的發慌,也有最美逆行者所面對的緊張和承載的犧牲。

而既然現實總是包括了兩面,又怎麼會如我們所願,只有好沒有壞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前兩天在跟一位身在武漢疫區的心理同仁聊天的時候,他說到"我雖然有證書,但是實在沒有什麼經驗,接觸了幾個情緒很重的案例,自己也陷在情緒裡出不來。做了一些自我調整,暫時沒什麼用。"

我就說,"既然承受不了,那就別繼續了,保證好自己的狀態,工作才能繼續。"

接著他說,"其實我心裡也有這樣的想法,可一想到不少朋友的狀態確實很差,我又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現在我的內心也很矛盾。"

如果說,我希望他暫時停下來,去當一個"逃兵",你會怎麼看這樣的我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我想可能會有,"你怎麼這麼慫"、"你為什麼沒有一點善心"、"這是人做的事兒麼"……我會感激你的評價,因為這些評價的背後是關注。可它們並不會影響我,我依舊會有這樣的希望,會選擇這麼做。

因為就像剛剛說的,"保證好自己的狀態,工作才能繼續"。只有自己能夠承載對方的負面情緒,才不會受到很多負面影響,才能保證不將負面影響有意無意的反饋到來訪者的身上。

之前就有一位來訪者講了類似的故事,說他本來心情特別不好,然後撥通了一個熱線,想要找人聊聊,可說著說著對面的心理工作者反而大哭起來,還沒有停下來的跡象,搞得他情緒更不好了。

試想一下,你的狀態本來就特別差,還有人將負能量傳遞給你,你會是什麼心情、什麼狀態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如果不是充滿尊重、恰到好處的雪中送炭,那任何看起來是善意和好心的努力,都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想,你不想成為被壓垮的駱駝,也不想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那麼,讓這位朋友停止眼前的工作,這個看似不那麼正能量的行為,是必要存在的。

而這種必要性其實並不是只有這樣一個層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我想你也經歷過,"因為自己最近有些懶散,所以對自己很是不滿,希望自己能快點高效起來"、"自己正處於負面情緒裡,想要從他人那裡獲得一些理解和支持,可收穫的卻是道理、雞湯以及'你要快樂點'和'你要積極起來'"。

這就好像,我們不自覺的想要持續的處於好的狀態裡,並且也不斷的在向其他人散播著這樣的意思。看來我們真把消極、拖延、負面當成了洪水猛獸。

可它們真的是麼?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試想一下,現在的你是6、7歲的年紀,生活在一個並不算特別富裕,但衣食無憂的家庭裡,父母雙方也都沒有太大的缺點。

對於現在的你來說,你不知道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一切行為都是基於本能。所以會做一些父母眼中,或者說成年人眼中"不應該做"的事情。比如說,拿著玩具往父母的身上丟。

父母忙碌了一天,還被你這樣丟,就開始黑著臉教育你,你也用哭來表達內心的不舒服。但這時候的父母聽到你的哭更煩了,又勒令你閉嘴、別哭。你也乖乖聽話了。

如此的情況不斷重複,直到你不那麼容易有太大的情緒反應。但在你的生命中形成了這樣一些東西:

1、 哭是不好的,不應該出現;

2、 我不應該哭,我應該是個堅強的人。

而秉著這樣的認識,在隨後的人生中,你竭力保持著積極、將負面深埋在心底,即便你一點也不快樂,還是會以微笑示人。並且也會陷入"你怎麼能有這些負面看法"、"你怎麼能脆弱"、"你怎麼能哭"這樣的自我否定中,讓內心的陰沉變得更加沉重。

但你還是堅持自我。於是若干年後,你被診斷為"微笑抑鬱症"。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這時候可能你的內心會想,這不就是在說"負面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需要一定程度的規避麼,我沒看到它需要存在的重要性在哪兒"。

正面對我們產生正面的影響,負面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這一點沒有人會質疑,也基本每個人都知道。而之所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是希望表達這樣的意思:

過分追求積極,壓抑、逃避、拒絕消極,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基於生存本能和自我實現本能,我們確實痴迷於高效、積極、正面等詞彙。因為如果自己的進步更快、獲得的東西更多,那生存就能進一步得到保障,還能通過他人的認可、讚美、羨慕收穫精神上的滿足。同時也更容易實現"我就是這麼厲害的人"這樣的自我認可。

但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為什麼我們需要?

造成需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得到滿足、尚未擁有。也就是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學習差、沒能力、長的不好、不會說話,生活中現在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希望自己快點擁有這些,就能改變眼前的"困境"了。

而眼前的"困境"是什麼呢?

