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项羽宁死也不肯过乌江?

史海闲聊


项羽度过乌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乌江以东就是项梁,项羽最初起兵的地方江东,也就是鄣郡、会稽郡着两个郡所在的区域。不过在项羽去世之后,这个两个郡很快就投降了刘邦。其实也可以想见这两郡能够有多少人会为了项羽而拼命。也就是说项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项羽的最后一战是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时,韩信基本平定中国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当时的诸侯赵国是张耳之子张敖继承,燕国是燕王臧荼,齐国的齐王是韩信,南方的小诸侯衡山王吴芮,以及大诸侯九江王英布先后归附刘邦,活跃在梁地的彭越也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说刘邦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时所有的诸侯都站在了刘邦这一边,只有临江王共尉站在项羽一边,可以说项羽已经山穷水尽了。甚至楚国的大司马周殷背叛项羽,举兵跟随刘邦的族兄弟刘贾一起来到垓下包围项羽。此时汉军和刘邦的同盟军有四十万,而项羽的军队只有十万人,而刘邦以韩信为主帅把项羽团团包围。

项羽在被刘邦的军队包围后,曾经帅军试图进攻韩信突围,但是韩信一开始假装打不过,退兵往后,项羽乘胜追击被两翼的汉军夹击大败。被迫逃回楚军的营寨,汉军于是在楚军营寨的四周挖掘战壕,将楚军团团围住。到了晚上汉军中的楚人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楚军人心四散。当天晚上虞姬自杀,项羽抛弃大军,偷偷带着八百多人的骑兵击破汉军南面的营垒,突围而去,而留下的楚国大军此后全部战败。天明时分,刘邦察觉项羽突围,于是派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前去追击项羽,项羽在路上迷路,遇到一个老农夫,向他问路,老农夫说向左走,项羽向左走结果落入了沼泽地,最后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陪着项羽,中间又遇到汉军骑兵的追击。

项羽来到了乌江旁边,这个乌江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那个地方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长江由于在这个地方呈现南北走向,刚好看上去会稽郡所在的地域就在长江的东边,所以叫做江东,当然也就可以叫做江左。但是项羽来到之后,乌江亭长在乌江划船,他让项羽回到江东,从头再来。

但是项羽留下了一番话: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项羽自认为是天要灭亡自己,度过乌江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年跟随项梁,项羽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如今没有一个人生还,就算是江东父老怜悯项羽让做大王,但是我项羽又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的父老呢?就算江东的父老什么都不说,我项羽心里就没有羞愧感吗?

项羽的这一番话很有感觉,这也是他自己不肯回江东的心里感受,可以说是项羽的遗言。最后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在乌江旁边和汉军作战,最后自杀而死。

项羽一方面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另外一个方面是就像是他自己的心里话一样,他觉得回到了江东自己也会羞愧,所以最终没有回到江东。


人者仁义也


项羽不肯过乌江除了他的英雄主义在作怪之外,再就是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项羽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自己侥幸过了乌江,也不见得就能东山再起,因为刘邦的势力不可小窥,如今自己已经是丧家之犬。再也不是曾经佣兵几十万的霸王项羽,落得这般地步,项羽怎么可能在苟且偷生。

就是他有心过乌江,他也丢不起这个人啊!所以霸王项羽要的是脸面,就算乌江自刎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句俗语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吧!其中的“王不过项”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的侄子,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这个人虽然有王者风范,大将气魄,可是此人最终还是因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性格,毁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的历史典故《鸿门宴》说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事,项羽虽然武功高强,胆大妄为,可是他有一个弊病,就是听不得别人的阿谀奉承,当年鸿门宴上,本来谋士范增是想让项羽伺机杀了刘邦的,可是刘邦赴宴之后一顿花言巧语恭维的话,说的项羽是满脸欢喜,无地自容,最后放弃了刺死刘邦的念头,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顺着尿道捡回了一条性命,刘邦逃跑也为日后垓下决战项羽埋下了伏笔。



