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項羽寧死也不肯過烏江?

史海閒聊


項羽度過烏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烏江以東就是項梁,項羽最初起兵的地方江東,也就是鄣郡、會稽郡著兩個郡所在的區域。不過在項羽去世之後,這個兩個郡很快就投降了劉邦。其實也可以想見這兩郡能夠有多少人會為了項羽而拼命。也就是說項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項羽的最後一戰是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韓信基本平定中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的諸侯趙國是張耳之子張敖繼承,燕國是燕王臧荼,齊國的齊王是韓信,南方的小諸侯衡山王吳芮,以及大諸侯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劉邦,活躍在梁地的彭越也站在劉邦一邊,可以說劉邦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當時所有的諸侯都站在了劉邦這一邊,只有臨江王共尉站在項羽一邊,可以說項羽已經山窮水盡了。甚至楚國的大司馬周殷背叛項羽,舉兵跟隨劉邦的族兄弟劉賈一起來到垓下包圍項羽。此時漢軍和劉邦的同盟軍有四十萬,而項羽的軍隊只有十萬人,而劉邦以韓信為主帥把項羽團團包圍。

項羽在被劉邦的軍隊包圍後,曾經帥軍試圖進攻韓信突圍,但是韓信一開始假裝打不過,退兵往後,項羽乘勝追擊被兩翼的漢軍夾擊大敗。被迫逃回楚軍的營寨,漢軍於是在楚軍營寨的四周挖掘戰壕,將楚軍團團圍住。到了晚上漢軍中的楚人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楚軍人心四散。當天晚上虞姬自殺,項羽拋棄大軍,偷偷帶著八百多人的騎兵擊破漢軍南面的營壘,突圍而去,而留下的楚國大軍此後全部戰敗。天明時分,劉邦察覺項羽突圍,於是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前去追擊項羽,項羽在路上迷路,遇到一個老農夫,向他問路,老農夫說向左走,項羽向左走結果落入了沼澤地,最後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陪著項羽,中間又遇到漢軍騎兵的追擊。

項羽來到了烏江旁邊,這個烏江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那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長江由於在這個地方呈現南北走向,剛好看上去會稽郡所在的地域就在長江的東邊,所以叫做江東,當然也就可以叫做江左。但是項羽來到之後,烏江亭長在烏江划船,他讓項羽回到江東,從頭再來。

但是項羽留下了一番話: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項羽自認為是天要滅亡自己,度過烏江又有什麼用呢?而且當年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如今沒有一個人生還,就算是江東父老憐憫項羽讓做大王,但是我項羽又有什麼面目去見江東的父老呢?就算江東的父老什麼都不說,我項羽心裡就沒有羞愧感嗎?

項羽的這一番話很有感覺,這也是他自己不肯回江東的心裡感受,可以說是項羽的遺言。最後項羽把自己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在烏江旁邊和漢軍作戰,最後自殺而死。

項羽一方面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另外一個方面是就像是他自己的心裡話一樣,他覺得回到了江東自己也會羞愧,所以最終沒有回到江東。


人者仁義也


項羽騎著駿馬,愛妾也不要,士兵也不要,拼命奔到江邊,尋找渡船,你覺得他是不想過烏江嗎?然而此刻,碰到這麼一個船家,一通話說的項羽臉紅罷了,當初八千子弟隨你打天下,今天你一個人騎馬逃命回來了,還讓一個窮搖船的可憐你,西楚霸王的顏面何在,此刻,項羽是不願意讓人笑話的,要是沒有這個搖船的,他肯定早已過江了,可是老天不想讓他走了,就出現這麼個小人物,羞羞你。

就像我們做壞事時候,突然不一個過路人發現了,然後你還敢嗎,你還有臉皮在去做嗎,當然悄悄溜走了吧。


說文與物


項羽確實是因為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才自殺的,兇手是烏江亭長!

