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項羽當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而多年後卻殺出重圍自刎烏江?

大馬哈魚12


皆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 ·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項羽當年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得道多助”,所以勝利;而後來與劉邦的垓下之戰“失道寡助,所以失敗。

鉅鹿之戰是天下諸侯百姓揭竿而起,同仇敵愾,除暴秦,得民心,故勝利。垓下之戰是項羽不得民心,諸侯紛紛反叛,項羽已無回天之力,故失敗。


一、項羽鉅鹿之戰勝利的因素

1、戰場態勢

公元前208年末,秦二世派出全部兵力支援大將章邯,對楚地武信君

項梁發動進攻。最終,在定陶擊敗楚軍,項梁戰死。項梁的軍隊是各諸侯王的主力,項梁的慘敗意味著戰爭天平向秦軍傾斜。

▲秦末名將章邯

章邯擊敗項梁後,便離開楚地,橫渡黃河,向北方趙國進軍。章邯一路勢如破竹,一舉擊破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張耳逃到鉅鹿城,隨後被秦國大將王離率軍包圍。章邯修築水道與黃河相連,為王離運送糧草。王離兵馬、糧草充足,加大了對鉅鹿的攻勢。

趙國陳餘將潰散的士卒召集起來,約數萬大軍,駐紮在鉅鹿北部。章邯把大軍駐紮在鉅鹿南邊的棘原。陳餘因兵力不足,不敢救援趙王,只做觀望之態。

被圍困的趙國向楚、齊、燕等諸侯國請求救援。齊將田都田安,楚將宋義、代地張敖

及燕國均帶大軍趕到鉅鹿附近,但礙於秦軍威猛,一時不敢靠前。各方形成對峙局面。

2、項羽扭轉戰局,鉅鹿之戰大勝

公元前207年,項羽因楚軍將領宋義舉兵不前,斬殺宋義而控制楚軍。然後派出兩萬大軍橫渡黃河救援鉅鹿。

項羽截斷王離的運糧通道,把所有船隻擊沉,燒燬帳篷,僅帶三天干糧向鉅鹿秦軍王離部進攻。項羽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各諸侯援軍也趕來向秦軍進攻。最後,俘獲王離,斬殺秦將蘇角,章邯率部逃跑。

▲鉅鹿之戰示意圖

3、項羽背水一戰勝利的因素

【項羽方面】

項羽指揮的楚軍及各諸侯軍除暴秦,符合民心向背,是勝利的前提。

項羽作戰勇敢,指揮得當,破壞秦軍糧草運輸,對秦軍打擊頗大。

【秦軍方面】

秦國殘暴,不得民心,非正義之戰。

秦中央朝廷受趙高控制,秦國遍地狼煙,趙高怕秦二世開罪自己,將罪責推給章邯、王離等人。不論秦軍之戰是勝是敗,章邯、王離等都難逃一死,故在鉅鹿之戰沒有與項羽用心作戰。

項羽鉅鹿之戰的勝利,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也有秦帝國內部原因造成的,勝的有些僥倖。

二、再分析垓下之戰

1、爆發原因:

項羽率領各諸侯王消滅秦國後,對諸侯王進行分封。因項羽懷有私心,將好的地方分給自家將領,貧瘠之地分給討厭防備的人,甚至於有的有功之人不進行封賞。這導致了很多諸侯不滿,進而起兵叛亂。

2、大體經過:

齊地田榮首先反叛,佔領濟、齊、等地自立為齊王。項羽前去圍剿。

借項羽圍剿齊地叛亂之際,劉邦興兵。劉邦連敗雍、塞、翟三王,連克魏、趙、代、燕、齊等地。最後與項羽決戰滎陽、成皋一線,項羽慘敗,退守垓下。

垓下之戰示意圖

最後,項羽帶八百騎兵衝出劉邦包圍圈,因走錯路,外加幾千敵軍追捕,最後只剩下幾十人。

項羽大叫:“天要亡我,而自殺。”

