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宁死都不过乌江?却选择自刎?

流浪的海子


这里是芒果论史!

项羽该不该过乌江?这一直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项羽是可以过乌江的,毕竟当时只有乌江亭长有船,汉军即便追上了项羽也没办法渡江,也就是说项羽不过乌江,不是因为不能过,而是因为不想过。

但我认为,项羽不过乌江的决定是临时起义,而不是仔细思量后的结果。

要弄明白这一点,就不能够仅看待项羽在乌江边的表现,而是要从垓下之围开始,仔细考究项羽的内心活动,从而判断出决定他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垓下之围:绝望

楚汉之争中,项羽一直胜,可败了一场,就什么也没了,这可能是普罗大众眼中对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最直观的感受。对于项羽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为什么会大败亏输,我们不做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只需要知道项羽有多么的绝望。


潍水之战,韩信灭龙且二十万大军,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这是因为龙且带走的是楚军的核心军事力量,灭龙且之后,韩信占领齐国拥兵三十万,刘邦与项羽对峙,拥兵二十万,项羽拥兵十万。与此同时,韩信所占据的齐国紧邻项羽的楚国,刘邦和项羽俨然已经对项羽形成了夹击之势。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项羽要挟刘邦要煮了刘太公,对于项羽这样的以“义”自居的人来说,用人质要挟对方实在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举动,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呢?因为武涉劝说韩信失败,刘邦和韩信加起来五十万大军对项羽十万大军包围夹击,项羽如何能是对手?

用刘太公来要挟刘邦实在是因为项羽已经别无他法了,一向崇尚勇武,谁不服就打得他服的项羽被逼得使出这等下三滥的招术其实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项羽已经自乱阵脚了。鸿沟议和更多的是项羽对刘邦做出的一种妥协,是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让步。

但谁能料到刘邦并不遵守承诺,在接回刘太公、吕雉等人后转身就对项羽穷追猛打。等到韩信带大军围住项羽的时候,整个楚军阵营早已经疲惫不堪了。韩信是个战术高手,他深知项羽此时已经陷入绝望,决不能强逼,否则可能导致项羽灭亡前的奋起反抗,倒不如围而不攻,困而不打,仅消磨项羽和楚军的意志,令其不攻而溃以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为了更好的消磨项羽的意志,韩信还来了一出“四面楚歌”,因为项羽是带兵在外作战,并不了解楚地的情况,听到四面都传来楚地歌谣的时候,项羽的第一反应是,“完蛋了,楚国沦陷了,楚国人都被韩信俘虏到这里来了!”这一番心里战让项羽彻底崩溃,彻底失去了与韩信拼死一战的勇气。

项羽带着几百个勇士,趁着夜深突围逃跑了,这次逃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项羽失去了以往的勇气;其次,它揭示了项羽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最后,它促成了项羽将其几万士兵抛在原地当炮灰的一个既定事实。这三点正是后来决定项羽乌江行为的重要因素。


仓皇逃窜:疲惫

汉军等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发现项羽已经逃跑了,但一晚上的时间并没有为项羽的逃亡带来太多的帮助,原因很简单,项羽迷路了。本就是深夜逃跑,再加上没几个识路的人,项羽和汉军之间的距离正在迅速缩小,可以理解的是,项羽和他的勇士连续逃窜,同时还要担忧后方的汉军,因此他们的身体和心里都是非常疲惫的。

但汉军不一样,他们有吃有喝,还休息得不错,精神自然是要比楚军好多了。很快,汉军就追上了楚军,项羽一边抵抗,一边逃亡,逃到乌江边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二十八位勇士。几百人一起逃命,到最后只剩二十八人,这是多么惨痛的结局,这些勇士们又该是多么的疲惫。

对于项羽而言,这段疲惫的逃亡时间使得他的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他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根本没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道路,思考一下自己逃跑的方向,思考一下自己逃掉了该怎么办,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那些被他抛弃的士兵命运会如何。

