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如果我说,积极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你会不会立刻就不愿意继续看下去了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想想自己最近的生活,确实有些太拖延了。去年年底放假前呢,基本上每天都会至少写出来6000字,外加再答几道题,隔三差五发一篇文章。

可现在呢,每天虽然想着要做点什么、写点什么,但还是迟迟的不开始。相对于之前的自律来说,眼前的状态确实有些太过拖延、太过消极了。

不知道最近在家,你每天是如何度日的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我问过一些朋友,他们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陪女朋友打王者,眼都快瞎了";

"天天看剧,头发十天都没洗了";

"外面能送菜不能?我不想起床";

"我们又延迟复工了,你给我介绍点电影吧";

"我在家都快长草了,啥时候上班啊"……

说起来,本来我因为没能比较自律,而对自己有些意见,在看到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之后,内心的负罪感少了一些,就又继续心安理得的看《明星大侦探》。还真是"呵,男人"。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一边是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紧张的战斗在一线、一边是更多人在家自我封闭闲的发慌。想想我们自己,陷入理性与感性的纠结中,内心就会极其不舒服,生活本身得多强大,才能承载比内心纠结更极端的,这种分裂和矛盾的状态呢?

其实想到这儿,内心里又蹦出来对自己现在"拖延"、"无所事事"、"不积极"、"不思进取"的羞愧与愤怒。

当然,在这里可以将这份羞愧与愤怒,解读为"因为感受到奋战在一线人员的辛苦,而产生的不配拥有当前安逸、不配放松的自我否定与攻击"。但就像生活中从来没有简单的对与错一样,这份解读在我看来也着实有一些浅薄,甚至是对正在艰苦奋战的一线的不尊重。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我想现在的你内心可能会有疑惑,这个人为何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现在应该好好宣传他人的辛苦,来引导大家往更积极的方向走才对。

当然,我也承认这个方向是合适的。只是"更积极"这个词,我觉得不合适。因为这个词就好像是在说"我们只能积极,不能消极"、"我们只能自律,不能拖延"、"我们只能正能量,不能负能量"。

试想一下,如果生活和世界只有积极、自律和正能量,那确实是一幅美好、完美的画卷, 但世界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

世界总是包括矛盾的两面,既有因为自我封闭带来的闲的发慌,也有最美逆行者所面对的紧张和承载的牺牲。

而既然现实总是包括了两面,又怎么会如我们所愿,只有好没有坏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前两天在跟一位身在武汉疫区的心理同仁聊天的时候,他说到"我虽然有证书,但是实在没有什么经验,接触了几个情绪很重的案例,自己也陷在情绪里出不来。做了一些自我调整,暂时没什么用。"

我就说,"既然承受不了,那就别继续了,保证好自己的状态,工作才能继续。"

接着他说,"其实我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可一想到不少朋友的状态确实很差,我又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现在我的内心也很矛盾。"

如果说,我希望他暂时停下来,去当一个"逃兵",你会怎么看这样的我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我想可能会有,"你怎么这么怂"、"你为什么没有一点善心"、"这是人做的事儿么"……我会感激你的评价,因为这些评价的背后是关注。可它们并不会影响我,我依旧会有这样的希望,会选择这么做。

因为就像刚刚说的,"保证好自己的状态,工作才能继续"。只有自己能够承载对方的负面情绪,才不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才能保证不将负面影响有意无意的反馈到来访者的身上。

之前就有一位来访者讲了类似的故事,说他本来心情特别不好,然后拨通了一个热线,想要找人聊聊,可说着说着对面的心理工作者反而大哭起来,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搞得他情绪更不好了。

试想一下,你的状态本来就特别差,还有人将负能量传递给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如果不是充满尊重、恰到好处的雪中送炭,那任何看起来是善意和好心的努力,都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想,你不想成为被压垮的骆驼,也不想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那么,让这位朋友停止眼前的工作,这个看似不那么正能量的行为,是必要存在的。

而这种必要性其实并不是只有这样一个层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我想你也经历过,"因为自己最近有些懒散,所以对自己很是不满,希望自己能快点高效起来"、"自己正处于负面情绪里,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些理解和支持,可收获的却是道理、鸡汤以及'你要快乐点'和'你要积极起来'"。

这就好像,我们不自觉的想要持续的处于好的状态里,并且也不断的在向其他人散播着这样的意思。看来我们真把消极、拖延、负面当成了洪水猛兽。

可它们真的是么?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试想一下,现在的你是6、7岁的年纪,生活在一个并不算特别富裕,但衣食无忧的家庭里,父母双方也都没有太大的缺点。

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不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一切行为都是基于本能。所以会做一些父母眼中,或者说成年人眼中"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说,拿着玩具往父母的身上丢。

父母忙碌了一天,还被你这样丢,就开始黑着脸教育你,你也用哭来表达内心的不舒服。但这时候的父母听到你的哭更烦了,又勒令你闭嘴、别哭。你也乖乖听话了。

如此的情况不断重复,直到你不那么容易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但在你的生命中形成了这样一些东西:

1、 哭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

2、 我不应该哭,我应该是个坚强的人。

而秉着这样的认识,在随后的人生中,你竭力保持着积极、将负面深埋在心底,即便你一点也不快乐,还是会以微笑示人。并且也会陷入"你怎么能有这些负面看法"、"你怎么能脆弱"、"你怎么能哭"这样的自我否定中,让内心的阴沉变得更加沉重。

但你还是坚持自我。于是若干年后,你被诊断为"微笑抑郁症"。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这时候可能你的内心会想,这不就是在说"负面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定程度的规避么,我没看到它需要存在的重要性在哪儿"。

正面对我们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也基本每个人都知道。而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希望表达这样的意思:

过分追求积极,压抑、逃避、拒绝消极,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基于生存本能和自我实现本能,我们确实痴迷于高效、积极、正面等词汇。因为如果自己的进步更快、获得的东西更多,那生存就能进一步得到保障,还能通过他人的认可、赞美、羡慕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更容易实现"我就是这么厉害的人"这样的自我认可。

但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

造成需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得到满足、尚未拥有。也就是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学习差、没能力、长的不好、不会说话,生活中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希望自己快点拥有这些,就能改变眼前的"困境"了。

而眼前的"困境"是什么呢?

