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成年人在偽裝“情緒穩定”:你是大人了,崩潰都要不動聲色

小柔是“丁克一族”,這在幾年前是很時髦前衛的選擇,很多人都覺得她超乎普通的灑脫。

深聊之後我才知道,她之所以選擇不要孩子,有一個並不算時髦的原因:她不想成為自己的父母那種父母。

小柔的媽媽是老師,從小對她要求很高,不光學習成績要好,禮儀禮貌也要周到,總之所有一切她都只能比別人好,不能比別人差。否則,不光是批評責罵,嚴重還會體罰。

重壓之下,到初中時她的心理防線崩潰了,失眠,脫髮,例假不調,出現了抑鬱症狀。雖然經過中醫調理,逐漸恢復,但是心病卻沒有去除:她感覺自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

高考時她想要從大東北去南方讀大學的,然而母親要求必須報考離家一小時車程的學校,方便他們去探望。她也只能順從,否則又是無休止的“愛的戰爭”。

大學畢業,她去了南方工作、生活,並且在那裡戀愛、定居。幾年之後,她完全像是南方女孩了,說話溫柔,做事利落,是灑脫成功的職場女性。

但只要扯上父母的事情她就沒辦法淡定,面對他們的要求她會暴怒,哪怕是普通的溝通都會讓她抓狂,她內心中的小孩,一直倍感委屈。

他們是肯定不會說“對不起”的,她嘲諷似地笑著說。

儘管如此,可是她依然在期待;既然還沒有等到,她於是決定,自己不要做父母,因為她不知道正常的父母是什麼樣子的。


90%的成年人在偽裝“情緒穩定”:你是大人了,崩潰都要不動聲色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偽裝高手。

偽裝自己從未受過傷害,假裝內心沒有溝壑縱橫的傷痕,亦或者裝作早就忘了年少時受過的傷,流過的淚,努力裝作“正常人”的樣子。

他們裝作在自己情緒穩定,即便是在某些時候內心崩潰,也要不動聲色。因為這才像是個“成年人”。

可是,幾乎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深深淺淺的傷痛,在等待面對,等待療愈。


90%的成年人在偽裝“情緒穩定”:你是大人了,崩潰都要不動聲色

不止一個女孩跟我說,父母是那種要求“完美孩子”的人,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戀愛生活,都會對自己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稍微沒有做到他們的要求,就會遭到暴風驟雨般地指責。

“很痛苦,但是又沒辦法”,這是許多人的共鳴。

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不但依然沒辦法,還有可能無論多大年紀,都生活在父母的這種“完美要求”中,惶恐度日。

因為父母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頑固不化地認為自己那套是對的;而作為子女,若是沒有跳脫出“他們要求我完美,我必須要努力做到”的思維方式,那也將在這條路上繼續痛苦下去。

他們看上去與被人並無二致,工作,賺錢,結婚,生子,交際,他們是不錯的朋友,很好的愛人,優秀的父母……可是,他們心裡的傷痕,卻很少有人得以窺見。

我至今還記得,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無意中經過客廳,聽到我爸跟客人聊天,隨意地攀談著,“她小時候聰明伶俐的,不知道怎麼長大就變成這樣了……”言下之意,長大了是差了許多的。

我彷彿被電擊,身體整個都緊起來,氣血全都衝到了頭上,委屈,憤怒,難過,悲傷,所有的情緒都一湧而上……雖然我知道那只是一句“家長謙虛式”的閒聊,也早就熟悉了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裡”那個年代堪稱標準的家庭教育模式,可是,我依然非常敏感非常難過。我快步走回了房間。

過去多年,那句話、那個場景以及那個瞬間的感受,始終可以分毫不差地被回憶起來。

有許多時候,他們並不是有意傷害子女的,可是,傷害卻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90%的成年人在偽裝“情緒穩定”:你是大人了,崩潰都要不動聲色

經常有十幾歲的孩子問我,說跟父母關係不好,又或者受不了父母的指責,非常痛苦。

無論是十幾歲的他們,還是早已經成年的我們,這些內心隱秘而深切的傷痕,想要治癒,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面對它——

我的確被傷到了,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者一件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甚至有人可能說小題大做,但是它真的曾經傷害到我,在我的心裡留下了痕跡。只有面對,我們才能解決。

其次,我們能做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自己、強大自我。

爭執、對抗,往往結果就是爭吵不斷,硝煙瀰漫。我們專注於“他這樣做都是不對的”,是在關注我們無法改變的外因,結果就是於事無補,陷入僵局。

不妨,將更多關注放在自己身上,更關注自己的需求、感受,更多想一想自己該如何變得強大到不受傷害,可以無視他們的尖刺。

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療愈傷口,抵禦傷害,成為自己。


90%的成年人在偽裝“情緒穩定”:你是大人了,崩潰都要不動聲色

看電影《真相》的時候,我曾驚訝女主媽媽——那個老派法國影星的自戀與自私,她大多數時候真的只是關注自己狀態好不好,自己的事業是否能有突破。

現在才明白,她內心也有傷痕的,好朋友的意外離世,失敗的婚姻,逐漸走下坡路的事業……可是所有這些,沒有把她變成一個怨天尤人的祥林嫂,哭哭啼啼說自己活得有多慘,人生有多難,主要原因就是她真的是“關注自我”。

關心自己美不美,在乎自己是否有高質量的感情生活,全力以赴拼事業,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打理得很好,當然也關心女兒和前夫,關心私人助理,但是她從不會圍著他們轉。

而我們大多數人,就是缺少這種自我意識和精神,內心的自我不夠強韌,哪怕沒人在意,也會要求自己看周圍人的眼色,看別人是否願意,卻很少問一問自己:我自在嗎,我願意嗎?

太把別人當回事,尤其是太把父母當回事的結果就是,往往會謹小慎微,顫顫巍巍,最終變成傀儡一般的存在,為別人的評價所左右,看別人的臉色來決定自己該高興還是難過,這又何嘗不是最悲哀的人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