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项羽宁死也不肯过乌江?

史海闲聊


项羽度过乌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乌江以东就是项梁,项羽最初起兵的地方江东,也就是鄣郡、会稽郡着两个郡所在的区域。不过在项羽去世之后,这个两个郡很快就投降了刘邦。其实也可以想见这两郡能够有多少人会为了项羽而拼命。也就是说项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项羽的最后一战是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时,韩信基本平定中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的诸侯赵国是张耳之子张敖继承,燕国是燕王臧荼,齐国的齐王是韩信,南方的小诸侯衡山王吴芮,以及大诸侯九江王英布先后归附刘邦,活跃在梁地的彭越也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说刘邦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时所有的诸侯都站在了刘邦这一边,只有临江王共尉站在项羽一边,可以说项羽已经山穷水尽了。甚至楚国的大司马周殷背叛项羽,举兵跟随刘邦的族兄弟刘贾一起来到垓下包围项羽。此时汉军和刘邦的同盟军有四十万,而项羽的军队只有十万人,而刘邦以韩信为主帅把项羽团团包围。

项羽在被刘邦的军队包围后,曾经帅军试图进攻韩信突围,但是韩信一开始假装打不过,退兵往后,项羽乘胜追击被两翼的汉军夹击大败。被迫逃回楚军的营寨,汉军于是在楚军营寨的四周挖掘战壕,将楚军团团围住。到了晚上汉军中的楚人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楚军人心四散。当天晚上虞姬自杀,项羽抛弃大军,偷偷带着八百多人的骑兵击破汉军南面的营垒,突围而去,而留下的楚国大军此后全部战败。天明时分,刘邦察觉项羽突围,于是派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前去追击项羽,项羽在路上迷路,遇到一个老农夫,向他问路,老农夫说向左走,项羽向左走结果落入了沼泽地,最后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陪着项羽,中间又遇到汉军骑兵的追击。

项羽来到了乌江旁边,这个乌江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那个地方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长江由于在这个地方呈现南北走向,刚好看上去会稽郡所在的地域就在长江的东边,所以叫做江东,当然也就可以叫做江左。但是项羽来到之后,乌江亭长在乌江划船,他让项羽回到江东,从头再来。

但是项羽留下了一番话: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项羽自认为是天要灭亡自己,度过乌江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年跟随项梁,项羽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如今没有一个人生还,就算是江东父老怜悯项羽让做大王,但是我项羽又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的父老呢?就算江东的父老什么都不说,我项羽心里就没有羞愧感吗?

项羽的这一番话很有感觉,这也是他自己不肯回江东的心里感受,可以说是项羽的遗言。最后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在乌江旁边和汉军作战,最后自杀而死。

项羽一方面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另外一个方面是就像是他自己的心里话一样,他觉得回到了江东自己也会羞愧,所以最终没有回到江东。


人者仁义也


项羽骑着骏马,爱妾也不要,士兵也不要,拼命奔到江边,寻找渡船,你觉得他是不想过乌江吗?然而此刻,碰到这么一个船家,一通话说的项羽脸红罢了,当初八千子弟随你打天下,今天你一个人骑马逃命回来了,还让一个穷摇船的可怜你,西楚霸王的颜面何在,此刻,项羽是不愿意让人笑话的,要是没有这个摇船的,他肯定早已过江了,可是老天不想让他走了,就出现这么个小人物,羞羞你。

就像我们做坏事时候,突然不一个过路人发现了,然后你还敢吗,你还有脸皮在去做吗,当然悄悄溜走了吧。


说文与物


项羽确实是因为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才自杀的,凶手是乌江亭长!

我断定,项羽在唱出垓下歌的时候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那时他就有了自杀的想法。

然而,酒的后劲和虞姬之死的刺激,让他借着一股男人的本能,再燃斗志,杀出重围。

项羽一贯瞧不起刘邦的为人,虞姬的死激起了他的自尊心。

他一腔愤怒,才有了突围、快战,杀敌泄愤。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是项羽当时的真正心态。他此时还打算活下去,东渡乌江,再与刘邦一决雌雄。

可是,乌江亭长变相杀死了项羽。 很久之前,黎东方说乌江亭长逼死了项羽,我不信,现在才明白了。 亭长没说大王快走,回江东先,日后再来报仇,而是说,江东方圆数百里,也足以当个王了。