项羽一时的怜悯之心,错失了刺杀刘邦的绝佳机会,鸿门宴之后,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虽然暂时得到了缓解,可是就在项羽大军进入咸阳,杀了义帝子婴,火烧阿房宫,自称西楚霸王之后,便和昔日的盟友刘邦因封王之事彻底闹掰了,项羽和刘邦从此势不两立,正式拉开了楚汉争霸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02年,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率领大军屯在垓下,静心布置了十面埋伏,就等着引项羽的大军入内,好一网打尽。果然项羽在韩信的激将法蒙蔽下,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直进攻垓下。就这样项羽的大军陷入了韩信汉军的包围圈,项羽带领人马奋勇杀敌,敌军是杀退一拨又上来一拨,左三层有三层将项羽的大军围在了当中。项羽一看大事不妙,于是命令将士们赶紧撤军,就这样冲出了重围,回到了自己的大营。



就在当天夜里,项羽大营四面想起了楚歌,到处都是刘邦的汉军,项羽陷入了十面埋伏。项羽夫人虞姬见此情景,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在项羽面前拔剑自刎。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大声痛哭,觉得对不起虞姬,大丈夫可杀不可辱。第二天,项羽整装待发,胯下乌骓马,带领八百精兵,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冲出了四十埋伏圈。

项羽是出来了,可是细数一下身边的将士们,仅仅剩下二十几人。回头一看刘邦的汉军以近在咫尺,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前面又遇乌江挡道,项羽是进退两难。无奈,乌江之畔,项羽带领这二十几人与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项羽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心如刀割,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项羽力杀百人之后拔剑自刎,一代霸王项羽就此命丧乌江。



不过,项羽认可自刎也不肯过乌江,他的这种誓死捍卫尊严,不当俘虏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任驰赢天下


项羽骑着骏马,爱妾也不要,士兵也不要,拼命奔到江边,寻找渡船,你觉得他是不想过乌江吗?然而此刻,碰到这么一个船家,一通话说的项羽脸红罢了,当初八千子弟随你打天下,今天你一个人骑马逃命回来了,还让一个穷摇船的可怜你,西楚霸王的颜面何在,此刻,项羽是不愿意让人笑话的,要是没有这个摇船的,他肯定早已过江了,可是老天不想让他走了,就出现这么个小人物,羞羞你。

就像我们做坏事时候,突然不一个过路人发现了,然后你还敢吗,你还有脸皮在去做吗,当然悄悄溜走了吧。


说文与物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非常有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对项羽自刎乌江不过江东的惋惜之情。项羽究竟为何不愿过江东而选择自刎呢?

项羽背景资料:

项羽,楚国人,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同时,项羽也是中国历史上神勇无比的武将,素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称。历史上“霸王举鼎”的故事大家也相当熟悉吧!

项羽武力出众,早年随其叔父项梁在吴中举兵起义反暴秦。之后在对抗暴秦军队的过程中,项梁不幸战亡,项羽率领军队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的生死战中一举打败由章邯、王离带领的秦军主力。此战过后,秦朝宣布灭亡,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为了一统天下,汉王刘邦出兵攻打项羽,由于先前项羽不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再加上其刚愎自用,最后遗憾被刘邦所败,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西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两千多年来,关于项羽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渡江,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小编关于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拙见。

项羽乃一代霸王,武艺超群,神勇无敌,可谓是百战百胜,难逢敌手!此时的项羽更是心高气傲,过于自负,所以其更容不得失败,眼看大势已去,大丈夫宁死不降,绝不苟且偷生。如此意气用事之人,在这样的境遇之下,毅然决然的选择自刎而亡!

另一方面,项羽这一生中唯一且最爱的女人虞姬也已经死了,自己也无意独活于世,再者自己的军队也全军覆灭,内心更是伤心至极,更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此时,刘邦也可以说是夺得天下,大局已定,若要翻身,谈何容易!于是就选择一死了之!

