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之時,需要這碗靈魂自帶香氣的藥膳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地球人都知道——廣東人喜歡煲“老火湯”!卻不知道我們為什麼喜歡煲“老火湯”。

廣東地處嶺南,歷史上人稱“瘴鄉”,過去是一片瘴氣肆虐的地方,這裡異常溼熱,並不適合人類生活,硬要在這裡紮根的話,那就是“逆天而行”,需要一些“法寶”的神助攻!“湯水”就是諸多法寶中的一件!

廣東的“湯水”不僅有老火湯、滾湯、燉湯,還包括糖水,涼茶等等。這些湯湯水水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如最簡單的綠豆糖水,就是大暑天農忙時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最佳良藥。

可以說,過往人們和嶺南氣候的鬥爭史,也是嶺南家庭藥膳湯水發展史。以至於人們說起一個單身男子需要結婚時,總會說:“也沒有人給他弄點湯水,那怎麼行!”

廣東人的“清補涼”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可見,湯水在廣東的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如果說零基礎學做廣東的老火湯,那麼首先要推薦給你的是清補涼。

就像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一百個家庭的鍋裡有一百種廣東的清補涼,決定下鍋時具體配方的關鍵往往是“家裡有什麼藥材”。

但無論怎樣變,清補涼的常務委員總是以下幾位:

沙參或黨參、玉竹、百合、山藥、蓮子、芡實、薏米。

看起來都是平常藥材,沒有哪個是“狠角色”,味道也相當平淡、柔和,沒有想象中中藥的濃重口感。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如果說清補涼在口感找到了中藥與食物的黃金分割點,那麼在功效上,它就是在尋找著一種流動的平衡。

沙參、玉竹和百合都是滋陰生津的藥材。

在炎熱的夏季,是不是經常容易口乾喉嚨痛,流鼻血?在乾燥的秋季是不是很容易覺得鼻子乾乾的,甚至流鼻血?或者乾咳?

這是因為暑熱和秋季燥邪灼傷肺臟津液,失去津液滋潤的肺臟只能用乾咳宣洩她的苦楚,連帶著歸她管的鼻子也快成了一口枯井。此外,在夏天我們還經常會感到口乾口渴卻不想吃東西,那也是暑熱灼傷了胃臟陰液所導致的。

這些時候最適合用沙參和玉竹,既能清肺胃之熱,又能養陰生津止渴。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圖為沙參)

夏季還容易心煩,夜裡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好不容易睡著了還多夢。即使進入秋季,氣溫下降了,這種煩悶卻沒有跟著夏天一起離開,這是因為之前的餘熱未了,上擾心神,這時候,最能解憂的是百合。

百合不光能潤肺養陰,還能清心寧神,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心好友,心頭的煩悶交給她就對了。

有的人遇到心煩失眠以為應該用桂圓,桂圓也是一個好東西,主要是補益心脾而養血,用於氣血不足的心煩失眠,而百合更適用於熱邪未清心煩失眠,夏秋之際燥熱時節尤為適合。

也有的人用黨參而不用沙參,雖然黨參和沙參都能生津液,但沙參能清肺胃之熱,而黨參沒有清熱的作用,它擅長益氣健脾,比較適合肺脾氣虛而燥熱不明顯的人。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圖為百合)

如果把一個人的身體比喻成一盆植物,滋陰就像是給這盆植物均勻地澆水,滋潤植物。但如果澆水太多就容易助長水溼,水溼太多停留在泥土裡,植物就會爛根,為了防止爛根,我們會在花盆底下開一個排水小洞,讓多餘的水分排出去。

清補涼裡也有一個“排水小洞”,就是薏米。

薏米擅長清熱利小便,多餘的水分通過小便排出體外,達到滲溼健脾消水腫的作用。

另一方面,泥土的質量也決定了水溼會不會滯留太多,如果泥土肥沃,疏鬆多孔,就有利於排水和根的呼吸,即使偶爾澆水稍多也不容易爛根。

這個泥土就是脾臟。而山藥、蓮子和芡實都是健脾的藥材,就像蚯蚓一樣,使脾土變得鬆軟肥沃透氣,大大提升了脾臟運化水溼的能力。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圖為山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清補涼的藥材大致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以沙參為首的滋陰藥材,另一派是以薏米為代表的健脾祛溼藥材。

前者給身體增加水分,後者加強處理運轉水分的能力,從而預防滋陰太過導致水溼困脾,也預防了健脾祛溼太過而傷陰。

每一派內的藥材功能類似,因此有時候缺了一種兩種藥材,對整體療效的影響不會很大,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清補涼的家庭用材可以有較大的彈性。也正是這樣的巧妙搭配,讓清補涼的療效穩定而綜合,達到近乎完美的大和諧。

清補涼的“活學活用”

順應四季,稍加變化,清補涼就能適用於嶺南的四季。

如在需要滋補的寒冷的冬季,與羊肉一起煮,可以健脾解膩,防止燥熱;

在春雨綿綿、溼氣較重的春季,宜多加薏米等健脾祛溼的藥材,適當減少沙參等滋陰的藥材;

在炎熱的夏季,可適當增加沙參等清熱滋陰的藥材,減少薏米等健脾祛溼的藥材。

在如今夏秋交接的時候,暑溼暑熱未了,秋燥漸至,兩者的配比勢均力敵為宜,可參考以下做法:

清補涼

材料:沙參25克,玉竹20克,百合25克,山藥20克,蓮子15克,芡實15克,薏米20克,蜜棗2個,豬肉或豬骨500克,蜜棗2枚,水適量。(3-5人份)

做法:將沙參、玉竹、百合、山藥、蓮子、芡實、薏米洗乾淨,浸泡1-2小時,豬肉或豬骨切成小塊,飛水,上料與蜜棗放在一起,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2小時,熄火以鹽調味。

像清補涼這樣的老火湯,常常是藥材搭配豬肉、豬骨頭或其他葷類一起煮,大概是因為這些“有情血肉之品”能滋養人體精血,其本身有一定的補虛療損的作用,還能引藥達所,促使滋補藥材被人體吸收。

歷史上慈禧太后割肉給慈安太后做藥引,說的就是這個。

但加入葷以後的老火湯,常常因為滋膩、高嘌呤而為現代人詬病,這跟古今生活差異有很大關係。古人沒有洗衣機,沒有車,沒有自來水,勞動多、葷腥少,“有情血肉之品”恰是他們需要的,真就是補虛療損。

現代人吃葷太多,養生的飲食多不宜太厚重滋補,因此,日常保健的清補涼也可以不加肉類。如果想口感更好,我們可加兩顆蜜棗,清甜而潤肺。如果大便不暢,可加無花果乾品,同樣清甜還潤腸,也有加入枸杞子或紅棗的做法,一方面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紅棗健脾益氣,另一方面彤紅的枸杞子和紅棗顏值高,滿眼都是養生感。

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老火湯通常要煮較長時間,時間一長,現代人就暗暗叨唸湯裡的嘌呤要猛漲了。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煮那麼久?

也許是久煮可以讓藥材充分“出味”,能達到更大的效果。

比如說,本文的清補涼裡面芡實、蓮子、山藥、薏米都是需要煮相當一段時間才能煮透的。

所以說,雖然是這麼簡單的一碗清補涼,卻蘊含著飽滿的智慧,也讓我們更瞭解廣東的“老火湯”,使用的時候可以結合時節和自己的體質靈活地變化,一碗湯可以保四季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