3、失敗原因:

【項羽方面】

項羽殘暴,殺害秦國降兵二十萬,每攻下一城就屠殺城中百姓,不得民心。

將楚懷王罷免並殺害,授人以柄,使天下諸侯有了征討項羽的藉口。

處事不公,違背盟約,引起眾怒。

【劉邦方面】

主打仁義,與民約法三章,秋毫不犯,深得民心。

以楚懷王為旗號,師出有名。

團結各方勢力,瓦解項羽。

任人唯賢,謀略得當。

小結:

項羽雖有鉅鹿背水一戰之能,但垓下之戰後情況卻完全不相同。項羽已大勢已去,即使東渡烏江,也不過是多苟活幾日,以項羽自己的話說叫“天要亡我”,所以只能自殺了。


史無眠


秦末,陳勝吹響反秦號角,隨後全天下人紛紛響應。一時間,六國舊貴族紛紛復辟,反秦熱情達到高潮。楚國舊貴族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重創王離軍團,給了秦朝致命一擊。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項羽大獲全勝,僅僅是靠個人的神勇嗎?

眾所周知,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但這絕不是戰場上獲勝的唯一法寶。就拿韓信來說,背水一戰與破釜沉舟倒是相類似,沒聽說過韓信很神勇卻一樣能打敗敵人,所以個人的武力值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那麼項羽靠什麼贏得勝利的呢?

一 高明的戰術

昔日強悍的秦軍讓六國聞風喪膽,士兵們的恐懼心理猶存。秦軍包圍鉅鹿許多天,諸侯們無一敢出來應戰,這就很說明問題了。都是怕死的心理在作祟,更何況秦軍的數量數倍於諸侯。

然而項羽就是利用士兵怕死的心理,對症下藥使出了破釜沉舟的戰術。前有氣勢洶洶的秦軍,後沒有退路,楚軍怕死的心理轉換成強烈的求生欲。士兵必須全力以戰,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命,所以爆發出以一當十的戰鬥力,用韓信的話來說,這就叫置於死地而後生。

正是這種完美的戰術,項羽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如果沒有高明的戰術,即使項羽再勇猛,也無濟於事,他一人能數殺百人,那千人呢?萬人呢?

二 不服輸的信念。

秦國滅楚國時,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大將,戰敗自殺身亡。當時另一個楚國貴族南公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遺言。這句豪言壯語很好地詮釋了楚人永不服輸的精神,同時將復仇的種子也深埋在楚人的心中。

項羽小時候東躲西藏,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這些都是秦人造成的。復仇與滅秦是他畢生的理想。楚人永不服輸的精神和亡秦必楚的信念,使他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前進。

三 形勢危險,輸不起。

章邯的刑徒大軍經過數次戰役的磨練,與正規軍沒什麼區別,數量龐大足足有20萬,再加上王離的10萬長城精銳軍團。秦軍的力量依然很強大,幾萬楚軍一旦全軍覆沒,後果不堪設想,數年反秦成果付諸東流,重新回到秦國的秩序當中。所以項羽真的輸不起,必須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只許贏萬萬不能輸。

那有人會問項羽這麼厲害,為什麼垓下之戰輸得一塌糊塗。

此一時彼一時嘛!滅秦是舊六國的復仇之戰,那種諸侯勁往一處使,與垓下之戰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垓下之戰跟滅秦國時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同仇敵愾地對待項羽一人。

項羽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被劉邦聯軍緊緊的包圍,成為眾矢之的,簡直是四面楚歌。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一共經歷了8個年頭,雙方陣營都疲勞不堪,項羽敗局已定無力再戰,只能帶著幾百人突圍而去。

項羽雖然很猛,又創造好幾次百人斬,但依然大勢已去。最後只能烏江自盡,留下千古英雄的美名。


李躍汗青


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說起項羽這個人,他是從小勇猛好武,力大無窮,傳說他能單手舉起千金鼎,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破釜沉舟,大破秦軍

項羽曾率所有軍隊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說把渡河的船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都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項羽自刎烏江

項羽有個結拜的兄弟劉邦,也就是漢朝的開國皇帝,這二人楚漢之爭多年,最終因為項羽猜忌軍事亞父,中了劉邦的計謀,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了。

明明可以逃走,為什麼項羽沒有當年破釜沉舟,或者重頭再來的勇氣了呢?