有人说,如果项羽真的过了江东,凭借项羽的能力,真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啊!不知大家有何高见呢?


蚝尾


如果项羽渡过乌江,但刘邦绝不会放弃追杀的机会,而是从严搜查,从重惩处窝藏之罪,这就会连累楚地的百姓,项羽终难逃被抓捕杀害的命运。如果项羽不渡乌江,马上就会被追来的汉军合围,纵使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一个人奋力冲杀,也终寡不敌众力竭而死。所以,这一刻,无论项羽过不过乌江,都是死路一条,他既扭转不了天下归汉的大局,也改变不了楚地人心丧尽的现实,更不可能以一己荣辱兴衰对抗整个时代天下一统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那种期待。

其实,就是过了乌江又能怎么样呢?还会有谁家的父母愿意再度献出或者能够献出自己的亲生骨肉呢?何况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当时国内的人口数量极度巨减,虽不似“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这种悲惨景象,但实际境况也离“饿殍遍野、十室九空”的现象差不了多少,老百姓别说家中无男丁了,就是吃饱饭都不容易,所以纵使项羽渡江,第一无兵士可供招募,第二无青壮会参与招募,第三刘邦账下将领也不会给他喘息的时间,第四项羽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不会让他再次踏上江东故土。所以,种种原因,项羽或许只能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

宋代词人李清照这首诗里说的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时此刻的项羽,亲人离散虞姬赴死、军心涣散分崩离析,而曾经的锦绣河山也大多丧失殆尽沦为敌手,这时候前有大河阻隔了去路,后有大批追兵将至,项羽身边跟随的士卒仅余数十人,无论曾经他怎样的英雄气概和所向披靡,也终究会心生烈士暮年走投无路的感觉!项羽的人设和信念瞬间崩塌了,项羽终究是无路可走!

虽然项羽也明白,跨过这条河,就是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楚地了,就可以苟活于世或者卷土重来。可是,想当年自己就是从这里揭竿而起身先士卒,带领江东子弟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西楚政权的,而现在曾经跟随自己的兄弟兵士都战死沙场英魂难归,他一个人回故里还有什么意义?项羽彼时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泣血无声的啊!

后世的太史公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项羽作为一代英雄浩杰,他早已见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受尽了楚汉相争战败后的惭愧耻辱,他不愿苟活世间东躲西藏卑微的活着,于是自刎而死,似乎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好的归宿。

