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渡過烏江後,能東山再起嗎?

瑞奇可可

項羽即使過了回到江東,也沒有機會東山再起。

一是劉邦不會放虎歸山。

垓下之戰,本來就是鴻溝和議之後,劉邦背信棄義發起的突襲。劉邦違反和議,就是顧慮項羽回去後,實力恢復了,就沒有幾乎消滅項羽了。項羽即使跑到江東,劉邦也不會放過他,必然是追殺過去。

二是江東並不能為項羽提供東山再起的資源。

當時的江東就是會稽郡,是項羽起家的地方,也就是八千江東子弟的由來。只憑一個小小的會稽郡是無法對抗劉邦大軍的。

上圖是秦朝時期的會稽郡,我們再看看項羽的分封。

從這張分封圖上可以看出,項羽回到了江東,那個江東有多小。而旁邊的九江,就是他分封的九江王英布,此時已經背叛了項羽。垓下之戰,英布也已經率軍參與攻擊項羽。

因此,從當時形勢來看,項羽即使過了江東,劉邦大軍會繼續進攻,而英布的軍隊在進攻江東方面更加有利。項羽根本不可能在江東立足。


dr迷蝶夢

項羽不可能渡過烏江,這個願望只不過是我們大家一廂情願罷了。因為如果是劉邦,他一定會選擇渡過烏江,捲土重來,項羽則不能。對於項羽只有隨性而為,而沒有隱忍不言,韜光養晦。

一、隨性

項羽的性格是天真隨性的,意志自由、無拘無束是他的本性,他做事靠的是自己的本能,而不是謀劃和策略。因為項羽本人是個性情中人,並不是一個理智的謀略家,他不會忍,也不能忍,這就是項羽的個性。

劉邦做事靠權謀,項羽做事靠勇氣。理性之君戰勝了隨性之人,這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矛盾

項羽本人的性格是很矛盾的,他能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卒,也能封章邯為王。這兩件事一個太殘忍,另外一件太仁慈,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似乎不太合理。但是發生在項羽身上,卻有其性格的必然原因。

對於秦軍項羽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怎麼安撫,人心不穩不好安撫,那就直接點全部幹掉。


對於章邯在自己面前的哭訴被趙高迫害的事,項羽是十分同情的。因此儘管章邯殺死了自己的叔父項梁,項羽不計前嫌還是被項羽封為雍王,對於生命項羽是漠視的,他更在乎自己的感覺。

三、選擇

項羽不是復仇者,也不是失敗者,他只想做個自由的人,這就決定了他悲劇的命運。古往今來,但凡帝王大多堅毅能忍,隱忍是基本的能力。這點項羽項羽顯然不具備,他的最大特點就是崇尚自由不能忍。


因此在面對可以渡過烏江的選擇時,他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就是不忍不屈。讓我隱忍還不如讓我去死,項羽的內心從來就不會去委屈自己。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因為8000子弟兵當初隨他過江反抗秦朝,今天只剩項羽一人!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這說明即便在楚漢戰爭最艱難的時候,項羽也沒有向江東征兵,江東還有數萬生力軍可以為項羽所用。

那麼,假如項羽渡過了烏江,率領數萬江東子弟反擊劉邦,可以東山再起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隨我瞭解一下當時天下的局勢。項羽經過5年的戰爭雖然在戰場上對漢軍仍然有足夠的威懾力,卻已經兵疲糧絕難以為繼。為了休養生息於是和劉邦劃鴻溝為界打算平分天下。如果雙方就此罷兵,等項羽恢復實力,劉邦可能就被打敗了。所以,張良、陳平建議劉邦應該撕毀和約匯合諸侯合圍項羽,否則養虎遺患後果不堪設想。就這樣,劉邦繼續對項羽用兵,而項羽則轉攻為守,一邊積蓄力量一邊抵抗劉邦,並且逐漸佔有了優勢,“漢王乃追項王。。。。。。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在劉邦陷入險地的時候,別說其他諸侯,連劉邦手下的韓信、彭越都沒有派兵前來助戰,繼續下去劉邦可能就九死一生了。還是張良給的建議:與韓信、彭越平分天下!

韓信、彭越聽說有好處,才率軍過來匯合,並且在垓下成功圍住項羽。最後,彈盡糧絕的項羽被四面楚歌嚇得棄城而走,一直被漢軍追到烏江邊,並在這裡自刎而死。

可見當時劉邦並沒有佔據多大優勢,而項羽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已經從防守狀態改為反攻。假如韓信和彭越再晚來些日子,可能劉邦就被項羽殺了。

最關鍵的是,彭越、韓信作為屬下,竟然不聽從劉邦號令!這說明劉邦的漢軍內部也是極不團結的。

再看項羽,如果項羽渡過烏江,在當地募集5萬軍隊還是沒問題的。有了5萬生力軍突襲劉邦的40萬疲憊之師,彭城之戰的一幕會再次上演。更重要的是,垓下的漢軍是劉邦當時可以調動的最後力量,如果漢軍失敗,將在短時間內沒有力量與項羽進行戰爭,這正給了項羽恢復元氣的機會。等項羽恢復了元氣,鹿死誰手還真說不好。