主要的原因是項羽這個人太好要面子了,說好聽點就是滿身的英雄氣概,當初他帶著江東子弟出來,如今已經所剩不多了,他自認為沒什麼臉面去見自己的江東父老了。再者,當時大局已定,劉邦勢利如日中天,重頭再來已經不可能了。最後一個人的心力是有限的,當時的項羽已經征戰多年,吃過太多的苦,又享受過了西楚霸王的榮譽,對於他而言已經累了!

【點個贊吧!】


小馬論古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英勇神武,從來敵不過假仁假義。歷史總是以驚人的結局重複上演悲劇,項羽身先士卒,沙場百戰推翻秦朝,號令天下諸侯,卻被老奸巨猾的流氓亭長劉邦屢次欺騙背叛,垓下不肯投降受辱,最終身首異處,失去了天下,空留霸王美名傳頌千古。

如果論戰場爭高下,韓信也未必能獨立戰勝項羽,垓下之戰十面埋伏是眾人之力,各路諸侯聚集圍堵項羽,項羽又久戰疲憊,力不從心,所以失去了鬥志,最終烏江自刎,成就了劉邦。

古人講王朝歸屬依天命運勢,人的氣數有多少也是註定無法改變的,自身努力固然不可缺少,但時運不濟的時候,你再怎麼努力也敵不過無常的命運。

項羽失敗的原因一方面是運氣不好,另一方面是他年齡不大,起兵前期卻順水順風,攻必克,戰必勝,血氣方剛的年紀沒有遇到過挫折,逐漸形成剛愎自用的習氣,失去了憂患意識,輕視諸侯,放逐劉邦,能統御軍心不能駕馭民心,攻城略地無人能及,卻又用人不當屢次失守。

在看老練圓滑的劉邦,由於年齡大了久經人情事故,對外,極力拉攏各地諸侯,聯合一切能利用的外部力量對抗項羽,哪怕是牆頭草也不予追究。對內,團結一群老謀深算的老油條,對他們言聽計從,讚賞他們的策略,獎賞立功的熱血將士,煽動他們的情緒,滿足他們的名利心,讓他們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

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韓信,當初韓信投奔項羽的時候,項羽低估了這個人,從不肯採納他的意見,也不給他立功表現的機會,導致韓信逃跑又去投奔劉邦。劉邦起初也瞧不上韓信,架不住謀士蕭何極力舉薦,就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受封之後,為劉邦謀劃了平定項羽的長期計劃,讓劉邦率領主力部隊一直糾纏項羽,自己分兵去平定北方各路諸侯,這些諸侯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今天一看情況不妙就投降項羽,明天劉邦要來攻打了就投靠劉邦,根本無法再相信他們,平定了他們之後,就能控制戰場局勢,對項羽形成大迂迴,大包圍的夾擊態勢,最後才有了垓下之戰一舉殲滅項羽。韓信也確實厲害,屢次以少勝多,戰國七雄的故地,他憑一己之力平定了四個,魏,趙,燕,齊。韓國太小如果忽略不計的話,劉邦只有秦地,項羽只有楚地。如果韓信當時脫離劉邦傭兵自立,去攻擊誰誰都沒有活路,退一步講,就算韓信獨立之後不參與楚漢爭霸,他只要不去救助劉邦,劉邦也死了好多次了。


非想


當年復國熱情高漲,復仇情緒可以以一當十。後期打仗時間太久都疲了。前209年秋,大澤鄉的一場大暴雨下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股農民起義的洪流。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勢如破竹,列國後裔紛紛擁兵自立、馬壯兵強,項羽叔侄舉兵吳中而劉邦起沛……

這股忽然爆發出的洪荒之力,呼嘯西進,直搗咸陽!

