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說起中國近代史,好多中國人都覺得沉重不堪。

因為一部近代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史和捱打史。

被北方惡鄰打,被英國海盜打,被英法雙打,被八國聯軍組團混打,被彈丸小國日本輪番打。

每次都被打得找不著北,不是割地,就是賠款,或者是割地加賠款,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啊。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可是你也許不知道,清朝後期曾經出了個很厲害的牛人,牛在哪裡?他曾經制定一個奇襲日本的計劃。

如果這個計劃不是被李鴻章攔著,估計這傢伙要麼就得被慈禧斬首,要麼就是實施成功,如此,割地賠款的就不是大清,換成日本了。

這個計劃的制定者不是別人,正是被稱為四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思想家、政治家宋育仁。

宋育仁,中國近代政治家,四川富順人,1858年出生。

當時的滿清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內憂外患。

1840年,閉關鎖國的紙老虎大清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出原形,西方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揭竿而起,各地農民紛紛起來響應,很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清朝向何處去,中華民族向何處去?

不少仁人志士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宋育仁就是其中一個。

宋育仁 命運坎坷,自幼父母雙亡。所幸他有一個做生意的伯父,把他收養,帶著他到處闖蕩。

四海為家,到處漂泊,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也讓他學到了很多知識。

也正是宋育仁的坎坷經歷,讓他有了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他在更加發奮讀書的同時,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展開了冷靜而不乏瑰麗的思考。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宋育仁所處的時代,雖然洪秀全的農民起義已經被鎮壓,英法聯軍的侵華戰爭也以各地賠款擺平,表面看,一切恢復平靜。可是經歷劫難的大清朝已經是滿目瘡痍,風雨飄搖。

這時候宋育仁到了而立之年,高中進士的他更加憂國憂民,不久後他又被皇上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更覺責任重大。

但由於保守派的掣肘,滿懷愛國熱情的宋育仁們報國無門,只能仰望星空,對天慨嘆。

1889年,光緒帝正式親政,燃起了維新派人士心中的火焰,他們滿腔熱血,投入到維新變革運動中,宋育仁也不例外。

光緒執政五週年的時候,宋育仁嘔心瀝血、獻出了一份大禮——《時務論》。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這部專著裡,宋育仁詳細闡述了維新變法的主張,大膽表示中國的出路在於主動變革,在於放下包袱、毫無保留向西方學習。

宋育仁系統地向朝廷、向國人打開一扇門,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價值觀,引起朝野轟動。

宋育仁因此被大家譽為睜眼看世界的四川人,被稱為"新學大儒"。

1894年,宋育仁先後以駐英、法、意、比四國二等參贊官的身份,出使四國。

出國期間,宋育仁得以用更開闊的視野近距離接觸西方世界,剖析歐洲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教、風俗等,並拜訪了世界著名漢學家理雅各、麥克斯·穆勒,跟他們進行了思想交流,讓自己對西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也就是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宋育仁正在倫敦,對此心急如焚,他上書清廷,指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建議朝廷要抵抗到底。

在得知清軍平壤失利,黃海海戰打敗後,宋育仁悲憤之際突然心裡冒出一個驚人設想——奇襲日本本土,迫使其屈服。

宋育仁隨即找到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開始制定計劃。

計劃包括:

一、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兩國的五艘軍艦和魚雷快艇十艘。

二、 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臨時海軍。

三、 打著澳大利亞商團的旗號,以護航為名,從菲律賓出發在日本登陸,發動閃電戰,直取長崎和東京。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這個計劃看起來是異想天開,比較狂放,其實真要實施也不是全無成功機會。

因為在世界軍事史上,所有的出色戰例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按照常理出牌的成功戰例很少。

比如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比如三國的時候魏將鄧艾出奇兵滅亡蜀國,比如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閃擊戰。

而且當時澳大利亞為英國的殖民地,澳洲又有海軍護航的慣例,如果打著澳洲的國旗,不會引起外界注意,也不會引發日本軍方的警惕。

還有一點很關鍵,清朝與日本還沒有被拉開真正的差距,甲午一戰後,日本海軍也有很大損傷,短期內無法組織大規模行動。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計劃制定後,宋育仁向朝廷密報了自己的閃電作戰計劃,並且跟滿清軍事將領劉坤一、張之洞取得聯繫,讓他們對計劃進行完善。

與此同時,宋育仁和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接洽,通過康敵克特銀行,完成了300萬英鎊的戰爭經費籌集。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軍艦到位,武器到位,僱傭兵到位,一支現代化的海軍組建完畢,指揮官也已經確定——北洋水師提督英國教官琅威裡。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著慈禧一聲令下,就可以直搗東瀛,一雪前恥。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而此刻清朝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回到歐洲,得知此事,嚇得要命,馬上先宋育仁一步,向朝廷舉報。

這時候的清朝軍隊被日本軍隊打怕了,已經失去鬥志,鐵了心要向日本屈服。

不僅慈禧,就是李鴻章也被日本嚇破了膽,堅決反對宋育仁的計劃。

他們君臣一直認為宋育仁在"妄生事端",破壞中日友好的和平局面,立即下旨將中止宋育仁的計劃,並急召宋育仁回國。

1895年3月,慈禧如願以償——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宋育仁的奇襲計劃也徹底泡湯。

宋育仁是誰?為什麼說要沒慈禧和李鴻章攔著,他就帶兵偷襲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回國旅程中的宋育仁仰天長嘆,淚灑衣襟。

他遙望南天、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將胎死腹中的奇襲計劃制定到流產的經過寫成了一篇回憶錄

——《借籌記》,以抒發壯志未酬的遺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