这好比年级第一,清华北大的料,高考失利,然后同班一个不入流的小憋三以安慰的名义嘲弄他,你虽然这次考试发挥比正常水平差远了,但也能走个最烂的一本。 谁要是听这话心里只会更不是滋味。

何况项羽这种太拿别人的话当真的人。他转念就想到自己带出来的楚国子弟全死了,由羞愧而起了自暴自弃之心,再次有了自杀之念。 项羽被虞姬激发出来的斗志被一个小卒子浇灭了。

于是项羽和随扈亲兵下马,准备以肉搏战的方式自杀。至于脑袋送故人,对项羽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项羽是个太情绪化的人,换做别人,基本是不会死在乌江的。

项羽的可爱,项羽的魅力,项羽悲剧的一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盖世武

功和孩子般的天真所造成的强烈戏剧性反差。 我坚信如果不是每一步关键都选择错了,项羽是不会死的。范增、虞姬这两个人,活着一个,项羽都不会死。


寒冬还是意外


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把面子看的比生命重要,也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虽然没有政治才能,但他确实是一位英雄人物。

毛主席曾总结项羽的错误,一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二是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三是建都彭城。

项羽是很看重自己的名誉的,放了刘邦、建都彭城、分封亲信等等,仔细想来,都和项羽的本性有关,他很看重面子上的事,而不具备政治上的谋略和圆润。

所以,兵败垓下之际,他说道,籍与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主要还是面子上过不去。

项羽力可举鼎,英雄盖世,霸气外漏,只可惜他能成为千古将才,却没有为帅之能,可惜又可叹,可怜又可爱。李清照用诗描写出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毛主席的诗中也提过项羽,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或许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觉得项羽爱好面子,爱好虚名吧!

我是正史风云,欢迎点评和关注哦!


正史风云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1,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项羽不愿独生!

虞姬,是哪个时代的倾国倾城的美女,且才华横溢,舞姿美艳,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深得霸王的宠爱,也经常跟随项羽出征。楚汉之战时,项羽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就举剑自刎。虞姬的死令项羽悲痛万分,在草草掩埋了爱妾后,项羽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

  想起当年跟随自己的江东子弟全都战死,项羽心灰意冷,而爱妾虞姬也为他而自杀,项羽大脑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愿独生,于是举剑自刎于江边。

2,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他们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3,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可能他根本过不去!

那么为何乌江亭长会见到项羽呢,秦汉时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是负责治安巡逻的,所以说项羽见到乌江亭长也不一定就是在乌江边上,或许亭长是悠闲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项羽呢。

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当时情况岌岌可危,项羽根本没有条件过江东,而亭长的一番话也只是一份安慰罢了。

更何况,项羽心知肚明,即使过了江东,哪怕是东山再起,可能还会被刘邦打败一次,而且这种概率很大,所以还是安息吧!

项羽没有刘邦的大气,没有刘邦的圆滑,他固执,暴躁,武断,却也直率,忠义,勇猛。也许正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性格决定了他悲情的结局。

4、项羽当时率八千子弟兵过江起义,没想到到最后不但没有的到天下,而且从故乡带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战死,一个不留,项羽是个爱面子,自尊心强的人,征战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无一人带回,便无颜见江东父老,没脸见乡亲们,最后宁愿战死也不肯过江。


道中道道而道


说到项羽,人们一定都会记得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也都会想起楚汉战争中他的英勇和最后的悲壮。李清照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笔力千钧的诗热情讴歌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愤慨。

  但是,项羽究竟为何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人们猜测纷纷,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着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此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之后项羽与刘邦军作了最后的一拼,后自刎而死。

  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不失其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  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歌颂。每每提到项羽的死,人们总会欷戯不已。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宋人刘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亭长有诈。

  刘子翠认为,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邑万户侯购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之时,亭长说那样好听的话,项羽难免怀疑亭长在说谎骗自己。  “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尔。

  ”他还说,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谁骗而陷人大泽,因而知道“人心不与己”,他怎么敢再贸然地听信亭长的话?所以项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脱再起,而选择了与刘邦军死战到最后。

  这种说法虽然只是刘子翠自己的推测,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该说法认为项羽所以决然自杀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例如吴汝煜先生就认为,长期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项羽认识到这一点后,产生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

  因此他放弃了乌江亭长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对此观点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  〈(*记》中就记载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屠襄城、坑杀20万降卒的行为。