可是讓誰也沒想到的是,一個秦將章邯,率領著一幫烏合之眾,竟硬生生地築成了一道防洪大壩,不僅阻擋了反秦大軍的西進,而且眼看還要直接剿滅:先敗周章、再殺陳勝、又於定陶誅項梁。而趁著這大好形勢,章邯又北渡黃河,與王離的20萬大軍合而攻趙、圍鉅鹿。

趙國眼看不保……

鉅鹿之戰

是時,是項羽以下犯上、強奪宋義兵權,破釜沉舟、犯險渡河而救趙,終於大敗章邯、王離。

鉅鹿這一戰,不僅狠狠地給了秦國一擊,也實實地打出了項羽的威嚴、打出了日後分割天下的話語權,以致義帝與諸侯約定的“先入關者王之”也成了一句名義上的約定……

項羽 / 鉅鹿之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暫屬楚、不屬秦。也因此,“破釜沉舟”可謂是項羽一生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正確決定。

-2-

那項羽做的另一非常正確的決定是什麼呢?

是“烏江自刎”!

記得李清照有這樣的一句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此,筆者是深不以為然的,並且筆者還以為,如果當年項羽渡江而東去,那李清照可能更會發這樣的感慨了:“至今思項羽,何苦過江東”……

項羽劇照

何以言之?

首先,時過境遷。雖然項羽叔侄的發家地是在江東的吳中郡,也雖然起家部隊只有8000子弟兵,但那個時候,秦國當局起初坐視不管、後來還有陳勝這些大樹在頂著天,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兼著項梁是楚將項燕之子的身份的催化下,才迅速做大!

可垓下之圍後,已然不同!此時的項羽,已是徹底的山窮水盡!且更為不同的是,此時的天下已經姓劉,項羽也顯然不再具備當年的生存發展的土壤。

劉邦與項羽劇照

-3-

再其次,再退一步來講,如果項羽沒有自刎烏江、並還渡江而東,且江東父老還又憐他、王他,他就真能東山再起嗎?

在項羽生命的最後時刻,烏江亭長這樣勸說他:“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真足王嗎?

江東此地雖有一定的地利優勢,但區區長江之寬,何以能擋得住劉邦的鐵騎,而數十萬之民,又何以架得住撲面而來的幾十萬大軍?須知劉邦連曾在項羽帳下的鐘離眜大將都不放過,又怎會給項羽發展的機會?

因此,假使項羽東渡,也註定要慘敗而終,屆時,多的是悽慘,而不會再有悲壯!





月夜luck


鉅鹿之戰是項羽一生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一場被寫入歷史教材的經典戰役。

那是公元前207年的事情了。

當時,項羽率領5萬楚軍,奉命前往鉅鹿(今河北平鄉)救援被秦軍包圍的趙軍。秦軍有40萬人之多,戰鬥力十分強大。其主帥章邯、副帥王離,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章邯更是剛剛打敗並殺掉項羽的叔父項梁,勢頭正猛。在這樣一支如狼似虎的軍隊面前,任何敵人都會感到恐懼,不敢主動挑戰。

有沒有人敢試著挑戰呢?有。魏國名將陳餘曾經派5000士兵前去探一探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5000士兵一到那裡就全軍覆沒,連渣都沒有剩下。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敢輕舉妄動。楚軍主帥是上將軍宋義,宋義認為,最好等秦軍和趙軍殺得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人之利。便把軍隊停在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此後逗留了46天,不再前進半步。

實事求是地說,這未免不是一個有價值的辦法。不過,年輕氣盛的項羽坐不住了。他怒斥了宋義一番,隨後殺死了他。

於是,時年25歲的項羽就成了楚軍主帥。

項羽是一個急性子人,他掌握軍權後,立即率軍渡過漳水。為了表示決一死戰、不勝即死的決心,項羽命令軍隊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天的糧食,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秦軍。

