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牛肉」「涮羊肉」「烤肉」的製作方法

[主料輔料] 牛腱子 500克 精鹽 2克 醬油 100克 白糖 15克 甜麵醬 50克 料酒 10克 大蔥 50克 鮮姜 50克 蒜 10瓣 香油 25克 肉料 35克

[烹製方法]

1.將牛腱子順肉紋切成拳頭大小的塊,用開水焯透,去淨血沫後撈出。

2.將大蔥、姜擇洗乾淨,切成塊與蒜、精鹽、醬油、麵醬、白糖、料酒、香油、肉料一起放入鍋中,加入牛肉湯燒開,煮成醬湯。

3.將牛肉放入醬湯鍋中,以漫過牛肉為準煮5~10分鐘,改微人炯約2-3小時,保持湯微開冒泡,要勤翻動牛肉,使之受熱均勻,待湯汁漸濃,牛肉用竹筷子可以扦透時撈出,晾涼後切成薄片,即可裝盤食用。

[工藝關鍵]

1.肉料:花椒50克、大料10克、桂皮10克、丁香2克、陳皮5克、白芒5克、砂仁5克、豆寇5克、大茴香2克、小茴香之克。製作本菜用以上肉料的1/3,用紗布包好,料酒宜用紹興黃酒。

2、將剩餘的湯滷汁撇去浮油,用豆包布包濾一下,留待醬其它東西時使用。

3.牛肉要焯透而不宜煮透。

[風味特點]

北京最早製作醬牛肉的,是馬家的月盛齋,到現在將近250年的歷史。製作雖簡單,但選料很講究,鮮肉必須腰窩或腿肉,醬必用三伏老醬,香料也要經過認真選擇。尤其重要的是它那一整套傳統制作技巧和掌握火候的技巧,以及用了100多年的那鍋老滷。故而製成品具有獨特的風味,不僅譽滿北京,而且名聞全國。 [主料輔料]

羊肉 1000克 醬豆腐 1塊 白菜頭 250克 醃韭菜花 50克 水發細粉絲 250克 芝麻醬 100克 糖蒜 l00克 醬油 50克 紹酒 50克 辣椒油 50克 滷蝦油 50克 蔥花 50克 香菜未 50克

[烹製方法]

1.肉選淨肉,放在-5℃的冷庫中冷藏12小時,待肉凍僵後,再行切片,切時將冰凍肉去掉邊緣和肉頭,片去雲皮(即附在肉上的一層薄膜)、脆骨和未剔淨的筋膜,剩下最精緻的肉核。然後橫放在砧板上,蓋上白布,右邊露出1釐米寬的肉塊,左手五指併攏向前平放,手掌壓緊肉塊和蓋布,防止滑動。右手持刀,緊貼著左手拇指關節下刀,如拉鋸似的來回拉切。當每刀切到肉的厚度一半時,將已切下的上半片,用刀刃一撥,把肉片折下,再繼續切到底,使每片肉都成對摺的兩層,也可切成卷如刨花形的肉片。每250克肉可切出長20釐米、寬5釐米的肉片40至 50片,但冰凍肉只能切到30至40片,切出的肉要求長18釐米、寬4.5釐米、厚薄度不能超過0.3釐米。將肉整齊碼人盤中,白菜頭切塊。

2.將各種調料分別盛在小碗中,端到席面,由食者根據個人喜好適量調配。

3.火鍋內放人清水,也可加入適量清水和口蘑湯。用炭火燒開後,下入肉片,稍稍一涮,肉一變色馬上夾出,蘸汁食用。

[工藝關鍵]

1.精選原料:羊選內蒙古集寧所產小尾巴綿羊,且要閹割過的公羊,這種羊沒有羶味。l只羊以出肉20公斤左右最佳。其中能夠涮食的肉只有7500克左右,是用羊的"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這五個部位。

2.傳統凍肉方法:冰池內埋肉,一層肉,一層冰,中隔油布,層層埋好。冰凍兩大左右,使肉內外凍實,其目的,清除羶味,改善肉質。

3.調料不少於七八種,如可用香油炸制的辣油,用香油調稀的芝麻醬、滷蝦油、醬豆腐、醃韭菜花和醬油等。輔料還可加酸菜、凍豆腐、熱芝麻餅等。

4.食用時一次夾的肉片不宜過多,一般夾2至3片,過多就會造成生熟不均的現象,影響口味。

[風味特點]