  此外,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恶习,“所过多所残灭”。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消除人民的痛苦?这显然不符合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性格特征。吕仰湘还提出了独特的“敌生我死,成人之美”说。

    他认为,项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乌江自刎,是这种品性的最后一次迸发,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

  因此,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是项羽独特的个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子侠先生则在反驳了一些看法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对有较大影响的认为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此说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项羽在自杀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败:他的军队在垓下被刘邦大军包围,爱姬自杀而手下散落;因为受到农夫的欺骗而身陷大泽,狼狈不堪;还有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自度不能脱”。  如果谈及项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东子弟而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如前所述的失败他为什么没有因羞愧而自杀?恰恰相反,从前的那些失败虽然也令项羽陷人了极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却没有动摇东山再起的决心。

  而他被刘邦大军追赶时,由陈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阴陵,至东城,最后来到乌江边,这一系列的逃跑路线,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东。  可是为什么终于来到乌江,并且有人愿意助他渡河时,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与刘邦作决一死战?这显然与他一直以来的撤军计划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

  张子侠认为,司马迁是为了使史书的情节更为完善,所以才补充了这个结局,但是后人却将此当成了信史,并传之于世。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项羽是楚国人,而楚人素有兵败自杀的传统。    如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而死。

  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兵败至此,对于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计不肯过江东,而只会选择自杀这样一种行动。项羽究竟是不能过江东,还是不肯过江东,至今也没有定论。然而,学术界的纷争并不能影响项羽在世人心中的壮士形象,他的英雄气概依旧为人们所广泛传颂着。



晁贺


这里是芒果论史!

项羽该不该过乌江?这一直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项羽是可以过乌江的,毕竟当时只有乌江亭长有船,汉军即便追上了项羽也没办法渡江,也就是说项羽不过乌江,不是因为不能过,而是因为不想过。

但我认为,项羽不过乌江的决定是临时起义,而不是仔细思量后的结果。

要弄明白这一点,就不能够仅看待项羽在乌江边的表现,而是要从垓下之围开始,仔细考究项羽的内心活动,从而判断出决定他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垓下之围:绝望

楚汉之争中,项羽一直胜,可败了一场,就什么也没了,这可能是普罗大众眼中对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最直观的感受。对于项羽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为什么会大败亏输,我们不做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只需要知道项羽有多么的绝望。


潍水之战,韩信灭龙且二十万大军,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这是因为龙且带走的是楚军的核心军事力量,灭龙且之后,韩信占领齐国拥兵三十万,刘邦与项羽对峙,拥兵二十万,项羽拥兵十万。与此同时,韩信所占据的齐国紧邻项羽的楚国,刘邦和项羽俨然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夹击之势。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项羽要挟刘邦要煮了刘太公,对于项羽这样的以“义”自居的人来说,用人质要挟对方实在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举动,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呢?因为武涉劝说韩信失败,刘邦和韩信加起来五十万大军对项羽十万大军包围夹击,项羽如何能是对手?

用刘太公来要挟刘邦实在是因为项羽已经别无他法了,一向崇尚勇武,谁不服就打得他服的项羽被逼得使出这等下三滥的招术其实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项羽已经自乱阵脚了。鸿沟议和更多的是项羽对刘邦做出的一种妥协,是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让步。

但谁能料到刘邦并不遵守承诺,在接回刘太公、吕雉等人后转身就对项羽穷追猛打。等到韩信带大军围住项羽的时候,整个楚军阵营早已经疲惫不堪了。韩信是个战术高手,他深知项羽此时已经陷入绝望,决不能强逼,否则可能导致项羽灭亡前的奋起反抗,倒不如围而不攻,困而不打,仅消磨项羽和楚军的意志,令其不攻而溃以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消磨项羽的意志,韩信还来了一出“四面楚歌”,因为项羽是带兵在外作战,并不了解楚地的情况,听到四面都传来楚地歌谣的时候,项羽的第一反应是,“完蛋了,楚国沦陷了,楚国人都被韩信俘虏到这里来了!”这一番心里战让项羽彻底崩溃,彻底失去了与韩信拼死一战的勇气。

项羽带着几百个勇士,趁着夜深突围逃跑了,这次逃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项羽失去了以往的勇气;其次,它揭示了项羽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最后,它促成了项羽将其几万士兵抛在原地当炮灰的一个既定事实。这三点正是后来决定项羽乌江行为的重要因素。