俗話說:“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秦軍固然驍勇善戰,但在項羽這群不怕死的軍隊面前,還是稍遜風騷。項羽的軍隊首先包圍了王離的軍隊,經過九次血戰,終於將之全殲,並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隨後,項羽軍隊氣貫長虹,在汙水與章邯主力部隊進行決戰,再次擊敗秦軍。

以5萬對陣40萬,項羽兩戰皆勝,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不僅如此,在項羽大軍的壓迫下,章邯率領20萬大軍主動向項羽投降,結束了規模宏大的鉅鹿之戰。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項羽將20萬秦軍坑殺在新安城南。

5年後,項羽又一次遇到寡不敵眾的狀況。

時間:公元前202年12月。地點: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敵人:劉邦60萬漢軍。

這是一場看上去很詭異的戰役。因為就在一年前,項羽和劉邦才簽訂著名的“鴻溝和議”。

按照協議,楚國和漢國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隨後,項羽率10萬大軍撤走。劉邦也打算撤軍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項羽撤軍之際進行偷襲。

劉邦一聽,這計策挺好,便批准了,率領大軍向項羽突然發起進攻。劉邦深知自己的軍事才能有限,無法擊敗項羽,便約定於韓信、彭越一同出兵攻打項羽。沒想到韓信、彭越沒有如約出兵,導致劉邦孤軍作戰,結果被項羽大軍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劉邦無奈之下,問張良怎麼辦。張良再次獻計,“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將大片土地封給韓信、彭越,換取他們出兵援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韓信、彭越率領全部軍隊南下,與劉邦大軍一起將項羽軍隊重重圍困在垓下。

這時候,項羽還有10餘萬人,而劉邦軍團總人數達到了60萬人。雙方人數對比為1:6。雖然在最初,項羽一度挫敗敵人的進攻,但戰役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漢軍主帥韓信手裡。經過反覆拉鋸作戰,楚軍越打越沒信心,在一曲楚歌的影響下,士氣徹底崩潰。

到此,項羽自覺大勢已去,率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漢軍緊追不捨,項羽被迫自刎於烏江邊。

都是以少擊多,為何項羽沒能在垓下之戰重複鉅鹿之戰的傳奇?

這要從三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是自己。

從數量上看,鉅鹿之戰時,項羽只有5萬人;在垓下之戰時,項羽還有10餘萬人。但是,出現在鉅鹿之戰時的楚軍,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血氣方剛,誰都不怕。在冷兵器時代,“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旦士氣被激發起來,是可以一舉擊潰優勢敵人的。

而出現在垓下之戰時的楚軍,雖然數量多,可由於接連打仗,已經疲憊不堪,加之糧草匱乏,士氣降到谷底。再加上韓信巧妙使用“四面楚歌”的策略,誘發楚軍士兵的思鄉之情,使得楚軍全無鬥志。這樣的仗,怎麼打?

二是敵人。

鉅鹿之戰時楚軍的敵人,是秦軍。秦軍戰鬥力強,這不假。秦軍主帥章邯、副帥王離是百戰之將,這也沒錯。不過,在秦朝末年,朝廷暴虐,義軍四起。秦軍到處滅火,已是身心疲憊。就像紙糊的老虎,遲早會被打回圓形。

垓下之戰時項羽的敵人,卻是正處於上升階段的漢軍。這是一支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全面碾壓楚軍的軍隊。漢軍主帥更是一代名將韓信。韓信比之章邯、王離,高明瞭不止一個檔次。在韓信的統領下,彭越、英布等將領均有上佳表現。這樣的仗,怎麼打?