我斷定,項羽在唱出垓下歌的時候已經有了死亡的覺悟,那時他就有了自殺的想法。

然而,酒的後勁和虞姬之死的刺激,讓他藉著一股男人的本能,再燃鬥志,殺出重圍。

項羽一貫瞧不起劉邦的為人,虞姬的死激起了他的自尊心。

他一腔憤怒,才有了突圍、快戰,殺敵洩憤。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這是項羽當時的真正心態。他此時還打算活下去,東渡烏江,再與劉邦一決雌雄。

可是,烏江亭長變相殺死了項羽。 很久之前,黎東方說烏江亭長逼死了項羽,我不信,現在才明白了。 亭長沒說大王快走,回江東先,日後再來報仇,而是說,江東方圓數百里,也足以當個王了。

這好比年級第一,清華北大的料,高考失利,然後同班一個不入流的小憋三以安慰的名義嘲弄他,你雖然這次考試發揮比正常水平差遠了,但也能走個最爛的一本。 誰要是聽這話心裡只會更不是滋味。

何況項羽這種太拿別人的話當真的人。他轉念就想到自己帶出來的楚國子弟全死了,由羞愧而起了自暴自棄之心,再次有了自殺之念。 項羽被虞姬激發出來的鬥志被一個小卒子澆滅了。

於是項羽和隨扈親兵下馬,準備以肉搏戰的方式自殺。至於腦袋送故人,對項羽來說已經無所謂了。 項羽是個太情緒化的人,換做別人,基本是不會死在烏江的。

項羽的可愛,項羽的魅力,項羽悲劇的一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蓋世武

功和孩子般的天真所造成的強烈戲劇性反差。 我堅信如果不是每一步關鍵都選擇錯了,項羽是不會死的。范增、虞姬這兩個人,活著一個,項羽都不會死。


寒冬還是意外


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他把面子看的比生命重要,也體現了項羽的英雄氣概。

項羽雖然沒有政治才能,但他確實是一位英雄人物。

毛主席曾總結項羽的錯誤,一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二是鴻溝協定,項羽認真了。三是建都彭城。

項羽是很看重自己的名譽的,放了劉邦、建都彭城、分封親信等等,仔細想來,都和項羽的本性有關,他很看重面子上的事,而不具備政治上的謀略和圓潤。

所以,兵敗垓下之際,他說道,籍與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主要還是面子上過不去。

項羽力可舉鼎,英雄蓋世,霸氣外漏,只可惜他能成為千古將才,卻沒有為帥之能,可惜又可嘆,可憐又可愛。李清照用詩描寫出了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毛主席的詩中也提過項羽,說不可沽名學霸王,或許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覺得項羽愛好面子,愛好虛名吧!

我是正史風雲,歡迎點評和關注哦!


正史風雲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作。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1,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項羽不願獨生!

虞姬,是哪個時代的傾國傾城的美女,且才華橫溢,舞姿美豔,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深得霸王的寵愛,也經常跟隨項羽出征。楚漢之戰時,項羽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虞姬悽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為了不拖累項羽,虞姬就舉劍自刎。虞姬的死令項羽悲痛萬分,在草草掩埋了愛妾後,項羽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邊。

  想起當年跟隨自己的江東子弟全都戰死,項羽心灰意冷,而愛妾虞姬也為他而自殺,項羽大腦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願獨生,於是舉劍自刎於江邊。

2,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

他們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3,項羽寧死不肯過烏江?可能他根本過不去!

那麼為何烏江亭長會見到項羽呢,秦漢時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是負責治安巡邏的,所以說項羽見到烏江亭長也不一定就是在烏江邊上,或許亭長是悠閒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項羽呢。

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當時情況岌岌可危,項羽根本沒有條件過江東,而亭長的一番話也只是一份安慰罷了。

更何況,項羽心知肚明,即使過了江東,哪怕是東山再起,可能還會被劉邦打敗一次,而且這種概率很大,所以還是安息吧!