仓皇逃窜:疲惫

汉军等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发现项羽已经逃跑了,但一晚上的时间并没有为项羽的逃亡带来太多的帮助,原因很简单,项羽迷路了。本就是深夜逃跑,再加上没几个识路的人,项羽和汉军之间的距离正在迅速缩小,可以理解的是,项羽和他的勇士连续逃窜,同时还要担忧后方的汉军,因此他们的身体和心里都是非常疲惫的。

但汉军不一样,他们有吃有喝,还休息得不错,精神自然是要比楚军好多了。很快,汉军就追上了楚军,项羽一边抵抗,一边逃亡,逃到乌江边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二十八位勇士。几百人一起逃命,到最后只剩二十八人,这是多么惨痛的结局,这些勇士们又该是多么的疲惫。

对于项羽而言,这段疲惫的逃亡时间使得他的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他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根本没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道路,思考一下自己逃跑的方向,思考一下自己逃掉了该怎么办,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那些被他抛弃的士兵命运会如何。

这段逃亡时间和之前的“四面楚歌”一样,不断的削弱项羽的精、气、神,让项羽变得疲劳、虚弱,变得不复霸王之勇。

乌江血战:最后的回光返照

当项羽逃到乌江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汉军已经追上了他,但乌江亭长也到了,他不再需要急急忙忙的逃跑了,他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有时间来做出决策,做出选择了。

我认为,促使项羽自刎的,恰恰是乌江亭长的一番话,乌江亭长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告诉项羽不要气馁,大不了卷土重来,有江东父老在,至少也可以称王。这番话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但用这番话来劝说项羽就很有问题了。

江东父老对项羽无条件的支持,所以亭长才会认为项羽有机会卷土重来,但除去江东父老之外,项羽的那几万士兵也陪着他一起作战,无条件的支持他。可是他们结局如何呢?他们是否想到他们的君王已经放弃了他们,自己逃跑了呢?他们是否遭到了汉军的屠戮,亦或是投降汉军了呢?项羽不得而知,但当他想起来的时候,他的内心必定会愧疚不安。


这是和项羽为人处世的原则相悖的,韩信称项羽是妇人之仁,但项羽自己的内心认知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仁有义”之人。当这般“背信弃义”之事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时候,他的内心绝对是痛苦的,这迫使他及时中断自己的逃亡行动。

他看了看还剩下的这些勇士们,一共二十八人,个个都是好汉,乌江亭长的船估计装不了这么多人,汉军也不会给他们机会运上几趟,也就是说,这二十八人里总得有人死。那倒不如把心爱的乌骓马送过河,自己和这二十八位勇士一起同生共死!

此时的项羽又一次找回了霸王的感觉,韩信磨了他许久,磨光了他的精气神,让他“恐惧”得逃跑。但现在,他不怕了,人死不过头点地,有什么可怕的呢?他对他的勇士笑了笑,“看我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转眼之间,一个汉军将领就魂归西天。

他的勇士们哈哈大笑,大声叫好,项羽很满意,他开始放松,开始放下恐惧,开始享受战斗与杀戮,他一个人而已,杀得汉军血流漂橹,杀得自己没有了力气,而他的勇士已经被汉军绞杀完了,他累了,可他更像霸王了,霸王是不能被羞辱的,于是他拔剑,血洒乌江,一切都结束了。

从一开始急匆匆的逃跑,到后来淡定自若的交战、自刎,项羽的心理活动变化是跌宕起伏的,而促使他放弃逃亡的,恰恰是前来搭救他的乌江亭长的一席话而已!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项羽不肯过乌江除了他的英雄主义在作怪之外,再就是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项羽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自己侥幸过了乌江,也不见得就能东山再起,因为刘邦的势力不可小窥,如今自己已经是丧家之犬。再也不是曾经佣兵几十万的霸王项羽,落得这般地步,项羽怎么可能在苟且偷生。

就是他有心过乌江,他也丢不起这个人啊!所以霸王项羽要的是脸面,就算乌江自刎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句俗语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吧!其中的“王不过项”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的侄子,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这个人虽然有王者风范,大将气魄,可是此人最终还是因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性格,毁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的历史典故《鸿门宴》说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事,项羽虽然武功高强,胆大妄为,可是他有一个弊病,就是听不得别人的阿谀奉承,当年鸿门宴上,本来谋士范增是想让项羽伺机杀了刘邦的,可是刘邦赴宴之后一顿花言巧语恭维的话,说的项羽是满脸欢喜,无地自容,最后放弃了刺死刘邦的念头,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顺着尿道捡回了一条性命,刘邦逃跑也为日后垓下决战项羽埋下了伏笔。