这段逃亡时间和之前的“四面楚歌”一样,不断的削弱项羽的精、气、神,让项羽变得疲劳、虚弱,变得不复霸王之勇。

乌江血战:最后的回光返照

当项羽逃到乌江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汉军已经追上了他,但乌江亭长也到了,他不再需要急急忙忙的逃跑了,他有时间冷静下来思考,有时间来做出决策,做出选择了。

我认为,促使项羽自刎的,恰恰是乌江亭长的一番话,乌江亭长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告诉项羽不要气馁,大不了卷土重来,有江东父老在,至少也可以称王。这番话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但用这番话来劝说项羽就很有问题了。

江东父老对项羽无条件的支持,所以亭长才会认为项羽有机会卷土重来,但除去江东父老之外,项羽的那几万士兵也陪着他一起作战,无条件的支持他。可是他们结局如何呢?他们是否想到他们的君王已经放弃了他们,自己逃跑了呢?他们是否遭到了汉军的屠戮,亦或是投降汉军了呢?项羽不得而知,但当他想起来的时候,他的内心必定会愧疚不安。


这是和项羽为人处世的原则相悖的,韩信称项羽是妇人之仁,但项羽自己的内心认知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仁有义”之人。当这般“背信弃义”之事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时候,他的内心绝对是痛苦的,这迫使他及时中断自己的逃亡行动。

他看了看还剩下的这些勇士们,一共二十八人,个个都是好汉,乌江亭长的船估计装不了这么多人,汉军也不会给他们机会运上几趟,也就是说,这二十八人里总得有人死。那倒不如把心爱的乌骓马送过河,自己和这二十八位勇士一起同生共死!

此时的项羽又一次找回了霸王的感觉,韩信磨了他许久,磨光了他的精气神,让他“恐惧”得逃跑。但现在,他不怕了,人死不过头点地,有什么可怕的呢?他对他的勇士笑了笑,“看我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转眼之间,一个汉军将领就魂归西天。

他的勇士们哈哈大笑,大声叫好,项羽很满意,他开始放松,开始放下恐惧,开始享受战斗与杀戮,他一个人而已,杀得汉军血流漂橹,杀得自己没有了力气,而他的勇士已经被汉军绞杀完了,他累了,可他更像霸王了,霸王是不能被羞辱的,于是他拔剑,血洒乌江,一切都结束了。

从一开始急匆匆的逃跑,到后来淡定自若的交战、自刎,项羽的心理活动变化是跌宕起伏的,而促使他放弃逃亡的,恰恰是前来搭救他的乌江亭长的一席话而已!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李清照有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但垓下之围后,却在乌江选择了自刎。因此,有很多人不理解,昔日的盖世英雄为什么要在乌江自杀呢?


不理解项羽的人,或者只看表面从来不深思的人会说项羽不丈夫。稍微思考一下的人会说,项羽自尊心太强了,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东子弟都殒命沙场了,他内心觉得对不起江东父老,因此选择了乌江自刎以谢罪。

其实上面的两种看法都不无道理,但问题的实质并非如此。巨鹿之战秦朝被彻底打败,而这场破釜沉舟的战役的主帅是项羽。当时项羽在忙着消灭秦朝的主力,刘邦则先进入了咸阳。于是后来就有了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建立的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刘邦其人在我而言和项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尽管后来项羽失败了,在乌江选择了自刎。但在我看来,项羽一直都是个大英雄,千古无二。而刘邦永远都是意外成名的竖子。

至于项羽为什么在垓下之围后,在乌江自刎,我觉得那完全是深思熟虑后的自杀,是成全天下人的赴死,是对江东父老最后最大的报答。

楚汉相争四年,最终刘邦侥幸得胜。其实垓下之围后项羽本来率领八百骑兵突围了出去,刘邦派兵在后面追击,过淮河时八百骑兵只剩下一百多。可恨的是当时还迷了路,还被一老农错误的指点到了沼泽地,因此耽误了时间,最后被刘邦追兵追上,一场恶战后只剩下二十八骑兵,而刘邦一方还有一千多兵力。