項羽沒有劉邦的大氣,沒有劉邦的圓滑,他固執,暴躁,武斷,卻也直率,忠義,勇猛。也許正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性格決定了他悲情的結局。

4、項羽當時率八千子弟兵過江起義,沒想到到最後不但沒有的到天下,而且從故鄉帶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戰死,一個不留,項羽是個愛面子,自尊心強的人,征戰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無一人帶回,便無顏見江東父老,沒臉見鄉親們,最後寧願戰死也不肯過江。


道中道道而道


說到項羽,人們一定都會記得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都會想起楚漢戰爭中他的英勇和最後的悲壯。李清照曾寫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筆力千鈞的詩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寄託了自己對時局的憤慨。

  但是,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人們猜測紛紛,卻並沒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羞見江東父老”,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著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作了最後的一拼,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不失其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  這樣一種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世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欷戱不已。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劉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懷疑亭長有詐。

  劉子翠認為,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邑萬戶侯購項羽的性命,而在項羽身處那樣的困境之時,亭長說那樣好聽的話,項羽難免懷疑亭長在說謊騙自己。  “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爾。

  ”他還說,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夫的誰騙而陷人大澤,因而知道“人心不與己”,他怎麼敢再貿然地聽信亭長的話?所以項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脫再起,而選擇了與劉邦軍死戰到最後。

  這種說法雖然只是劉子翠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該說法認為項羽所以決然自殺是“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例如吳汝煜先生就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了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

  因此他放棄了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對此觀點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項羽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一點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為依據。  〈(*記》中就記載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襄城、坑殺20萬降卒的行為。

  此外,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惡習,“所過多所殘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消除人民的痛苦?這顯然不符合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性格特徵。呂仰湘還提出了獨特的“敵生我死,成人之美”說。

    他認為,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因此,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是項羽獨特的個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張子俠先生則在反駁了一些看法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對有較大影響的認為項羽“羞見江東父老”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說看似有理,實則不然。

  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敗:他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包圍,愛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而身陷大澤,狼狽不堪;還有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度不能脫”。  如果談及項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而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如前所述的失敗他為什麼沒有因羞愧而自殺?恰恰相反,從前的那些失敗雖然也令項羽陷人了極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

  而他被劉邦大軍追趕時,由陳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邊,這一系列的逃跑路線,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東。  可是為什麼終於來到烏江,並且有人願意助他渡河時,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與劉邦作決一死戰?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

  張子俠認為,司馬遷是為了使史書的情節更為完善,所以才補充了這個結局,但是後人卻將此當成了信史,並傳之於世。此外還有一種分析,認為項羽是楚國人,而楚人素有兵敗自殺的傳統。    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而死。

  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動。項羽究竟是不能過江東,還是不肯過江東,至今也沒有定論。然而,學術界的紛爭並不能影響項羽在世人心中的壯士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依舊為人們所廣泛傳頌著。



晁賀


這裡是芒果論史!

項羽該不該過烏江?這一直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首先要明白的是,項羽是可以過烏江的,畢竟當時只有烏江亭長有船,漢軍即便追上了項羽也沒辦法渡江,也就是說項羽不過烏江,不是因為不能過,而是因為不想過。

但我認為,項羽不過烏江的決定是臨時起義,而不是仔細思量後的結果。

要弄明白這一點,就不能夠僅看待項羽在烏江邊的表現,而是要從垓下之圍開始,仔細考究項羽的內心活動,從而判斷出決定他行為的內在因素是什麼。

垓下之圍:絕望

楚漢之爭中,項羽一直勝,可敗了一場,就什麼也沒了,這可能是普羅大眾眼中對於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最直觀的感受。對於項羽為什麼會淪落至此,為什麼會大敗虧輸,我們不做深層次的分析,我們只需要知道項羽有多麼的絕望。


濰水之戰,韓信滅龍且二十萬大軍,項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這是因為龍且帶走的是楚軍的核心軍事力量,滅龍且之後,韓信佔領齊國擁兵三十萬,劉邦與項羽對峙,擁兵二十萬,項羽擁兵十萬。與此同時,韓信所佔據的齊國緊鄰項羽的楚國,劉邦和項羽儼然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夾擊之勢。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項羽要挾劉邦要煮了劉太公,對於項羽這樣的以“義”自居的人來說,用人質要挾對方實在是一種上不得檯面的舉動,但他還是這麼做了。為什麼呢?因為武涉勸說韓信失敗,劉邦和韓信加起來五十萬大軍對項羽十萬大軍包圍夾擊,項羽如何能是對手?