所以,我認為渡過了烏江,項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歷史風暴

我的回答是:不能

項羽是千百年來無論野史正史還是民間傳說都十分厚愛的一個人物,連司馬遷都專門做《項羽本紀》記錄這位當朝高祖的對手。在我們的印象中西楚霸王項羽勇猛無敵,可以以一敵萬;又重情重義,與虞姬的一段《霸王別姬》幾百年來傳誦不衰。項羽的知名度和受喜愛程度遠遠超過了勝利者劉邦。

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卻不是帝王之材。

項羽失敗的關鍵,劉邦總結的很清楚“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劉邦善於用人,當然不是僅指上面三人,還包括忠心耿耿的紀信,結結巴巴的周昌,經濟上不清不白的陳平,甚至是很多背叛過自己的人物。這些文武之臣,在劉邦的領導下都發揮出自己的力量,最終匯聚成一股合力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

反觀項羽這邊,足智多謀的范增不肯用,投降來告密的曹無傷被無情出賣,超一流的人才韓信、陳平因得不到重用被推向劉邦陣營……

如果項羽依舊剛愎自用,不能改變自己用人發麵的缺陷,即使回到江東,依舊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歷史上的項羽很直率、很勇猛、很可愛,是一個名垂青史的戰神,卻不是一統天下的帝王。

您覺得呢?


獅叔看電影

我以為即使度過烏江,能得到的只不過是一支烏合之眾的隊伍,要東山再起得到天下難啊!

因為一來,天下形勢已變,劉邦的勢力已經十分強大及影響已經遍及全國,人心向背不可逆轉。

二來,項羽本是武將的將才,不是王才,從小學的就是戰萬人之術,以至於在最後時刻還是以武力勝多少人而自豪。而劉邦的大風歌可見其胸懷,不是項羽所能比的。

三來,身邊聚不住英才。陳平韓信等等經天緯地之才都離他而去,最後唯一忠誠於他的範曾,也因為他的武斷剛愎自用而氣憤地離他而去,被他生生地氣死。而劉邦卻聚集了所有的天下英才,張良陳平韓信等都匯聚到劉邦帳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劉邦能夠信任人,也會用人,也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

四來,項羽生性殘暴,30萬俘虜的掠殺就是最不得人心的。相反,劉邦的約法三章,很會俘獲人心,最終得到人心。自古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第五,生來小氣,不能夠按功行賞,捨不得把土地分封到戰功卓著的大將,雖常懷婦人之仁,卻非王者氣慨。這樣,身邊的有能力者自然不肯賣命。劉邦雖然也有流氓作風,但卻能夠虛懷若谷,言聽計從於謀士。做到論功行賞。

總之,項羽非王者之才,既無政治頭腦,又無奇謀妙計,終於由最初的兵強將廣失敗到孤身一人。所以即使重回江東,也難東山再起。他缺的不是兵,不是將,更不是蓋世武功,而是頭腦與人心,且至死不悟。

老根2018.03.30


oldgeng5293465

項羽,(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有人讚道,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鉅鹿之戰大敗章邯、王離的秦軍主力,秦朝滅亡後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天的徐州)分封六國貴族為王,劉邦為漢王。


劉邦起兵反項羽,楚漢之爭爆發。後來鴻溝議和,以鴻溝為界天下一分為二,項羽領兵東歸,而劉邦在張良的勸說下,撕毀盟約,追擊項羽,而與劉邦約定好的,韓信,彭越沒有來,項羽回兵大敗劉邦,劉邦逃回深溝壁壘,堅守不出。後劉邦以封地為條件,令韓信,彭越出兵攻楚。


垓下之戰項羽韓信大戰,兵敗被困於垓下。領八百騎兵突圍行到最後就剩28人跟隨項羽。灌嬰部下漢軍數千餘人。項羽對部下說,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令28人分四路出擊,斬殺敵軍數百,僅損失2人。最後退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意圖東山再起。項羽長嘆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把馬送於亭長,步戰漢軍斬殺漢軍數百人,身中數傷,最後自刎而死。


項羽是個軍事家,勇冠三軍,但是不是個政治家。項羽過江也不可能東山再起。劉邦不會給他機會的,會一路追殺的。哀大未過於心死,項羽已經沒有鬥志了。也許自殺是他最好的歸宿。


金多多賊蓋

第一,自身原因。當年項羽跟隨叔父項梁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一起反秦,縱使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和成就,但是失敗了,就剩下項羽一人了。項羽自己說過“縱使江東父老憐我,我也沒臉在回去,何況東山再起了。”另外,自己身邊的將領、兄弟和謀士,基本上死的死,降的降。自己最心愛的虞姬也自盡而死,項羽就是回到江東,估計已經沒有能東山再起的資本和條件了。還有,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剛愎自用,對下屬寡恩,就算回到江東,誰還願意幫他。