故事的最后,项羽手起刀落,一代英雄陨落在乌江河畔。





阳光初起时


项羽是勇猛的代名词,他死了两千年,后人骂他、赞他争吵了两千年。

钜鹿城外,五家诸侯作壁上观,二十四岁的项羽破釜沉舟,捅破纸老虎--宣告了秦帝国的死期已到,诸侯匍匐听命,霸业初显。

乌江北岸,二十六骑舍命相随,三十一岁的霸王自刎而死,制造悲情剧--留下余音回荡两千年,骚客借景抒怀,鬼雄名就。

他崇尚暴力,信奉以牙还牙,杀尽20万降卒,纵容手下劫掠关中珠宝妇女,扫荡平原齐国百姓。

他坚守底线,拒绝阴谋诡计,放走一生之敌,天真烂漫,想以二人决斗解决天下纷争。

楚汉之争,项羽的政治弱势,引发了项羽的负罪感

项羽在楚汉之争处于政治弱势。刘邦动员关中百姓,拿出项羽坑杀降卒,劫掠妇女珠宝的往事,秦人恨的牙根都痒痒。动员山东豪杰,拿出项羽欺压诸侯可以快速形成共识。而项羽动员楚地百姓参军纳粮,以什么理由呢?他没有找到好的答案,包括范增也没有找到。所以到了后来,项羽认为,楚汉之争,就是因为刘、项二人的野心引起。这种认识在初期尚无太大危害,但是到了相持阶段,副作用就开始显现。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楚汉相持后期时有一段话: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可见,项羽看到连年苦战,百姓疲敝之后,内心深处是有负罪感的。在反秦的目的达到之后,他没有政治方针,把战争理解成两个人的权力之争,也就无法形成正义感。更要命的是,项羽还有‘妇人之仁’,不管格局如何,他内心里还是有‘仁’的底色。如果说秦地百姓的财富从山东六国掠夺而来,纵容士兵劫掠有物归原主的成分,那么,楚地百姓现在跟随他战斗,他找不到除了钱财、功勋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理由。

残酷现实,当时的江东,真是项羽的江东吗?

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起兵江东,已经成为我们默认的认识。其实,项羽在江东的影响力到底多大是很有疑问的。项羽和叔父项梁老家是宿迁的,后来避难,来到吴中--如今苏州一带。吴中的贤人,多数是冲项梁而来。而项羽,大家怕他的成分更大。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江东豪杰所剩无几。项梁扛起反秦的旗号,江东的豪杰都已经跟随或者后期入伙,如陈婴等人。如果项羽想重新招揽人,大部分得靠召集旧部,比如钟离眛、季布等人。还有一个临江王,在项羽死后,并没有投降刘邦,可以依靠。这些人,并不能优化项羽的组织结构。


项羽一死,楚地大部分都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刚成立的汉朝的主要威胁在北方靠近匈奴的燕赵之地,相比之下楚地很太平。可见,楚地百姓并不排斥刘邦,也不想再打仗了。很难想象,在当时并不富裕的江东,项羽即使能集合旧部,如何能得到民间的钱、粮支持?

然而,以上两点,还不足以让项羽放弃。

心情剧烈波动,身边只剩肌肉铁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为大势已去的项羽扔下十万大军,率八百骑突围而出,尚存百骑。到阴陵,迷失道路,又与汉军交战,尚存28骑,而追兵数千。项羽感慨万千,以为老天在戏弄他,并准备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军快战,必三胜,斩将,艾旗,乃后死,使诸君知吾非用兵罪,天亡我也。

果然,项羽分队冲锋,到达集合地点,尚有26骑,众人叹服。项羽验证了自己的能力之后,带领26骑寻找出路。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这时候遇到了乌江亭长建议项羽乘船至江东。想来船很小,根本无法带走跟随他的26人。从富家子弟,到流亡江湖,再到称霸诸侯,如今又在逃亡,31岁的项羽却从没像今天一样身边所有人都夸赞他的才能,而不是训斥他、反对他。然而无所图谋单纯因为崇拜他的跟随者,他却不能一起带走,项羽又感到被老天爷愚弄。他不想再被愚弄一次。然而,26人没有一个明白人,纯粹是肌肉动物,完全想不到要靠一条小船去救项羽,任由项羽胡思乱想中贻误良机。心情剧烈波动中,没有人帮他解脱出来,31岁的项羽看到了爷爷项燕、叔叔项梁,他们都战死沙场,扬名四海,死亡实在没有什么可怕。

其实,从楚国的历史上看,战败自杀的大将真不少,或许,项羽还没有转变过角色来吧。


夜航船水手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1,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项羽不愿独生!

虞姬,是哪个时代的倾国倾城的美女,且才华横溢,舞姿美艳,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深得霸王的宠爱,也经常跟随项羽出征。楚汉之战时,项羽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就举剑自刎。虞姬的死令项羽悲痛万分,在草草掩埋了爱妾后,项羽羽带着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被汉军追至乌江边。

  想起当年跟随自己的江东子弟全都战死,项羽心灰意冷,而爱妾虞姬也为他而自杀,项羽大脑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愿独生,于是举剑自刎于江边。

2,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他们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3,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可能他根本过不去!