三是環境。

在鉅鹿之戰時,項羽雖然只有5萬人,敵眾我寡。可他還擁有幾十萬友軍。雖然大多數時候,這幾十萬友軍只是扮演“打醬油”絕色,但畢竟是自己人,至少不會在背後對自己捅刀子。更重要的是,項羽等反秦義軍是正義的一方,當時的大環境,對項羽等反秦義軍是有利的。

到了垓下之戰,環境已經悄然發生轉變。由於項羽性格暴虐、喜怒無常、刻薄寡恩,又殺害了楚義帝熊心,讓全天下的人都站到了他的對面。可以說,項羽所到之處,皆是敵人。他遲早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只不過,因緣際會,歷史之手將他推到了垓下這個絕境。這樣的仗,怎麼打?


御前帶刀侍衛


破釜沉舟的時候,項羽意氣風發,起義軍是為了推翻暴秦,所以鬥志昂揚。這一戰獲勝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軍的士氣被項羽給激勵起來了。

烏江自刎前,項羽的楚軍與漢軍分爭天下。此刻楚軍腹背受敵,而且四面楚歌之後,士兵們喪失了士氣,自然是無法獲取勝利的。

士氣是戰爭的核心所在,每個人充滿鬥志,那麼自然可以以一當十。如果每個人都怯戰的話,就算是有百萬之眾,也會慘敗。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故事,都是提升士氣,但是主人公不同。

01項羽取代宋義,破釜沉舟打得天下諸侯莫敢仰視。

項羽原本是跟著叔叔項梁一起起義的,他們將熊心推舉為新的楚懷王,以恢復楚國誅滅暴秦為口號,號召天下諸侯共同反秦。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史記》

可惜項梁中了秦國大將章邯的計謀,被亂軍殺死。此刻的項羽尚未成為軍隊領袖,義帝楚懷王將義軍交給了卿子冠軍宋義,這個時候項羽是宋義的副將。

趙國起義軍危亡的時候,宋義帶領楚軍前去援助,卻46天不發兵。項羽一怒之下就把宋義給宰了,並且在親信的擁護下,成為了楚軍的領袖。

  1. 河對岸就是強大的章邯大軍,項羽希望儘快為自己的叔叔項梁報仇,而且可以擊敗秦國主力。所以他吩咐渡過河的士兵們每人只能夠帶3天的乾糧,把過河的船都給鑿沉,把煮飯用的鍋都給打碎。
  2. 意思很明白,擺在楚軍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擊敗對手。打不贏章邯的話,那楚軍一個都活不了。
  3. 這一番動員以後,楚軍的士氣大增,連續擊敗章邯大軍兩次,消滅了秦國最重要的主力部隊。使得楚軍成為天下起義軍的頭目。

而項羽的威名從此也傳遍了四方,在諸侯開會的時候,天下諸侯,都不敢抬起頭去看項羽一樣,因為他的神武實在是太震懾人心了。

此後楚軍到了哪裡,哪裡都是望風而降,一直到了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以後,項羽終於成為了天下霸主。

02楚軍收復家園心切,所以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騎兵擊潰。

楚國成為霸主以後,項羽並沒有留戀富饒的關中,而是一把火把秦王宮給燒了,帶著軍隊回到了楚國,定都彭城。

作為天下霸主,四海的諸侯都是要臣服於他的。可是齊國趙國這些國家發生內亂,並不聽從項羽的管理,這個時候項羽只好北上平定諸侯叛亂。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史記》

就在這個檔口,劉邦帶領大軍殺出了漢中,平定三秦,聯合各路諸侯軍隊一共56萬之多,直奔彭城而來。

而當時的項羽還在齊國平叛,無暇顧及都城彭城。結果劉邦帶著56萬大軍殺進了彭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 項羽手下的士兵們得知以後,全都義憤填膺,這一次的士氣,不是項羽帶出來的,而是劉邦聯軍給逼出來的。
  • 項羽見士氣高漲,所以精心挑選了3萬騎兵,連夜快馬直奔彭城而來。楚國的士兵是回來保衛自己的家園,守護自己的家人的,所以他一個個非常賣力。
  • 劉邦的56萬大軍,頃刻之間,就被楚國3萬騎兵給殺了個片甲不留。十多萬人馬被當場殺死,睢水為之斷流。