用劉太公來要挾劉邦實在是因為項羽已經別無他法了,一向崇尚勇武,誰不服就打得他服的項羽被逼得使出這等下三濫的招術其實就透露出了一個信息——項羽已經自亂陣腳了。鴻溝議和更多的是項羽對劉邦做出的一種妥協,是在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讓步。

但誰能料到劉邦並不遵守承諾,在接回劉太公、呂雉等人後轉身就對項羽窮追猛打。等到韓信帶大軍圍住項羽的時候,整個楚軍陣營早已經疲憊不堪了。韓信是個戰術高手,他深知項羽此時已經陷入絕望,決不能強逼,否則可能導致項羽滅亡前的奮起反抗,倒不如圍而不攻,困而不打,僅消磨項羽和楚軍的意志,令其不攻而潰以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消磨項羽的意志,韓信還來了一出“四面楚歌”,因為項羽是帶兵在外作戰,並不瞭解楚地的情況,聽到四面都傳來楚地歌謠的時候,項羽的第一反應是,“完蛋了,楚國淪陷了,楚國人都被韓信俘虜到這裡來了!”這一番心裡戰讓項羽徹底崩潰,徹底失去了與韓信拼死一戰的勇氣。

項羽帶著幾百個勇士,趁著夜深突圍逃跑了,這次逃跑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它意味著項羽失去了以往的勇氣;其次,它揭示了項羽內心深處的求生慾望;最後,它促成了項羽將其幾萬士兵拋在原地當炮灰的一個既定事實。這三點正是後來決定項羽烏江行為的重要因素。


倉皇逃竄:疲憊

漢軍等到天矇矇亮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逃跑了,但一晚上的時間並沒有為項羽的逃亡帶來太多的幫助,原因很簡單,項羽迷路了。本就是深夜逃跑,再加上沒幾個識路的人,項羽和漢軍之間的距離正在迅速縮小,可以理解的是,項羽和他的勇士連續逃竄,同時還要擔憂後方的漢軍,因此他們的身體和心裡都是非常疲憊的。

但漢軍不一樣,他們有吃有喝,還休息得不錯,精神自然是要比楚軍好多了。很快,漢軍就追上了楚軍,項羽一邊抵抗,一邊逃亡,逃到烏江邊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了二十八位勇士。幾百人一起逃命,到最後只剩二十八人,這是多麼慘痛的結局,這些勇士們又該是多麼的疲憊。

對於項羽而言,這段疲憊的逃亡時間使得他的精神時刻處於高度緊張之中,他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說根本沒有機會冷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未來的道路,思考一下自己逃跑的方向,思考一下自己逃掉了該怎麼辦,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那些被他拋棄的士兵命運會如何。

這段逃亡時間和之前的“四面楚歌”一樣,不斷的削弱項羽的精、氣、神,讓項羽變得疲勞、虛弱,變得不復霸王之勇。

烏江血戰:最後的迴光返照

當項羽逃到烏江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漢軍已經追上了他,但烏江亭長也到了,他不再需要急急忙忙的逃跑了,他有時間冷靜下來思考,有時間來做出決策,做出選擇了。

我認為,促使項羽自刎的,恰恰是烏江亭長的一番話,烏江亭長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告訴項羽不要氣餒,大不了捲土重來,有江東父老在,至少也可以稱王。這番話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用這番話來勸說項羽就很有問題了。

江東父老對項羽無條件的支持,所以亭長才會認為項羽有機會捲土重來,但除去江東父老之外,項羽的那幾萬士兵也陪著他一起作戰,無條件的支持他。可是他們結局如何呢?他們是否想到他們的君王已經放棄了他們,自己逃跑了呢?他們是否遭到了漢軍的屠戮,亦或是投降漢軍了呢?項羽不得而知,但當他想起來的時候,他的內心必定會愧疚不安。