其实是我不认可现在的自己,我不认可现在的生活。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从一般观念来说,因为不认可而想要改变,是说得通的。但是任何改变首先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承认眼前的状况。

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不那么好的家庭里,我想要尽快独立。可在我独立之前呢,我还是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

这时候因为不那么好的家庭关系,我产生负面情绪、负面状态,遭受一些负面影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可如果这时候的我,内心里满是对这个家庭的排斥和怨恨,那就要在正常出现的负面情绪、负面状态的基础上,加上"因为我的不能接受而出现的负面"。这就是雪上加霜了,而且还是自己给自己加的霜。

那如果我们是接受的状态,也就是,既然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意识到我确实受到了负面影响,也确实需要独立。那我接受眼前这个事实,这样我的内心没有多少仇恨,我也能够正视这个家庭带给我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因为排斥、抗拒、拒绝而自己给自己加霜。

那这时候的我,状态是否较前者更好一些呢?

相应的,是否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脑力用在合适的地方,从而让独立到来的更快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是的,允许负面存在、接受负面,这会很大程度减轻我们内心的负担。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我认可这个方向、我明白这几个字就可以的。

因为就像我们刚刚做的设想一样,有些东西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状况下影响我们。

比如,当我们正在游戏、娱乐、拖延、懒散的时候,内心里突然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应该积极,不应该这样"、"这不是现在的你该有的样子"。

没错,这个提醒也是来源于生存本能。它的真实意思是"你再不做点努力,就要被社会淘汰了"。而我想,你也会认同这部分,并且觉得这才是该有的样子。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这么急迫,是因为休息一两天、三四天、四五天,乃至十几二十天,我们就真的会被世界所淘汰么?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在我毕业之后,其实一直闲散了多年才开始工作,而直到现在也并没有被淘汰。

是的,一些休息并不会让我们直接被社会淘汰。我们的内心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自己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一直没有收获,没有收获就感觉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内心才满是焦虑。接着焦虑就蹦出来提醒我们,你得动起来了。

这是生存本能在进行无意识的自我保护。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太缺乏适应以及主动收获的能力。

是的,我们只想要好的,并不是单纯因为好的能带给我们好的感受,而是因为我们太难与坏的相处、太难从坏的里有所收获。

那么,为了"扬长避短",我们就开始逼着自己往积极的方向走,开始否定、忽略、无视、抗拒、逃避生活中的消极,以及自己不想看到、面对和承担的方方面面。

过度追求积极、过度追求正能量、否定消极、排斥消极,这在本质上是在逃避问题。因为生活本身就如前所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看起来消极、悲观的一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我经常和一些焦虑症的朋友讲,"现在你出现焦虑,不要把它当做一个病,而是把它当做你的身体用难受当信号,在提醒你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所以不要过分关注症状、难受,而是看到背后潜藏的问题、身体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是的,我们通常会因为自己正经历糟糕的感受、负面的情绪,而开始选择逃离带给自己这些的人事物,用"远离刺激源"来让自己好起来。

它确实能带来短暂的舒适,可带来类似感受和情绪的人事物,并不会只有那几个、那几次。

而习惯了用这种形式面对人生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负面的我们,也就失去了完整的人生;对自己身上负面的排斥,也会演变成厌恶、否定、伪装而让我们变成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我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也得面对自己产生的一些东西,还是以一个不真实、不完整、缺乏力量的自我去面对,那最终会收获什么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所以,相对于逼迫、勉强自己积极,我们可能更需要学会与拖延、负面、消极等的相处,并学着从里面收获一些积极的东西。那我想:

第一步可能是改变对它们的看法,不把它们当作不应该出现的;

第二步是看到它们背后的积极意义,比如拖延的本质,是我们正在为"去做"做心理准备;负面往往有更多提示的作用;消极的出现,则是为了让我们从盲目中静下来,进行一些反思。

第三步则是放下自己内心的期待与挣扎,尝试以看到的积极为方向,去推动自己的生活。

就比如,当前必须呆在家里成为了大多数人面对的现实。那与其抱怨太过无聊,渴望工作、充满正义感的指责吃野味的人、关注数据,并因数据起伏而情绪跌宕,不如沉下心,去尝试更好的渡过现在、不如静下来,对过去做个梳理,对未来做个规划、不如好好的和家人相处、不如好好的与自己相处……

虽然我们正在过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虽然眼前的生活确实让人不适,但你看,我们依旧可以做很多,依旧可以在这种“消极”里,收获价值与意义。

而相对于宅在家看似“积极”,实则干巴巴的唱赞歌,这样渡过可能更好,你觉得呢?

心理学丨在家“自我封闭”的你,还请过的别太“积极”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