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麥麥,你顯能,

阿媽教你吃餛飩。

混沌湯,喝眼光;

餛飩肉,配白粥;

餛飩皮,配番薯;

餛飩碗,吃爻倒端轉。

——溫州童謠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源頭村深處有家鮮為人知的餛飩鋪,

吃過的人都說這是方圓十里內一絕。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餛飩鋪開的久遠,

當初創辦店鋪的小兩口,

臉上也已經刻滿了歲月的痕跡。

33年前,村裡人就已經嚐到餛飩的味道。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小餛飩”是有“大味道”的,國慶期間一天要做10斤皮、煮160多碗,下午3點就賣完了,之後陸陸續續還有50多人來,卻沒嚐到一碗。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紫菜、蛋皮、肉末、榨菜、蝦皮、蔥,簡簡單單的配料,卻是記憶裡的味道。33年前,餛飩鋪小兩口就在將軍橋三水井扛著140多斤的專業道具,敲著竹竿“梆,梆,梆……”叫賣了3年,快40歲的時候又在樂清柳市待了2年,之後孩子長大便回鄉辦鋪,現已花甲之年。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大味道”的背後有著一張“秘方”,“秘方”也並非多麼神秘,就是堅守傳統,老老實實做餛飩。不怎麼當生意做——數量有限,賣完即止;也從未因為顧客增多就盲目擴大數量,這顯然有違多數人的“生意經”。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國慶期間,餛飩原價是6元一碗。我問阿梅,你這個味道這麼好,為什麼還是這麼便宜。阿梅卻不願意漲價,而這恐怕就是阿梅餛飩鋪備受歡迎,成為“朋友圈網紅”的重要原因。價廉、質保、數量有限,在這碗鮮而不膩的餛飩背後卻讓我體會到了村民的淳樸和一種微觀意義上的“工匠精神”。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餛飩餡兒是瘦肉帶一點肥,

不放蔥花、醬油、料酒,

要的就是肉汁新鮮的味道。

滑膩如絲絲入扣。

材料均需趕在當天雞鳴前出門,

離開鋪子去集市買菜。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皮兒方正,掌寬,

入口即化,均是定做。

用刮竹抹一絲肉餡入皮。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再用刮竹將邊上四周聚攏,

稍蘸些水,對摺不打褶,

再用虎口捏緊,

反扣成傘形。

這一手動作很難,尤其是用刮竹。


我和阿梅反覆的強調,

一定要折慢點慢點,

後來,這是最慢的手速,

4秒1個,我用4倍慢速做成了視頻,

1小時可以包1000多個餛飩。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下鍋三浮三沉,看見皮兒呈透明飄於水面時便可出鍋、入碗,而餛飩的表皮在滾湯中繼續加熱,在被食客放入嘴裡的時候,便剛剛好是餛飩口感最佳的時刻。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再撒幾片蔥花和蝦皮,添幾絲紫菜和榨菜,澆上一大勺熬爛的肉末湯,便是正宗的溫州餛飩了。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洗手,切蔥,煎蛋,剁肉餡。阿梅的媽媽也在一絲不苟地做著這些,就像第一次做一樣小心翼翼。他們好像都有一個理念:做事要用心,不用心是做不出好吃的餛飩的。在許多溫州人看來,走遍天下哪裡也比不上溫州的餛飩。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阿梅還說,他們想用33年前一直扛著的餛飩擔,讓一碗“小餛飩”能承載裝滿溫州更多老底子的“溫情”。當時他們和我描繪了半天這個能挑150斤重物的餛飩擔,我還是沒搞懂,他說“再找找,找不到國慶後自家做一個”,還邀請我到時一定要來看看。

這張照片是網上畫師畫的餛飩擔。餛飩擔上的“竹竿”便是現在三輪車餛飩“梆梆梆”的來源了。


源頭村阿梅餛飩鋪,開了33年,裝滿了溫州老底子的溫情


阿梅也覺得,好吃一定要用心。但阿梅說不出這兩者有什麼具體聯繫,他們只是日復一日地包煮餛飩,將他們從一張張麵皮包裹成圓潤的餛飩,看它們在水中盡情綻放,再看它們出鍋盛碗——他們嘬著嘴,小心呼氣,面露微笑。

對了,現在餛飩受肉價等方面影響,得7元1碗,賣給村內還是6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