這是和項羽為人處世的原則相悖的,韓信稱項羽是婦人之仁,但項羽自己的內心認知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有仁有義”之人。當這般“背信棄義”之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他的內心絕對是痛苦的,這迫使他及時中斷自己的逃亡行動。

他看了看還剩下的這些勇士們,一共二十八人,個個都是好漢,烏江亭長的船估計裝不了這麼多人,漢軍也不會給他們機會運上幾趟,也就是說,這二十八人裡總得有人死。那倒不如把心愛的烏騅馬送過河,自己和這二十八位勇士一起同生共死!

此時的項羽又一次找回了霸王的感覺,韓信磨了他許久,磨光了他的精氣神,讓他“恐懼”得逃跑。但現在,他不怕了,人死不過頭點地,有什麼可怕的呢?他對他的勇士笑了笑,“看我為你們拿下一員漢將!”轉眼之間,一個漢軍將領就魂歸西天。

他的勇士們哈哈大笑,大聲叫好,項羽很滿意,他開始放鬆,開始放下恐懼,開始享受戰鬥與殺戮,他一個人而已,殺得漢軍血流漂櫓,殺得自己沒有了力氣,而他的勇士已經被漢軍絞殺完了,他累了,可他更像霸王了,霸王是不能被羞辱的,於是他拔劍,血灑烏江,一切都結束了。

從一開始急匆匆的逃跑,到後來淡定自若的交戰、自刎,項羽的心理活動變化是跌宕起伏的,而促使他放棄逃亡的,恰恰是前來搭救他的烏江亭長的一席話而已!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項羽不肯過烏江除了他的英雄主義在作怪之外,再就是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項羽心裡非常清楚,就算自己僥倖過了烏江,也不見得就能東山再起,因為劉邦的勢力不可小窺,如今自己已經是喪家之犬。再也不是曾經傭兵幾十萬的霸王項羽,落得這般地步,項羽怎麼可能在苟且偷生。

就是他有心過烏江,他也丟不起這個人啊!所以霸王項羽要的是臉面,就算烏江自刎也要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王不過項,力不過霸,將不過李,拳不過金。”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吧!其中的“王不過項”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乃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梁的侄子,正兒八經的將門之後。這個人雖然有王者風範,大將氣魄,可是此人最終還是因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性格,毀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的歷史典故《鴻門宴》說的就是項羽和劉邦的故事,項羽雖然武功高強,膽大妄為,可是他有一個弊病,就是聽不得別人的阿諛奉承,當年鴻門宴上,本來謀士范增是想讓項羽伺機殺了劉邦的,可是劉邦赴宴之後一頓花言巧語恭維的話,說的項羽是滿臉歡喜,無地自容,最後放棄了刺死劉邦的念頭,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順著尿道撿回了一條性命,劉邦逃跑也為日後垓下決戰項羽埋下了伏筆。



項羽一時的憐憫之心,錯失了刺殺劉邦的絕佳機會,鴻門宴之後,項羽和劉邦的矛盾雖然暫時得到了緩解,可是就在項羽大軍進入咸陽,殺了義帝子嬰,火燒阿房宮,自稱西楚霸王之後,便和昔日的盟友劉邦因封王之事徹底鬧掰了,項羽和劉邦從此勢不兩立,正式拉開了楚漢爭霸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率領大軍屯在垓下,靜心佈置了十面埋伏,就等著引項羽的大軍入內,好一網打盡。果然項羽在韓信的激將法矇蔽下,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直進攻垓下。就這樣項羽的大軍陷入了韓信漢軍的包圍圈,項羽帶領人馬奮勇殺敵,敵軍是殺退一撥又上來一撥,左三層有三層將項羽的大軍圍在了當中。項羽一看大事不妙,於是命令將士們趕緊撤軍,就這樣衝出了重圍,回到了自己的大營。