1."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是北京最著名的風味佳餚,它已有千百年的歷史。據傳,"涮羊肉"始於我國東北和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最初稱作"煮羊肉"以厚片小塊為主。到了南北朝出現了銅製火鍋,使用火鍋煮羊肉就逐漸發展了。《魏書·潦本傳》說:"獠者 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這就是如今的"共和鍋"和"小火鍋"的前身。《舊都百話》中說:"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17世紀,清代宮廷冬季膳革上,就有關於羊肉火鍋的記載。在民間,每到秋冬季節,人們普遍喜食"涮羊肉"。據《清稗類鈔》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泵之肉片,憚客自投之,俟熟而食。""人民無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咸豐四年,前門外肉市的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肉者切出的羊肉片,"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撰更加受人歡迎。到了民國初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不惜重金把正陽樓切肉師傅聘請過來,專營"涮羊肉",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製到涮肉工具的使用,都煞費苦心地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因而名聲大振,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2.此菜羊肉又嫩又香,湯燙味美,與各種調味品、主食同食,使這一風味更臻完美。【烤肉】

[主料輔料]

羊肉或牛肉 500克 薑汁 40克 大蔥 150克 味精 5克 香菜 50克 白糖 25克 紹酒 10克 芝麻油 30克 醬油 75克

[烹製方法]

1.將肉選好,要先剔除肉筋等,再放在冷庫或冰櫃內冷凍。然後按"涮羊肉"切片方法進行切片。

2.將烤肉炙子燒熱後,用生尾油擦一擦,然後,將醬油、紹酒、薑汁、白糖、味精、芝麻油,可以加雞蛋一起放在碗中調勻,把切好的肉片放人調料中稍浸一下。隨即將切好的蔥絲放在烤肉炙子上,再把浸好的肉片放在蔥絲上,邊烤邊用特製的大竹筷子(長50釐米)翻動。蔥絲烤軟後,將肉和蔥攤開,放上香菜(切成長1.32釐米的段繼續翻動,待肉呈粉白色或牛肉紫色時,盛入盤中,就著燒餅和糖蒜吃,還可以就著嫩黃瓜吃。

[工藝關鍵]

1.羊肉的選擇與"涮羊肉"的要求基本相同。如用牛肉,宜選用體重150公斤以上、畜齡為四五歲的西口閹割過的羯牛或乳牛。一頭150公斤重的公牛,能烤食的肉只有20公斤左右,即"上腦"、"排叉"、"裡脊"三個部位。"上腦"肉是一層肥一層瘦。

2.由於烤肉的炙子溫度較高,肉片不宜切得大薄,500克肉切50片,要求長16.5釐米,寬3.3釐米左右,再將肉片橫截兩刀成3段,即可烤食。

[風味特點]

1."烤肉"是北京久負盛名的特色菜餚,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它是古老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食品,曾被稱作"帳篷食品"。它也曾作為宮廷的一種美味而臍身於大雅之堂。《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的記載。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塊,用蔥花、鹽、鼓汁稍浸一會兒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時,蒙族人則是把大塊的牛、羊肉略煮,再用牛糞烤熟。到了清初時代中期,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烤肉技術日臻完美。道光二十五年,詩人楊靜亭《都門雜味》中讚道:'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

2.位於宣武門內大街的烤肉宛和什剎海北岸的烤肉季,是北京最負盛名兩家烤肉店。兩店一南一北,素有南宛北季之稱。烤肉宛始建於康熙二十五年。最初時是店主宛某帶著夥計,手推小車,上置烤肉炙子,在宣武門到西革一帶沿街售賣烤肉。咸豐年間,在宣武門內大街設立了固定的門面,專營烤牛肉。烤好的牛肉質嫩味鮮,馨香誘人。烤肉季開業於同治未年,店主叫季德彩,起初在風景優美的什剎海銀錠橋邊設攤賣烤肉。到了l120年,才在什剎海北岸建立了店鋪,專營烤羊肉。烤出的羊肉含漿滑美,令人久食不厭。文史專家愛新覺羅·傅傑曾題詩贈予烤肉季"小樓一角波光漾,每愛臨風倚畫欄。酒餚牝羔無限昧,爐紅榾柮不知寒。樹移疏影堪幽賞,月滿淆宵帶醉看。車水馬龍還大嚼,馮驩長鐵莫庸彈。"

3."烤肉"選料嚴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風味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