劉邦本人僅僅帶著十幾個人逃出生天,可見士氣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就算劉邦的兵力比項羽多十幾倍,也根本無法跟項羽的人馬一較高下。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的56萬大軍是拼湊得來的,各自為政並不都是聽從劉邦的調遣,而且他們屬於侵略者,思想上就比較懈怠。

而項羽的大軍是回來守護自己的家鄉的,一個個士氣高昂,而且全都聽從項羽一個人的指揮,作戰能力當然是劉邦這些散兵遊勇無法比擬的了。

03四面楚歌之下,楚軍士氣全無,項羽無奈烏江自刎。

劉邦彭城戰敗以後,並沒有氣餒,這是他最為出色的地方。他收拾殘兵敗將,打算捲土重來。好在北方的韓信此刻越戰越勇,成為了漢軍的主力。

本已經和項羽談判結束,決定以鴻溝為界來分別治理天下。可這是項羽的理想世界,劉邦絕對不容許這種分裂的行為。所以劉邦撕毀合約,主動進攻項羽的背後。

  1. 雙方再次交戰,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劉邦和項羽都想要拉攏手握重兵的韓信。這個時候劉邦封韓信為齊王,讓他南下助戰。得了齊王的封號,韓信又不打算做一個叛徒,所以他選擇了幫助劉邦。
  2. 在韓信和劉邦的雙重打擊之下,項羽的確有些力不能支。不過項羽的軍隊此刻士氣還在,所以沒有出現頹敗之象。
  3. 為了讓楚軍徹底失去鬥志,劉邦吩咐大軍唱起了楚國的歌謠,四面都是楚國人在唱悲歌,這讓楚國的士兵們認為,劉邦已經佔領了他們的家鄉。

於是一個個丟盔棄甲,打算投降。他們不願意再打下去了,家鄉又丟了,哪裡還有臉再打下去呢?

失去信心的楚軍再也不是漢軍的對手,項羽就算再勇猛,也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的局面。所以他最後選擇自殺,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

楚軍士氣的低落,成為了楚軍失敗的關鍵所在。項羽就算回到江東,也無法再招攬這麼多江東子弟兵了。

總結:士氣永遠是戰場上最重要的核心元素。

戰術有很多種,可是最經典的戰術,那就是擊垮對方的心理防線,撼動對方的軍隊士氣。一個缺少士氣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

項羽的軍隊為什麼先前一直打勝仗?因為他們有士氣。在推翻暴秦的時候,他們有復國的希望,所以他們有士氣。

在回援彭城的時候,他們有保護家人的希望,所以他們也有士氣。最後為什麼又失敗了呢?因為他們喪失了士氣。

家鄉的父老們都唱起了悲涼的楚歌,就算殺出重圍,也救不了自己的家人了。楚軍徹底失去希望,失去了士氣,所以必然戰敗。


江湖小曉生


項羽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卻不是傑出的政治家。為人自大又殘暴,又不懂籠絡天下百姓。當年破釜沉舟,是因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擁護和各路諸侯的擁戴,因而得以做強做大。後來斬秦嬰,焚咸陽失了民心。自己稱西楚霸王時又分封幾十個王,大家都是王,起碼感覺大家地位平等,可見其建立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倒像是聯盟,足以體現其糊塗。再就是自以為是,不信任任何人,自以為自己無所不懂,因而天下英才都被對手籠絡而去,或者昔日盟友被逼無奈投奔劉邦,如此焉有不敗之理。至於後來突破四面楚歌後不渡烏江,絕不是良心發現對不起江東父老,而是大勢已去,敗局已定,不死也得死了,起碼不是受辱而死,也烙下一個悲壯英雄美名。