就在當天夜裡,項羽大營四面想起了楚歌,到處都是劉邦的漢軍,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項羽夫人虞姬見此情景,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於是在項羽面前拔劍自刎。項羽抱著虞姬的屍體大聲痛哭,覺得對不起虞姬,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第二天,項羽整裝待發,胯下烏騅馬,帶領八百精兵,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衝出了四十埋伏圈。

項羽是出來了,可是細數一下身邊的將士們,僅僅剩下二十幾人。回頭一看劉邦的漢軍以近在咫尺,馬上就要追上來了,前面又遇烏江擋道,項羽是進退兩難。無奈,烏江之畔,項羽帶領這二十幾人與漢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項羽眼看著自己的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心如刀割,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項羽力殺百人之後拔劍自刎,一代霸王項羽就此命喪烏江。



不過,項羽認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他的這種誓死捍衛尊嚴,不當俘虜的精神,確實令人敬佩。


任馳贏天下


垓下之敗,項羽不是一次戰役的失敗,而是整個楚漢爭霸戰爭的徹底失敗。

項羽就是過了江東,也於事無補,到最後還是會成為劉邦的板上魚肉。

與其四處逃亡而被抓受辱,還不如烏江自刎的好。

1.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打沒了楚國的全部有生力量

韓信略定齊國用了大半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裡基本上拿下去了全部齊國城池,而且還在濰水之戰打敗了二十萬楚國大軍。

楚霸王不可一世,誰都不服、啥都不怕。

但濰水戰敗後,項羽終於知道恐懼是什麼味道了。

所以,趕緊同意與劉邦鴻溝議和,結束成皋滎陽之戰。

劉邦從來都不婦人之仁,見項羽勢微,趕緊欲將勝勇追窮寇,直接追到垓下。

與韓信、彭越、英布,組成了一支幾十萬大軍的圍剿軍團,把項羽手中的十萬楚軍徹底包了餃子。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垓下戰敗逃亡的項羽,至東城的時候僅餘28騎,而自刎之時,就完全是一個光桿司令了。

西楚國幾十萬大軍都已經打沒了,江東就是幾十萬人口,又還能出多少壯丁、成多少大軍。

垓下之戰,是楚漢爭霸的最終決戰,而不是一次局部戰役,打輸了就打輸了,此戰之後,楚霸王項羽便再無抗衡劉邦的資本。

2.江東之地已非楚霸王所有

即便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回了江東,回了又能有什麼作為?

江東已非項羽所有。

所謂江東,就是西楚之地,春秋之時的吳越之地。

但是,韓信的齊國兵團是先佔了西楚國都彭城之後,才從西楚由東向西進兵的,與劉邦會師頤鄉。

而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呢?

出兵九江的時候,劉邦給了他們兩萬人的軍隊。

但是,英布曾是九江王,有兵壯聲勢就可以,到了九江國就收集了舊部,同時回兵西楚,逼降楚國大司馬,而後再引兵參戰垓下。

劉邦、彭越、韓信和英布四大兵團,其中韓信兵團和英布兵團都是從西楚本土殺過來的。

此時的江東西楚之地,主要城池和戰略要地都已經遍插漢旗。

這時候,項羽回江東還能有啥作為?

垓下戰後,劉邦是派灌嬰的騎兵兵團進行的收尾工作。

為啥用騎兵?

原因就是速度快。

但騎兵可是沒法攻城的。

因為根本不需要攻城,騎兵一到、漢旗一揮,西楚官吏馬上獻城投降,所以也就不勞煩步兵和輜重兵了。

唯有魯城死活不投降,項羽曾被封魯公,所以魯城是項羽的封地,魯城百姓皆是項羽部曲,又加上此地百姓守禮重義,所以就據城堅守。

但凡據城堅守,騎兵部隊就甭想攻下來,所以最後也是用了張良計,把項羽的首級拿出來、勸降魯城。

所以,垓下之後的項羽,也就還有一個魯城能支應一下,其他城池土地全都改旗易幟。

3.劉邦集團絕對不會給項羽翻盤的機會

這裡可不是劉邦一個人不給,而是整個劉邦集團都不答應、都不允許項羽回江東重整旗鼓。

為什麼?