后来项羽破釜沉舟突围到了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先逃回江东东山再起。但项羽深思熟虑后却选择了自杀,他也想东山再起,让西楚霸业名扬天下。但是如今已经是一败涂地,只要他活着刘邦是不会放过他的。

此时项羽逃回江东,纵然能够再组织起一支队伍卷土重来,但刘邦此时正兵力强盛。项羽考虑的是,如果他不成功反而会给江东父老带来灭顶之灾,生灵涂炭。

项羽已经对不起江东父老一次了,他不能再拿江东父老的身家性命去赌了。项羽担心的不是他自己的成败,而是江东土地上那些相信他的人们的未来。因为当时形势严峻,稍有不慎就会断送江东人民的未来。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推测。毕竟历史没有记载当时项羽的真实心理,而且也不会有人知道项羽生命最后一刻是怎么想的。但根据历史对项羽的记载,他最后之所以选择乌江自刎,绝大部分原因应该是为了保住江东,保住江东父老的未来。


猫爷历史观


项羽是勇猛的代名词,他死了两千年,后人骂他、赞他争吵了两千年。

钜鹿城外,五家诸侯作壁上观,二十四岁的项羽破釜沉舟,捅破纸老虎--宣告了秦帝国的死期已到,诸侯匍匐听命,霸业初显。

乌江北岸,二十六骑舍命相随,三十一岁的霸王自刎而死,制造悲情剧--留下余音回荡两千年,骚客借景抒怀,鬼雄名就。

他崇尚暴力,信奉以牙还牙,杀尽20万降卒,纵容手下劫掠关中珠宝妇女,扫荡平原齐国百姓。

他坚守底线,拒绝阴谋诡计,放走一生之敌,天真烂漫,想以二人决斗解决天下纷争。

楚汉之争,项羽的政治弱势,引发了项羽的负罪感

项羽在楚汉之争处于政治弱势。刘邦动员关中百姓,拿出项羽坑杀降卒,劫掠妇女珠宝的往事,秦人恨的牙根都痒痒。动员山东豪杰,拿出项羽欺压诸侯可以快速形成共识。而项羽动员楚地百姓参军纳粮,以什么理由呢?他没有找到好的答案,包括范增也没有找到。所以到了后来,项羽认为,楚汉之争,就是因为刘、项二人的野心引起。这种认识在初期尚无太大危害,但是到了相持阶段,副作用就开始显现。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楚汉相持后期时有一段话: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可见,项羽看到连年苦战,百姓疲敝之后,内心深处是有负罪感的。在反秦的目的达到之后,他没有政治方针,把战争理解成两个人的权力之争,也就无法形成正义感。更要命的是,项羽还有‘妇人之仁’,不管格局如何,他内心里还是有‘仁’的底色。如果说秦地百姓的财富从山东六国掠夺而来,纵容士兵劫掠有物归原主的成分,那么,楚地百姓现在跟随他战斗,他找不到除了钱财、功勋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理由。

残酷现实,当时的江东,真是项羽的江东吗?

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起兵江东,已经成为我们默认的认识。其实,项羽在江东的影响力到底多大是很有疑问的。项羽和叔父项梁老家是宿迁的,后来避难,来到吴中--如今苏州一带。吴中的贤人,多数是冲项梁而来。而项羽,大家怕他的成分更大。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江东豪杰所剩无几。项梁扛起反秦的旗号,江东的豪杰都已经跟随或者后期入伙,如陈婴等人。如果项羽想重新招揽人,大部分得靠召集旧部,比如钟离眛、季布等人。还有一个临江王,在项羽死后,并没有投降刘邦,可以依靠。这些人,并不能优化项羽的组织结构。


项羽一死,楚地大部分都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刚成立的汉朝的主要威胁在北方靠近匈奴的燕赵之地,相比之下楚地很太平。可见,楚地百姓并不排斥刘邦,也不想再打仗了。很难想象,在当时并不富裕的江东,项羽即使能集合旧部,如何能得到民间的钱、粮支持?