项羽一时的怜悯之心,错失了刺杀刘邦的绝佳机会,鸿门宴之后,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虽然暂时得到了缓解,可是就在项羽大军进入咸阳,杀了义帝子婴,火烧阿房宫,自称西楚霸王之后,便和昔日的盟友刘邦因封王之事彻底闹掰了,项羽和刘邦从此势不两立,正式拉开了楚汉争霸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率领大军屯在垓下,静心布置了十面埋伏,就等着引项羽的大军入内,好一网打尽。果然项羽在韩信的激将法蒙蔽下,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直进攻垓下。就这样项羽的大军陷入了韩信汉军的包围圈,项羽带领人马奋勇杀敌,敌军是杀退一拨又上来一拨,左三层有三层将项羽的大军围在了当中。项羽一看大事不妙,于是命令将士们赶紧撤军,就这样冲出了重围,回到了自己的大营。



就在当天夜里,项羽大营四面想起了楚歌,到处都是刘邦的汉军,项羽陷入了十面埋伏。项羽夫人虞姬见此情景,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在项羽面前拔剑自刎。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大声痛哭,觉得对不起虞姬,大丈夫可杀不可辱。第二天,项羽整装待发,胯下乌骓马,带领八百精兵,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冲出了四十埋伏圈。

项羽是出来了,可是细数一下身边的将士们,仅仅剩下二十几人。回头一看刘邦的汉军以近在咫尺,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前面又遇乌江挡道,项羽是进退两难。无奈,乌江之畔,项羽带领这二十几人与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项羽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心如刀割,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项羽力杀百人之后拔剑自刎,一代霸王项羽就此命丧乌江。



不过,项羽认可自刎也不肯过乌江,他的这种誓死捍卫尊严,不当俘虏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任驰赢天下


垓下之败,项羽不是一次战役的失败,而是整个楚汉争霸战争的彻底失败。

项羽就是过了江东,也于事无补,到最后还是会成为刘邦的板上鱼肉。

与其四处逃亡而被抓受辱,还不如乌江自刎的好。

1.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打没了楚国的全部有生力量

韩信略定齐国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拿下去了全部齐国城池,而且还在潍水之战打败了二十万楚国大军。

楚霸王不可一世,谁都不服、啥都不怕。

但潍水战败后,项羽终于知道恐惧是什么味道了。

所以,赶紧同意与刘邦鸿沟议和,结束成皋荥阳之战。

刘邦从来都不妇人之仁,见项羽势微,赶紧欲将胜勇追穷寇,直接追到垓下。

与韩信、彭越、英布,组成了一支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军团,把项羽手中的十万楚军彻底包了饺子。

韩信五军阵、汉军楚歌声,垓下战败逃亡的项羽,至东城的时候仅余28骑,而自刎之时,就完全是一个光杆司令了。

西楚国几十万大军都已经打没了,江东就是几十万人口,又还能出多少壮丁、成多少大军。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霸的最终决战,而不是一次局部战役,打输了就打输了,此战之后,楚霸王项羽便再无抗衡刘邦的资本。

2.江东之地已非楚霸王所有

即便项羽听了乌江亭长的话,回了江东,回了又能有什么作为?

江东已非项羽所有。

所谓江东,就是西楚之地,春秋之时的吴越之地。

但是,韩信的齐国兵团是先占了西楚国都彭城之后,才从西楚由东向西进兵的,与刘邦会师颐乡。

而英布和刘贾的九江兵团呢?

出兵九江的时候,刘邦给了他们两万人的军队。

但是,英布曾是九江王,有兵壮声势就可以,到了九江国就收集了旧部,同时回兵西楚,逼降楚国大司马,而后再引兵参战垓下。

刘邦、彭越、韩信和英布四大兵团,其中韩信兵团和英布兵团都是从西楚本土杀过来的。

此时的江东西楚之地,主要城池和战略要地都已经遍插汉旗。

这时候,项羽回江东还能有啥作为?

垓下战后,刘邦是派灌婴的骑兵兵团进行的收尾工作。

为啥用骑兵?