有兩個人死活不會答應。

一個是韓信,先被封齊王,地接西楚;後被封楚王,也接西楚。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所以,韓信為了能坐穩諸侯王,也得死命追殺項羽。

另一個就是英布,英布叛楚歸漢,就項羽這秉性,但有翻盤機會必須得把英布往死裡整;而英布被封淮南王,也接西楚之地。

所以,英布為了自己安全、為了坐穩諸侯王,也絕對不能讓項羽活。

垓下戰前,為了讓韓信和英布能夠參戰,劉邦已經劃定了齊國和淮南國的疆界,基本上就把西楚的國土給分出去了。

所以,這兩個握有重兵的方面軍司令,一定不會讓項羽回江東翻盤。

項羽逃回江東,劉邦根本不用下令,也不用派灌嬰的騎兵軍團去追殺。

韓信的齊國兵和英布的九江兵就得把項羽追至天涯海角,因為之前可以說是為劉邦打仗,這時候就得是為自己的土地去打仗了。

所謂項羽與烏江亭長的對話,估計就是司馬遷根據民間傳說杜撰的。

項羽出逃垓下,就帶了800騎兵,而灌嬰卻帶了5000騎兵追擊的。

灌嬰的騎兵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在秦帝國騎兵部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5000精銳的得勝之師,去追800喪家之犬,灌嬰他們要是追不上,也就別回來了,直接自投烏江得了。

而且,劉邦有令能獲項羽者封萬戶侯,漢初立國有幾個萬戶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五千騎兵就是累死,也得把項羽追回來。

項羽根本就跑不了,也沒有烏江抉擇的機會,所以垓下思項羽、只能做鬼雄。


減水書生


項羽寧死也不過烏江,並非他傻,只是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

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出身貴族,是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他卻敗給了出身市井的劉邦。有人說項羽的失敗就是不夠狠心,如果他能夠果斷的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的話,就不會失敗後在自殺。

話說回來,項羽為什麼不願渡過烏江呢?有的人說是因為他太傻了,明明還有機會可以重新來過,卻放棄了。據說當時還有船隻專門接他逃離,可是他沒有上船,退一步來講,項羽游泳很好,就算沒有船隻,他也可以從水中逃脫的。最後他選擇了自刎,用他自己的死成全了劉邦。

最開始的時候,項羽是一個多麼出色的人呀,看到秦始皇巡遊的時候,他敢說自已以後也會這樣,還說過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家。看看項羽以往的戰績就知道,他是一個戰將,在數次戰爭中很少會失敗。最開始,劉邦可能從沒被他看在眼裡。他曾經和劉邦約定,誰先入城就當王,結果發現劉邦勝了。在鴻門宴的時候,他也放棄了殺死劉邦的好機會。

項羽為什麼選擇在過烏江之時自殺呢?如果最開始就決定了自殺,最開始為什麼要選擇逃跑呢?難道是想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再死嗎?顯然不可能。想來應該是在即將渡過烏江的時候,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他當初帶著江東兄。渡江向西出發,也確實做出了成績,但如今和自己一起出去的鄉親們都戰死了,自己不是江東的英雄,而是罪人了,甚至如果自己選擇逃往烏江,那麼將會給江東的父老鄉親帶去更大的傷害。劉邦絕對會帶領軍隊殺死支持自己的江東父老,為了保全他們,自己只有選擇自殺。

和劉邦的交戰中,項羽很清楚,劉邦的心胸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自己和劉邦又是不死不休的關係,為了保全鄉親父老,自己就不能渡過烏江。如果渡過烏江給鄉親父老帶來災難,就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樣了,自己起義最初是為了鄉親父老而戰。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很多兄弟都已經死了。如果自己自殺可以保全江東所有百姓,又有什麼不能做的呢?再者,項羽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但是鐵漢也有柔情,他最愛的虞姬自刎了,他怎麼願意獨自生存呢?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