第二,劉邦的原因。項羽是劉邦的夢魘。劉邦在垓下好不容易將項羽的部隊消磨殆盡,只剩項羽一人。劉邦知道項羽的厲害,彭城之戰吃過苦頭。如果項羽過江很有可能會捲土重來。所以,劉邦根本不會給項羽這樣的機會。縱使項羽過江,劉邦自己的部隊會繼續追擊項羽,另外,韓信也會,我估計韓信已經在江對岸設了埋伏,韓信肯定要殺項羽的,因為韓信要立功、立名。還有在烏江對岸,彭越和九江王英布也會繼續追擊項羽。項羽想要東山再起,根本沒有時間,而且,劉邦是要置項羽於死地,項羽就是過江,也是繼續躲避追殺。

第三,人心思定。秦朝的暴政、秦末的農民起義、楚漢戰爭。這麼多年一直在打仗,老百姓累了,想要過安生日子。項羽起兵反秦,老百姓支持項羽,因為可以結束暴政,但是項羽滅秦後更加殘暴,坑殺三十萬秦軍,屠城掠地,手下將士更是燒殺搶掠,老百姓心中的楚軍比秦軍更殘暴。而劉邦善待百姓,對百姓仁義為先。劉邦是不是真心先不說,但是民心已經偏向漢軍了,天命已經是劉邦的大漢了。


龔小胖子

項羽烏江自刎讓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能人異士對之惋惜,無非是項羽的悲慘結果似乎能勾起很多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或創業失敗的人的共鳴,卻從來不考慮項羽為什麼能烏江自刎呢?

第一,項羽帥八千江東子弟東渡長江逐鹿中原,最後推翻暴秦,以血滅國之恨,後派人毒死楚懷王,自封楚霸王,大封各路諸侯為王。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項羽實際上是有能力的,但其政治野心也僅僅限於成為當年楚國稱霸的狀態,而為此不惜毒死起義的天下共主,陷自己不忠不義的境地。

而且大封天下必然的會有利益不均,各路諸侯曾經在項羽麾下還能相安無事,但一旦有了自己的地盤和軍隊那就不一樣了,重現當年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互相征戰兼併。

第二,在滅秦的最後階段,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又在進入關中火燒咸陽,那些降卒可不全是老秦人,項羽從此得罪了天下人。

從此可以看出項羽絲毫沒有君臨天下的雄心,完全是一幅報滅國之仇的狹隘心裡,因此沒有天下人民意基礎的項羽能重新崛起的基礎已經喪失。

第三,項羽從江東帶出來的八千人基本上有三個出路,一部分跟隨項羽戰死疆場;另一部分隨天下諸侯分到了各地封侯拜相,其實這些人才是項羽帶的人的精英;還有一部分則已經成了劉邦等人的下屬;所以就項羽逃回江東又能獲得怎樣的民意支持。

第四,項羽個人統兵和戰鬥力都是非常厲害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項羽的帳下很難有新的幕僚加入,相對於劉邦不斷的吸納人材加入,項羽的核心幕僚卻一直在分裂減少,這嚴重的限制了他的團隊建設,而這些幕僚在烏江自刎前已經損失殆盡,僅僅有幾萬軍隊贏一場戰鬥,對整個戰役作用有限。

所以就算回到江東,有了那八千人的子弟損失,江東子弟能否還繼續支持其東山再起還為之,東山再起幾乎斷無可能。


嘟嘟超

以項家在江東的實力,項羽想東山再起那也是很容易的。江東子弟多才俊,項羽若是想召集幾萬人馬,東山再起和劉邦角逐中原,最後鹿死誰手真的不一定。

只不過項羽不願意那樣做,畢竟垓下大戰他敗的太悽慘了,當初帶來的三千江東子弟兵大多也壯烈犧牲了,他做不到自己一人回江東,回去後怎麼向父老相親交代呢?

在項羽看來與其那樣的活不如死,項羽始終不認為打敗自己的是劉邦,他認為打敗他的是老天。是老天想亡他,既然這是老天的意思,他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更何況虞姬也死了,世上已經沒有值得他留戀的事情了。他這一生活的光明磊落,即使立刻死去,也是值得的了


史學達人

項羽當時已經渡不過烏江了,即使渡過烏江項羽也不會東山再起,勢窮力衰、孤家寡人之已無立錐之地。

一.在垓下大戰中項羽輸的很慘,輸掉了大局,輸掉了核心,大局是十萬軍馬,核心是江東八千子弟,逃脫的二十八騎最後也只剩下項王一人的力戰,或快戰,只有自刎或另一個出處——作者司馬遷的兩種說法:身死東城,這就是當時的現實,劉邦手下大將灌嬰率領五千輕騎兵在項羽身後步步緊逼,項羽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了。

二.項羽即使過江也享不了國,其一,項羽經過多年與劉邦的對決,已經領教了劉邦以智取人的厲害,劉邦軍團已經成為氣候,無法撼動。其二,項羽自身沒有了決鬥的本錢,由於江東子弟的湮滅,過得江東也響應不起來跟他一起決鬥的子弟兵,因為當時的大勢如此,無法改變,東山再起如夜談觀星,沒有如果。終其一理,時下的項羽輸的很慘,沒有任何東山再起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