原因就是速度快。

但骑兵可是没法攻城的。

因为根本不需要攻城,骑兵一到、汉旗一挥,西楚官吏马上献城投降,所以也就不劳烦步兵和辎重兵了。

唯有鲁城死活不投降,项羽曾被封鲁公,所以鲁城是项羽的封地,鲁城百姓皆是项羽部曲,又加上此地百姓守礼重义,所以就据城坚守。

但凡据城坚守,骑兵部队就甭想攻下来,所以最后也是用了张良计,把项羽的首级拿出来、劝降鲁城。

所以,垓下之后的项羽,也就还有一个鲁城能支应一下,其他城池土地全都改旗易帜。

3.刘邦集团绝对不会给项羽翻盘的机会

这里可不是刘邦一个人不给,而是整个刘邦集团都不答应、都不允许项羽回江东重整旗鼓。

为什么?

有两个人死活不会答应。

一个是韩信,先被封齐王,地接西楚;后被封楚王,也接西楚。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所以,韩信为了能坐稳诸侯王,也得死命追杀项羽。

另一个就是英布,英布叛楚归汉,就项羽这秉性,但有翻盘机会必须得把英布往死里整;而英布被封淮南王,也接西楚之地。

所以,英布为了自己安全、为了坐稳诸侯王,也绝对不能让项羽活。

垓下战前,为了让韩信和英布能够参战,刘邦已经划定了齐国和淮南国的疆界,基本上就把西楚的国土给分出去了。

所以,这两个握有重兵的方面军司令,一定不会让项羽回江东翻盘。

项羽逃回江东,刘邦根本不用下令,也不用派灌婴的骑兵军团去追杀。

韩信的齐国兵和英布的九江兵就得把项羽追至天涯海角,因为之前可以说是为刘邦打仗,这时候就得是为自己的土地去打仗了。

所谓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估计就是司马迁根据民间传说杜撰的。

项羽出逃垓下,就带了800骑兵,而灌婴却带了5000骑兵追击的。

灌婴的骑兵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在秦帝国骑兵部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000精锐的得胜之师,去追800丧家之犬,灌婴他们要是追不上,也就别回来了,直接自投乌江得了。

而且,刘邦有令能获项羽者封万户侯,汉初立国有几个万户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五千骑兵就是累死,也得把项羽追回来。

项羽根本就跑不了,也没有乌江抉择的机会,所以垓下思项羽、只能做鬼雄。


减水书生


项羽宁死也不过乌江,并非他傻,只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秘密。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出身贵族,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他却败给了出身市井的刘邦。有人说项羽的失败就是不够狠心,如果他能够果断的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话,就不会失败后在自杀。

话说回来,项羽为什么不愿渡过乌江呢?有的人说是因为他太傻了,明明还有机会可以重新来过,却放弃了。据说当时还有船只专门接他逃离,可是他没有上船,退一步来讲,项羽游泳很好,就算没有船只,他也可以从水中逃脱的。最后他选择了自刎,用他自己的死成全了刘邦。

最开始的时候,项羽是一个多么出色的人呀,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他敢说自已以后也会这样,还说过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家。看看项羽以往的战绩就知道,他是一个战将,在数次战争中很少会失败。最开始,刘邦可能从没被他看在眼里。他曾经和刘邦约定,谁先入城就当王,结果发现刘邦胜了。在鸿门宴的时候,他也放弃了杀死刘邦的好机会。

项羽为什么选择在过乌江之时自杀呢?如果最开始就决定了自杀,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逃跑呢?难道是想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死吗?显然不可能。想来应该是在即将渡过乌江的时候,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当初带着江东兄。渡江向西出发,也确实做出了成绩,但如今和自己一起出去的乡亲们都战死了,自己不是江东的英雄,而是罪人了,甚至如果自己选择逃往乌江,那么将会给江东的父老乡亲带去更大的伤害。刘邦绝对会带领军队杀死支持自己的江东父老,为了保全他们,自己只有选择自杀。

和刘邦的交战中,项羽很清楚,刘邦的心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自己和刘邦又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为了保全乡亲父老,自己就不能渡过乌江。如果渡过乌江给乡亲父老带来灾难,就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样了,自己起义最初是为了乡亲父老而战。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很多兄弟都已经死了。如果自己自杀可以保全江东所有百姓,又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再者,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但是铁汉也有柔情,他最爱的虞姬自刎了,他怎么愿意独自生存呢?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