然而,以上两点,还不足以让项羽放弃。

心情剧烈波动,身边只剩肌肉铁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为大势已去的项羽扔下十万大军,率八百骑突围而出,尚存百骑。到阴陵,迷失道路,又与汉军交战,尚存28骑,而追兵数千。项羽感慨万千,以为老天在戏弄他,并准备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军快战,必三胜,斩将,艾旗,乃后死,使诸君知吾非用兵罪,天亡我也。

果然,项羽分队冲锋,到达集合地点,尚有26骑,众人叹服。项羽验证了自己的能力之后,带领26骑寻找出路。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这时候遇到了乌江亭长建议项羽乘船至江东。想来船很小,根本无法带走跟随他的26人。从富家子弟,到流亡江湖,再到称霸诸侯,如今又在逃亡,31岁的项羽却从没像今天一样身边所有人都夸赞他的才能,而不是训斥他、反对他。然而无所图谋单纯因为崇拜他的跟随者,他却不能一起带走,项羽又感到被老天爷愚弄。他不想再被愚弄一次。然而,26人没有一个明白人,纯粹是肌肉动物,完全想不到要靠一条小船去救项羽,任由项羽胡思乱想中贻误良机。心情剧烈波动中,没有人帮他解脱出来,31岁的项羽看到了爷爷项燕、叔叔项梁,他们都战死沙场,扬名四海,死亡实在没有什么可怕。

其实,从楚国的历史上看,战败自杀的大将真不少,或许,项羽还没有转变过角色来吧。


夜航船水手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是最强武将的代表人物,古人有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这样一个战胜级人物,眼看过江后就可以生命安全,东山再起,而项羽却选择了自刎身亡,其中缘由几千年来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只是因为项羽在逃亡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一代战神的陨落:项羽为什么宁愿自刎也不过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以他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

然而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著名学者冯其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指出《史记》中,除《项羽本纪》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有多处提到项羽“身死东城”。 他还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实地考证,详细论证了项羽确死于东城,即如今安徽定远,距离乌江120公里。无独有偶,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考证出项羽在定远东城被“搏杀而死”,也推翻了“乌江自刎”说。


项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了百战百胜的神话,成为军队的军魂,只要有项羽在,必定会胜的信念,支撑着整个军队。

这种信念,让项羽军队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无论力量多么悬殊,都拼死搏杀,绝不言败。而垓下之战,项羽完败,战神跌落神坛,战无不胜的军魂不再。因而,项羽即使能回到江东,也无法在组织这种无坚不摧的军队了!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历史早知道


垓下之败,项羽不是一次战役的失败,而是整个楚汉争霸战争的彻底失败。

项羽就是过了江东,也于事无补,到最后还是会成为刘邦的板上鱼肉。

与其四处逃亡而被抓受辱,还不如乌江自刎的好。

1.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打没了楚国的全部有生力量

韩信略定齐国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拿下去了全部齐国城池,而且还在潍水之战打败了二十万楚国大军。

楚霸王不可一世,谁都不服、啥都不怕。

但潍水战败后,项羽终于知道恐惧是什么味道了。

所以,赶紧同意与刘邦鸿沟议和,结束成皋荥阳之战。

刘邦从来都不妇人之仁,见项羽势微,赶紧欲将胜勇追穷寇,直接追到垓下。

与韩信、彭越、英布,组成了一支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军团,把项羽手中的十万楚军彻底包了饺子。

韩信五军阵、汉军楚歌声,垓下战败逃亡的项羽,至东城的时候仅余28骑,而自刎之时,就完全是一个光杆司令了。

西楚国几十万大军都已经打没了,江东就是几十万人口,又还能出多少壮丁、成多少大军。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霸的最终决战,而不是一次局部战役,打输了就打输了,此战之后,楚霸王项羽便再无抗衡刘邦的资本。

2.江东之地已非楚霸王所有

即便项羽听了乌江亭长的话,回了江东,回了又能有什么作为?

