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眾心理認為,性格內向、怯於交流的人不擅長社交。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世界的大舞臺是屬於外向健談的人的。

其實這種想法並不嚴謹。

內向性格(Introvert)是具有極大潛力、極大發展可能性的,內向的人如果能夠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加以利用,與外向的人相比其實能力不分伯仲,甚至更優——這是發展心理學認證的。

人的一生中,性格並不會阻礙一個人獲得成功,然而不會利用自己性格的人很難可以成功。

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總體來說,事物的發展總是具有兩面性,性格因素亦然。

某個特質的優劣不是絕對的二元對立,而是前進的、發展的兩個部分。如果善於發現長處並勤於利用,性格便可以成為優勢,否則就會被負面因素影響,逐漸沉淪消極。

對內向的人而言,許多人的認知只侷限於不愛說話、喜歡獨處,而他們本身的能力被忽視了比如極強的感受能力和共情能力。

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哈弗發展心理學家傑爾姆·卡根(Jilm Kagan)通過兒童測試旁敲側擊了內向的人的高感受力。他對一群嬰兒進行行為實驗研究,最初他會對嬰兒開展一些刺激性行為來記錄嬰兒們的行為反饋。

他首先採取在嬰兒面前搖晃手機或者捏爆氣球。

行為反饋有三種,一種是應激性哭泣,一種無反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所以傑爾姆·卡根將哭泣的嬰兒定為“高度應激群體”,無反應的定為“低度應激群體”。

最後當嬰兒們長大後“高度應激群體”偏內向,“低度應激群體”偏外向。傑爾姆·卡根的總結就是,就感受力而言,內向的人高於外向的人。

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就學生課堂而言,一般教師們都會發現,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後,外向的孩子一般想到什麼便說什麼,甚至搶答,他們並不怕錯,只是更想表現自己。

而內向的孩子悶聲不吭,在腦中架構知識點,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才顯得學術嚴謹,在腦內排練一遍又一遍。內向的人一旦想要發言,已經不知道是腦中過濾的第幾次稿件了。

總體而言,外向有外向的好處,內向也有內向的優勢。


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多一些內心的敏感因素,為了不出錯而學術嚴謹,為了不丟人而更加審慎,這往往推動了他們在工作上的腳步。內向的人辦事更加認真負責,獲取的信息更加全面穩妥,內向的人看起來總是很謙卑,一直在沉澱。

這些優點,只是內向者自己沒有發現,如果意識到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利用,便可以更加高效率工作,知識也會更加豐富。

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內向者的能力不僅被外界所低估,他們自身都沒有認識到。

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福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最初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主要詮釋一種沉浸式情緒體驗,可以讓人沉浸在快樂中忘記疲憊。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認為,內向的人都具有該能力,並且為之展開過一段研究。他圍繞大部分是內向者的91個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擁有極強創造力的人,分析他們的共同點。

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能利用獨處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像博士們的總結,優秀的人總需要孤獨,但是他們孤獨的時候做的盡是提升自己的事。他們越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越擁有更強的福流體驗能力。

內向的人本身便不喜社交,更喜歡獨處,在獨處中開展頭腦風暴,思考聯繫過去和未來的、解決了的和待解決的事。

他們擅長總結:從失敗的事中汲取教訓避免下次重蹈覆轍,從成功的事中回憶成功帶來的瀰漫四肢百骸的愉悅。所以內向的人雖然敏感,但更容易獲得滿足,因為回憶帶來的愉悅是累積的。

心理學:越是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般的人生

內向的人刻意的外在表現與內心實際相反,比如他們會盡全力地表現出合群,什麼話題他們都能接,很擅長中庸,別人吐的槽他們也可以傾聽,涉及到情感事情需要他們拿捏主意他們也會提自己的意見。但是你仔細琢磨,他們其實又什麼都沒說,將親密的保持距離發揮到了極致。

堅持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別人不同的選擇。

內向的人其實有更強的邊界感,這使他們懂得同感別人的難處,尊重獨立的個體,不會擅自用自己的價值觀度量、要求別人。

看似內向的人朋友很少,但是他們的潛在人緣,朋友質量都令人驚歎,所以越內向的人越容易開掛。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