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牛肉,一直是廣大食客推崇的一種美食,無論中外都是如此,但其實牛肉成為今天普通人餐桌上的美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到古代壁畫,可以知道普通牛起源於原牛,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也遍及南、北方各地。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但在古代,人們是不可以吃牛肉的。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就是農耕社會,沒有機械存在的古代,牛是農業生產是最好的幫手。所以,我國曆代的封建王朝,是禁止人們吃牛肉的。

秦漢時,盜牛、屠牛者斬、食牛者罰;隋唐時屠牛者判一年;宋代:屠牛者判一年半,發配一千里;明清:屠牛者杖打一百,判一年半,流放一千里。

耕牛老了怎麼辦?如果耕牛老了,已經幹不了活了,需向官方申報,之後才可以屠殺。牛主人只能留下牛肉,其他如骨頭等,還要上交給官府備案。

國人真正吃上牛肉是從民國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因為新思潮的興起,科學技術的進步,養牛的技術也隨之進步,牛的數量也有所增加,所以牛肉才擺上了人們的餐桌。

唐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後爭,是送冬寒迎新春風俗的組成部分。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這些都表面,牛在古代是擁有重要地位的牲畜,只能用於祭祀。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有人一定會說,《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無論是楊志還是武松,都是切五斤熟牛肉,再來兩壇酒。不要忘了他們的身份是“綠林好漢”。

書中描寫的牛肉就是五香醬牛肉,雖然沒有寫這種牛肉的做法,但卻形象的表現出牛肉的鮮,香,勁道,軟嫩等特點以及食客對五香醬牛肉的喜愛與推崇。

小時候家裡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醬牛肉,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好,但那種混合著牛肉香氣和醬香、佐料香的味道,那種軟而不爛,入口軟彈的口感和嚼勁,那種牛肉特有的紅潤卻讓人記憶深刻。

由於廣大食客對醬牛肉的喜愛,這道菜也被親切的稱為“硬菜”,中醫講:牛肉能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特別是牛肉中含有的肌氨酸比其他任何肉類都要高,另外牛肉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及鐵、鋅、鎂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牛肉雖然好吃,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怎麼做。接下來就告訴大家五香醬牛肉的做法,這可是家傳的手藝,學會了你做出來的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五香醬牛肉

  • 準備: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黃牛的牛腱子肉、草果、桂皮、香葉、小茴香、花椒、八角、幹辣椒、冰糖、大蒜、蔥白、薑片、料酒、老抽、生抽、鹽。

  • 做法: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1、先將買回來的牛腱子肉洗淨,一分為二切成塊,下入冷水鍋中浸泡3-4個小時,泡出血水。如果買的多塊大可多切幾塊。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2、將切好的肉塊下入鍋中煮到水開,撇去鍋中浮沫,撈出牛肉塊後下入清水中浸泡待用。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3、鍋中加清水,放入牛肉塊。水量加到沒過肉塊即可,將準備好的各種配料一起倒入鍋中。其中的香料比如桂皮、八角、香葉等可以放在自己縫製的調料袋或者鐵質的調料盒裡放入鍋中。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4、使用多功能的電飯鍋的話只需要設定好煮肉的時間即可,時間到了以後再浸泡1-2個小時撈出,控幹湯汁。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家傳的手藝,這樣做的五香醬牛肉,比滷肉店買的還好吃

5、放入冰箱冷凍24小時,第二天取出,化凍後切片裝盤,一道味美可口的五香醬牛肉的就做好了。

作為涼菜的五香醬牛肉可以在裝盤以後,根據個人喜好倒入醬油、醋調味。

想吃熱的,可以在煮熟浸泡後直接切片,裝盤。

如果不是用電飯鍋做,用一般鐵鍋或者不粘鍋的話,可以大火煮肉,開鍋後轉文火煮40分鐘-1個小時。

嫌醬味不濃,可以在煮的過程中加入幹黃醬或者甜麵醬,喜歡吃甜口的可以加適量的甜麵醬,喜歡吃鹹一點的可以加適量的幹黃醬。

如果用鐵鍋煮肉,可以先將桂皮、八角、香葉等下鍋炒香後在加水,放入牛肉。

這樣做出來的牛肉軟而不爛,肉的軟嫩,筋的Q彈,各種香料的混合香味浸入牛肉裡面,顏色誘人,吃起來香、彈、軟、滑營養豐富。

關於醬牛肉的做法,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