江东已非项羽所有。

所谓江东,就是西楚之地,春秋之时的吴越之地。

但是,韩信的齐国兵团是先占了西楚国都彭城之后,才从西楚由东向西进兵的,与刘邦会师颐乡。

而英布和刘贾的九江兵团呢?

出兵九江的时候,刘邦给了他们两万人的军队。

但是,英布曾是九江王,有兵壮声势就可以,到了九江国就收集了旧部,同时回兵西楚,逼降楚国大司马,而后再引兵参战垓下。

刘邦、彭越、韩信和英布四大兵团,其中韩信兵团和英布兵团都是从西楚本土杀过来的。

此时的江东西楚之地,主要城池和战略要地都已经遍插汉旗。

这时候,项羽回江东还能有啥作为?

垓下战后,刘邦是派灌婴的骑兵兵团进行的收尾工作。

为啥用骑兵?

原因就是速度快。

但骑兵可是没法攻城的。

因为根本不需要攻城,骑兵一到、汉旗一挥,西楚官吏马上献城投降,所以也就不劳烦步兵和辎重兵了。

唯有鲁城死活不投降,项羽曾被封鲁公,所以鲁城是项羽的封地,鲁城百姓皆是项羽部曲,又加上此地百姓守礼重义,所以就据城坚守。

但凡据城坚守,骑兵部队就甭想攻下来,所以最后也是用了张良计,把项羽的首级拿出来、劝降鲁城。

所以,垓下之后的项羽,也就还有一个鲁城能支应一下,其他城池土地全都改旗易帜。

3.刘邦集团绝对不会给项羽翻盘的机会

这里可不是刘邦一个人不给,而是整个刘邦集团都不答应、都不允许项羽回江东重整旗鼓。

为什么?

有两个人死活不会答应。

一个是韩信,先被封齐王,地接西楚;后被封楚王,也接西楚。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所以,韩信为了能坐稳诸侯王,也得死命追杀项羽。

另一个就是英布,英布叛楚归汉,就项羽这秉性,但有翻盘机会必须得把英布往死里整;而英布被封淮南王,也接西楚之地。

所以,英布为了自己安全、为了坐稳诸侯王,也绝对不能让项羽活。

垓下战前,为了让韩信和英布能够参战,刘邦已经划定了齐国和淮南国的疆界,基本上就把西楚的国土给分出去了。

所以,这两个握有重兵的方面军司令,一定不会让项羽回江东翻盘。

项羽逃回江东,刘邦根本不用下令,也不用派灌婴的骑兵军团去追杀。

韩信的齐国兵和英布的九江兵就得把项羽追至天涯海角,因为之前可以说是为刘邦打仗,这时候就得是为自己的土地去打仗了。

所谓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估计就是司马迁根据民间传说杜撰的。

项羽出逃垓下,就带了800骑兵,而灌婴却带了5000骑兵追击的。

灌婴的骑兵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在秦帝国骑兵部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000精锐的得胜之师,去追800丧家之犬,灌婴他们要是追不上,也就别回来了,直接自投乌江得了。

而且,刘邦有令能获项羽者封万户侯,汉初立国有几个万户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五千骑兵就是累死,也得把项羽追回来。

项羽根本就跑不了,也没有乌江抉择的机会,所以垓下思项羽、只能做鬼雄。


减水书生


因为他的江东子弟兵都打光了,就算是回到江东,也很难卷土重来了。这些事比较好理解,对于一个项羽这样的军事统帅来说,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亲兵一旦打光,如果再想重来以他们为骨干组建新军队就不可能了。

正是在这种心理和事实情况分析作用下,他过不过乌江?既是结果已经定下来了,那自然就不度了,选择了自杀。



戴老师讲历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1,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项羽不愿独生!

虞姬,是哪个时代的倾国倾城的美女,且才华横溢,舞姿美艳,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深得霸王的宠爱,也经常跟随项羽出征。楚汉之战时,项羽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就举剑自刎。虞姬的死令项羽悲痛万分,在草草掩埋了爱妾后,项羽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

  想起当年跟随自己的江东子弟全都战死,项羽心灰意冷,而爱妾虞姬也为他而自杀,项羽大脑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愿独生,于是举剑自刎于江边。

2,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他们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3,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可能他根本过不去!