滄桑歲月談生活


我跟你打個比喻吧,20歲你拿著50萬下海經商,不管商海多冷酷,你年輕有拼勁。不怕失敗。你靠著這50萬輝煌了,成了首富。

可你50歲的時候,突然的一場變故,你破產了手頭一無所獲,別人說沒事可以再努力,經歷過巨大差距的你,而且已經50歲了,那還有精力重新來過,而且再來也比較難了,自己擅長的行業早已經非常成熟了。

再來說項羽,因為破釜沉舟的故事發生在我們縣城,所以從小我就對項羽的故事比較瞭解,楚霸王項羽從一個國家最牛的軍閥之一,到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身邊的愛人虞姬自殺而亡,自己帶出來的老鄉全部都戰死了,自己那裡還有臉回家。



shadow背影


項羽當年在鉅鹿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時,危險之中藏有機遇;垓下突圍時憑藉的是超人般的個人戰鬥力,跑出來卻發現自己無處可去。分開來細說一下。

一、鉅鹿之戰的背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擊殺楚國大將項梁,掉過頭又包圍趙王歇與趙相張耳於鉅鹿。項梁是反秦的一面旗幟,他的死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天下反秦的各國諸侯,都被秦軍強大的戰力所震撼,在救不救趙、如何救趙上躊躇不前。

此時,項羽開始爆發。先是殺引軍不前的上司宋義,奪下楚軍的指揮權,然後領軍直接朝鉅鹿的秦軍殺去。最後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殺蘇角,擒王離,降服章邯,坑殺20萬秦國降卒,取得了徹底勝利。

二、鉅鹿之戰勝利的原因

首先,哀兵必勝。此前,楚軍大將項梁被章邯殺死不久,這支當時反秦隊伍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倒下了一面旗幟。遭遇挫折的楚軍將士渴望新的戰爭來報仇雪恨,而不是貪生怕死、裹足不前,所以項羽殺掉主帥宋義之後,其他軍官並無多大異議。

其次,項羽是萬人敵,也是戰術高手。楚軍能夠背水一戰、破釜沉舟,表現出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強大精神力量,極大鼓舞了將士,增強了戰鬥力。此戰將士用命,戰術一流,這是對兵法上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好詮釋,因而得以流傳千古。

三、垓下之圍楚軍的現狀

項羽的得力臂膀,龍且將軍,他在援助齊國時,貪功冒進,被韓信擊殺,他率領的20萬楚軍,全部折損在齊國境內。這算是項羽集團最慘重的損失,使得項羽垓下被圍前,能戰的軍隊只剩下10萬多一點。

楚霸王確實沒有識人之明,疏遠范增,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到最後他的地盤四處漏風,自己成了救火隊,手底下沒有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為他分擔壓力的可用之人,一有戰事,都要親自出馬。

他又不善於搞統一戰線,那些受他分封的諸侯,幾乎都聯合劉邦來反對他。

四、突出重圍而烏江自刎的原因

垓下被圍時,項羽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但尚有10萬兵卒,他是不怕再打一場的。半夜楚歌四起,士兵們先是疑惑,然後開始靜聽,最後潸然淚下,抱頭痛哭,多年來跟隨楚霸王四處征戰,從最輝煌的時候到現在四面被圍,眼看要客死他鄉,那來的戰鬥力?

一支沒有戰鬥意志的隊伍是不能上戰場的,項羽能做的,只能奪路而逃。天下雖大,他又能去哪裡?註定了敗亡的結局。

到烏江邊上的時候,項羽不想再跑了,最大的原因是他以為自己想通了:天要亡我項羽,不是我項羽不會打仗。

虞姬已經自殺。項羽鬆開烏騅寶馬的籠頭,還它自由。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舉起寶劍,也給了自己自由。

結語

鉅鹿之戰,就是失敗了項羽也不會山窮水盡;而垓下突圍之後,天下雖大,卻無項羽容身之地——這就是他自刎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