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認慫道歉,17年申9次國酒失敗,如何淪爲酒界公敵?

時隔17年,茅臺終於放棄對於“國酒茅臺”商標的執念。雖然,期間發生了很多插曲。茅臺甚至一度要起訴商評委,與“反對派”五糧液、劍南春等31家機構一起法庭見。

8月13日,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宣佈,放棄“國酒茅臺”商標註冊申請,撤銷訴訟申請,並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致歉。

3天前的底氣全無。8月10日,據媒體報道,茅臺集團於7月下旬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簡稱商評委),要求商評委撤銷對其“國酒”商標不予註冊的複審決定,就不予註冊複審申請重新作出決定。除了起訴商評委,茅臺集團還將五糧液、劍南春、郎酒、汾酒等31家機構和企業列為“第三人”。之所以被邀請作為“第三人”,原因則是,2012年,貴州茅臺商標申請通過初審後,上述企業在公示期三個月內頻繁提出異議,並且異議成立。最終導致茅臺申請“國酒”商標失敗。

AI財經社查詢中國商標網顯示,茅臺從2001年就開始申請“國酒茅臺”商標,顯示有9次申請,相繼被駁回、駁回複審等。最後一次,2016年底,商評委以“不予註冊複審”拒絕申請,最終引發茅臺集團之前的訴訟。

在高端白酒市場這個戰場裡,貴州茅臺自導自演了一出長達17年的大戲,賺足了眼球。

茅臺認慫道歉,17年申9次國酒失敗,如何淪為酒界公敵?

圍剿

根據商標網顯示,從2001年9月,茅臺就開始了“國酒茅臺”申請之路。總共有9次申請,但都以失敗告終。被駁回之後,茅臺不服,提出複審,隨後被駁回複審。

在茅臺歷時10多年的堅持不懈後,直到2012年7月,商標網公佈了茅臺酒“國酒”的初審公告。隨即是三個月公示期,等待各方異議。

茅臺當上了“國酒”,其他高端白酒品牌自然不太滿意。五糧液、汾酒、郎酒等白酒企業紛紛對“國酒茅臺”商標提出異議,稱“國酒茅臺”其文字部分含有“國酒”,違反《商標法》十條一款七項。其中,“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是該條款的核心。洛陽杜康則從歷史文化底蘊、市場佔有率、行業發展等多方面,對此事件表示強烈反對。北京世紀律師事務所也對“國酒茅臺”商標提出異議。

根據AI財經社不完全統計,在茅臺“國酒茅臺”商標初審公示之後,共有33項商標異議申請,其中一則撤銷。更有甚者,一天出現三項異議申請。而根據《京華時報》當時報道,在3個月公示期內,商標局共收到95份異議書。

事實是,其他白酒品牌一邊譴責這種行為,一邊也跟風提出“國酒”商標申請。AI財經社查詢商標網顯示,2012年8月,一個月內,汾酒和五糧液相繼提出“國酒汾酒”、“國酒五糧液”的商標申請,目前狀態都已經被駁回。

如此眾多的異議,導致商評委拒絕了茅臺。2016年底,商評委以“不予註冊”拒絕茅臺最後一次商標申請。商評委給出的理由是,“國酒茅臺及圖”中的“國酒”一詞帶有“國內最好的酒”的含義,若由被異議人永久性地獨佔使用,容易對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被異議商標的申請註冊違反了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規定。

茅臺顯然不滿意這個結果,一年半後,終於提起訴訟。

茅臺認慫道歉,17年申9次國酒失敗,如何淪為酒界公敵?

誘惑

雖然,眾多企業對“茅臺國酒”議論紛紛,但還是抵不住“國酒”頭銜的誘惑。

除了五糧液和汾酒等企業外,在2001年“國酒茅臺”商標申請之後,“國酒一號”“國酒”等商標申請如雨後春筍紛湧而出。每年都有企業嘗試爭奪“國酒”稱號。根據商標網顯示,迄今為止,以“國酒”為關鍵詞註冊商標的次數近170次,最新一次在2018年8月初。但基本都無疾而終。

“國酒”頭銜這麼誘人?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秘書長彭洪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國酒”二字是一種巨大的隱性資源,代表著行業領頭羊的地位和社會對其品質、企業文化的高度認可。企業披上“國酒”二字,如同黃袍加身,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在這個方面,“國酒茅臺”的形象深入人心。廣告詞、店鋪名稱、宣傳詞包括品牌定位,茅臺一直以“國酒”自居。在資本市場上,2018年,茅臺市值首度破萬億,並迎來營收額超600億的新時代。傲視群雄的貴州茅臺有點驕傲。