那么为何乌江亭长会见到项羽呢,秦汉时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是负责治安巡逻的,所以说项羽见到乌江亭长也不一定就是在乌江边上,或许亭长是悠闲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项羽呢。

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当时情况岌岌可危,项羽根本没有条件过江东,而亭长的一番话也只是一份安慰罢了。

更何况,项羽心知肚明,即使过了江东,哪怕是东山再起,可能还会被刘邦打败一次,而且这种概率很大,所以还是安息吧!

项羽没有刘邦的大气,没有刘邦的圆滑,他固执,暴躁,武断,却也直率,忠义,勇猛。也许正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性格决定了他悲情的结局。

4、项羽当时率八千子弟兵过江起义,没想到到最后不但没有的到天下,而且从故乡带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战死,一个不留,项羽是个爱面子,自尊心强的人,征战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无一人带回,便无颜见江东父老,没脸见乡亲们,最后宁愿战死也不肯过江。


道中道道而道


项羽还想到自己又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时渡江逃亡,虽江东百姓会力挺自己,但刘邦必定会以全军之力铲平江东。以自己的兵力,完全保护不了江东的无辜百姓。 与其回去会给江东父老带来灾难,倒不如一死了之,也从而保全了江东百姓。所以项羽宁愿自己死去,来解救无数江东父老,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项羽可以说真乃英雄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


木石前盟


因为他的自尊心太过高啦,觉得无颜去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宁愿不去逃走,而选择了自刎。


和圣嘉钰


纵观古代历史,战争不断朝代更替,多少历代君王都是在战争中,失去自己的生命,说起历史小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这两个英雄人物他们这两个人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缺点,这两个人如果非要选一个的话,我觉得项羽是更具备军事才能的,但是项羽最后选择在乌江旁自刎而死,为了不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刘邦称霸天下,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百姓,所以选择自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楚汉之争之初,他们两方的实力非常悬殊,项羽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与刘邦的。从作战方面来说,军事强大才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撑。当时刘邦有五十六万军队,而项羽只有五六万的军队,他们在彭城开战,按照正常来说,刘邦这样庞大的军队是完全没有悬念会将项羽打败的,但是刘邦大军却失败了。从这场战斗中就能看出来项羽的领兵打仗能力远在刘邦之上。 但是刘邦虽说在打仗上比不过项羽,可是他却是一个领导能力极强的人,他特别善于用人,张良和韩信都愿意辅佐他。刘邦擅长听取他人意见,广纳各路人才,并且善于向别人虚心请教,虽然他本来才疏学浅,但是他非常乐于向别人学习而且非常聪明一点即通。而项羽却恰恰相反因为他出身比较高,精通领兵打仗,所以他自己非常的自以为又非常自负,对自己手下谋士的意见基本上都是不允理睬。最后也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是项羽最终战败。 而最后一站中,项羽因为是穷途末路,而虞姬也是在为他舞了一剑后潇洒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项羽在随后能够全力以赴。但是当时的趋势也是注定了项羽作为一个孤家寡人,是一定会面临失败的境地的,所以项羽才会在吴江边上选择去自刎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其实,项羽为什么选择死,刘邦一直不是很明白。因为当时的处境,项羽完全有逃生的机会,但他宁死不逃,这让刘邦一直耿耿于怀。后来直到刘邦驾崩前,才发现真相。刘邦驾崩前身患重病,但是却一口拒绝了大夫的治疗,这是因为他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疾病。这时的刘邦才恍然大悟,正如项羽不想面对自己的失败一般,刘邦也不想面对这样的局面。与其苟延残喘,倒不如一死了之。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晚年的刘邦其实是和早期的项羽很相似了,两人都是心怀天下,但是在命运面前却无能为力,最终是痛恨自己的无能无用,才决定使用过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也用来抗争自己的命运,的确是很让人感觉到佩服的一件事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