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清朝的豬肉最便宜?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一。這一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中國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的傳統民俗是“燉豬肉”。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清朝的豬肉最便宜?

燉豬肉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看著那一碗碗噴香熱乎的燉豬肉,就算是肚裡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這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著吃著,年味也漸漸濃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清朝的豬肉最便宜?

紅燒肉

最早的養豬在什麼時候?

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當時,原始人在獵得野豬後,一時間野豬肉吃不了,先民們就“腦洞大開”地將野豬圈養起來,這就是野豬被馴化為家豬的開始。

2013年12月,我考古專家在豐都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玉溪遺址,發現了40多塊,距離現在七千多年前的家豬骨頭,這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豬就已經成為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

各朝代豬肉價格貴嗎?

漢朝豬肉價格:根據1930年出土的《居延漢簡》“肉百斤七百”計算,買100斤豬肉要700錢,將其換算成現在的貨幣,一斤豬肉的價格為38.50元人民幣。

明朝豬肉價格:《明宮史》記載,當時的豬肉價格是0.018兩(白銀)一斤,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1100塊人民幣,換算下來,一斤肉的價格是20元人民幣。

清朝豬肉價格:清朝康熙的時候,每斤豬肉30至35文,一兩是十錢,一錢是十吊,一吊是百文,折算下來一文約為4毛錢,一斤肉的價格約合12元人民幣。

從漢朝到明朝再到清朝,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豬肉的價格,在不斷的下降,可當時的老百姓真的買不起肉嗎?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清朝的豬肉最便宜?

豬肉

以清朝為例,真實的情況是:在清朝的19個省當中,江浙地區的僱農(地主家的長工)平均一年賺6~8兩白銀,而甘肅、廣西、貴州的僱農,一年僅能賺來1~3兩白銀,如果平均一下,他們一年能賺來4兩白銀(4400元人民幣),一天的工資約為12元,而按現在月平均工資3000元來計算,我們一天賺100元,買10元一斤的豬肉是不費勁的,而對於清朝的那些平民百姓來說,他們絕對不肯用一天的工資去買一斤肉。

看完這個豬肉價格,小編不僅暗暗竊喜,還好我們生活在現代,不然累死累活幹了一天,連一斤豬肉都買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