根據一財網報道,茅臺在起訴書中稱,“國酒”的含義應該是“中國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國酒茅臺”已經在社會上使用多年,並沒有損害同行業酒企的利益。除此之外,茅臺集團還拿出了所獲得各項獎項來佐證自己的優秀。其中包括:1952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位於四大名酒榜首;1963、1979、1984、1989的全國評酒會獲得金質獎;2017年第11次上榜胡潤品牌榜,位居酒類品牌榜首。並且,茅臺酒也不忘提及自己的市值。2017年,茅臺市值突破5800億元,超過全球酒業巨頭帝亞吉歐,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躋身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

但顯然,茅臺離真正的“國酒”定義還相去甚遠。

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國酒註冊涉及到國家榮譽與整個中國酒行業的利益,必須有非常強大的國家的貢獻與行業貢獻才能成立,何況國字頭消費品目前沒有先例。

當時,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彭智輔也發聲稱,“國酒”應該是屬於整個中國白酒行業的公共資源。任何單一品牌都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承載中國白酒的全部內涵。五糧液董事長唐橋也公開指出,“把國酒給予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品都是不恰當的。”雖然彼時,五糧液集團也在提出“國酒五糧液”的商標申請。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茅臺價格和定位,導致國人“喝不起”,跟“國酒”相差甚遠。還有網友稱,“酒好不好應該靠口碑,而不是靠商標。”

茅臺認慫道歉,17年申9次國酒失敗,如何淪為酒界公敵?

茅臺認慫道歉,17年申9次國酒失敗,如何淪為酒界公敵?

執念

茅臺一紙訴訟,表示了自己對“國酒茅臺”的執念。

針對起訴商評委的這一行為,相關知識產權律師對AI財經社表示,根據《商標法》,起訴是符合相關規定的,此事有不少先例。但起訴商評委的戰局如何?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商評委共收到一審法院判決6051件,其中敗訴案件佔全部判決總量的22%;二審法院判決2710件,其中敗訴案件佔全部判決總量的32.3%。

其它被茅臺應邀作為“第三人”的企業或機構作何反應?根據1℃記者此前對部分被訴的機構的採訪顯示,汾酒集團回應稱,將積極準備應訴工作。

如果茅臺訴訟成功,“國酒茅臺”的商標被收入囊中。那麼,可想而知,“國酒五糧液”、“國酒汾酒”的商標申請之路也會立即再次開啟。而隨後近170項以“國酒”為關鍵詞的申請也會讓商評委應接不暇。

無論訴訟敗或勝,茅臺都會成為高檔白酒行業的眾矢之的。根據智研諮詢的相關研究報道,一線高端白酒主要以飛天茅臺、五糧液、國窖 1573 為主,根據估算,茅五瀘佔據約 95%的市場份額,寡頭格局穩固。而在這三家裡邊,僅以2017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來看,茅臺一家收入就已經基本追平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兩家之和。更不要提位居二列的次高端白酒,比如劍南春、郎酒、水井坊等。

同時,也無論訴訟敗或者勝,一直走“高檔酒”的茅臺無疑再次成功實現了一次品牌營銷。早在“國酒茅臺”商標申請引起眾多爭議之時,就有專家評價,不管茅臺是否轉正“國酒茅臺”,都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品牌營銷。

答案還有第三選項,那就是撤銷訴訟,茅臺也想到了。最後,不戰而勝,依舊賺足了眼球。即便沒有“國酒”商標,作為一直以“國酒”自居的茅臺來講,品牌形象可能並不受太大影響。

茅臺的確十分愛惜羽毛,注重“國酒”的形象,一直走高端路線。據悉,2005年,五糧液的體量還是貴州茅臺的2倍以上,但隨後五糧液向中低檔酒的側重,讓一直走“高檔酒”的茅臺慢慢彎道超車。“品牌溢價”帶來的優勢不言而喻,茅臺甚至一度成了“收藏品”和“硬通貨”。

1975 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在一次全國性會議上正式宣佈:“貴州茅臺酒是國酒。”他可能沒有想到,一句讚美之詞,竟然會引起這麼多年的風波,甚至影響到目前白酒市場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