其實是我不認可現在的自己,我不認可現在的生活。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從一般觀念來說,因為不認可而想要改變,是說得通的。但是任何改變首先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承認眼前的狀況。

如果我生活在一個家庭氛圍不那麼好的家庭裡,我想要儘快獨立。可在我獨立之前呢,我還是得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

這時候因為不那麼好的家庭關係,我產生負面情緒、負面狀態,遭受一些負面影響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可如果這時候的我,內心裡滿是對這個家庭的排斥和怨恨,那就要在正常出現的負面情緒、負面狀態的基礎上,加上"因為我的不能接受而出現的負面"。這就是雪上加霜了,而且還是自己給自己加的霜。

那如果我們是接受的狀態,也就是,既然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意識到我確實受到了負面影響,也確實需要獨立。那我接受眼前這個事實,這樣我的內心沒有多少仇恨,我也能夠正視這個家庭帶給我的負面影響,就不會因為排斥、抗拒、拒絕而自己給自己加霜。

那這時候的我,狀態是否較前者更好一些呢?

相應的,是否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腦力用在合適的地方,從而讓獨立到來的更快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是的,允許負面存在、接受負面,這會很大程度減輕我們內心的負擔。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並不是單純的我認可這個方向、我明白這幾個字就可以的。

因為就像我們剛剛做的設想一樣,有些東西已經不知不覺的成為了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影響我們。

比如,當我們正在遊戲、娛樂、拖延、懶散的時候,內心裡突然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應該積極,不應該這樣"、"這不是現在的你該有的樣子"。

沒錯,這個提醒也是來源於生存本能。它的真實意思是"你再不做點努力,就要被社會淘汰了"。而我想,你也會認同這部分,並且覺得這才是該有的樣子。

但是換個角度來說,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會這麼急迫,是因為休息一兩天、三四天、四五天,乃至十幾二十天,我們就真的會被世界所淘汰麼?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在我畢業之後,其實一直閒散了多年才開始工作,而直到現在也並沒有被淘汰。

是的,一些休息並不會讓我們直接被社會淘汰。我們的內心之所以如此糾結,是因為自己長時間處於休息狀態,一直沒有收穫,沒有收穫就感覺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所以內心才滿是焦慮。接著焦慮就蹦出來提醒我們,你得動起來了。

這是生存本能在進行無意識的自我保護。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太缺乏適應以及主動收穫的能力。

是的,我們只想要好的,並不是單純因為好的能帶給我們好的感受,而是因為我們太難與壞的相處、太難從壞的裡有所收穫。

那麼,為了"揚長避短",我們就開始逼著自己往積極的方向走,開始否定、忽略、無視、抗拒、逃避生活中的消極,以及自己不想看到、面對和承擔的方方面面。

過度追求積極、過度追求正能量、否定消極、排斥消極,這在本質上是在逃避問題。因為生活本身就如前所講,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看起來消極、悲觀的一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我經常和一些焦慮症的朋友講,"現在你出現焦慮,不要把它當做一個病,而是把它當做你的身體用難受當信號,在提醒你需要做出一些改變。所以不要過分關注症狀、難受,而是看到背後潛藏的問題、身體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是的,我們通常會因為自己正經歷糟糕的感受、負面的情緒,而開始選擇逃離帶給自己這些的人事物,用"遠離刺激源"來讓自己好起來。

它確實能帶來短暫的舒適,可帶來類似感受和情緒的人事物,並不會只有那幾個、那幾次。

而習慣了用這種形式面對人生另一重要組成部分負面的我們,也就失去了完整的人生;對自己身上負面的排斥,也會演變成厭惡、否定、偽裝而讓我們變成一個不完整、不真實的自己。

這時候我們不僅要面對來自生活的各種壓力,也得面對自己產生的一些東西,還是以一個不真實、不完整、缺乏力量的自我去面對,那最終會收穫什麼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所以,相對於逼迫、勉強自己積極,我們可能更需要學會與拖延、負面、消極等的相處,並學著從裡面收穫一些積極的東西。那我想:

第一步可能是改變對它們的看法,不把它們當作不應該出現的;

第二步是看到它們背後的積極意義,比如拖延的本質,是我們正在為"去做"做心理準備;負面往往有更多提示的作用;消極的出現,則是為了讓我們從盲目中靜下來,進行一些反思。

第三步則是放下自己內心的期待與掙扎,嘗試以看到的積極為方向,去推動自己的生活。

就比如,當前必須呆在家裡成為了大多數人面對的現實。那與其抱怨太過無聊,渴望工作、充滿正義感的指責吃野味的人、關注數據,並因數據起伏而情緒跌宕,不如沉下心,去嘗試更好的渡過現在、不如靜下來,對過去做個梳理,對未來做個規劃、不如好好的和家人相處、不如好好的與自己相處……

雖然我們正在過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雖然眼前的生活確實讓人不適,但你看,我們依舊可以做很多,依舊可以在這種“消極”裡,收穫價值與意義。

而相對於宅在家看似“積極”,實則乾巴巴的唱讚歌,這樣渡過可能更好,你覺得呢?

心理學丨在家“自我封閉”的你,還請過的別太“積極”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