那么为何乌江亭长会见到项羽呢,秦汉时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是负责治安巡逻的,所以说项羽见到乌江亭长也不一定就是在乌江边上,或许亭长是悠闲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项羽呢。

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当时情况岌岌可危,项羽根本没有条件过江东,而亭长的一番话也只是一份安慰罢了。

更何况,项羽心知肚明,即使过了江东,哪怕是东山再起,可能还会被刘邦打败一次,而且这种概率很大,所以还是安息吧!

项羽没有刘邦的大气,没有刘邦的圆滑,他固执,暴躁,武断,却也直率,忠义,勇猛。也许正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性格决定了他悲情的结局。

4、项羽当时率八千子弟兵过江起义,没想到到最后不但没有的到天下,而且从故乡带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战死,一个不留,项羽是个爱面子,自尊心强的人,征战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无一人带回,便无颜见江东父老,没脸见乡亲们,最后宁愿战死也不肯过江。


道中道道而道


项羽确实是因为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才自杀的,凶手是乌江亭长!

我断定,项羽在唱出垓下歌的时候已经有了死亡的觉悟,那时他就有了自杀的想法。

然而,酒的后劲和虞姬之死的刺激,让他借着一股男人的本能,再燃斗志,杀出重围。

项羽一贯瞧不起刘邦的为人,虞姬的死激起了他的自尊心。

他一腔愤怒,才有了突围、快战,杀敌泄愤。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是项羽当时的真正心态。他此时还打算活下去,东渡乌江,再与刘邦一决雌雄。

可是,乌江亭长变相杀死了项羽。 很久之前,黎东方说乌江亭长逼死了项羽,我不信,现在才明白了。 亭长没说大王快走,回江东先,日后再来报仇,而是说,江东方圆数百里,也足以当个王了。

这好比年级第一,清华北大的料,高考失利,然后同班一个不入流的小憋三以安慰的名义嘲弄他,你虽然这次考试发挥比正常水平差远了,但也能走个最烂的一本。 谁要是听这话心里只会更不是滋味。

何况项羽这种太拿别人的话当真的人。他转念就想到自己带出来的楚国子弟全死了,由羞愧而起了自暴自弃之心,再次有了自杀之念。 项羽被虞姬激发出来的斗志被一个小卒子浇灭了。

于是项羽和随扈亲兵下马,准备以肉搏战的方式自杀。至于脑袋送故人,对项羽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项羽是个太情绪化的人,换做别人,基本是不会死在乌江的。

项羽的可爱,项羽的魅力,项羽悲剧的一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盖世武

功和孩子般的天真所造成的强烈戏剧性反差。 我坚信如果不是每一步关键都选择错了,项羽是不会死的。范增、虞姬这两个人,活着一个,项羽都不会死。


寒冬还是意外


说到项羽,人们一定都会记得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也都会想起楚汉战争中他的英勇和最后的悲壮。李清照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笔力千钧的诗热情讴歌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愤慨。

  但是,项羽究竟为何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人们猜测纷纷,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着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此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之后项羽与刘邦军作了最后的一拼,后自刎而死。

  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不失其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  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歌颂。每每提到项羽的死,人们总会欷戯不已。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宋人刘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亭长有诈。

  刘子翠认为,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邑万户侯购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之时,亭长说那样好听的话,项羽难免怀疑亭长在说谎骗自己。  “羽意谓丈夫途穷宁死,不忍为亭长所执,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尔。

  ”他还说,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谁骗而陷人大泽,因而知道“人心不与己”,他怎么敢再贸然地听信亭长的话?所以项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脱再起,而选择了与刘邦军死战到最后。

  这种说法虽然只是刘子翠自己的推测,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该说法认为项羽所以决然自杀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例如吴汝煜先生就认为,长期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项羽认识到这一点后,产生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

  因此他放弃了乌江亭长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对此观点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  〈(*记》中就记载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屠襄城、坑杀20万降卒的行为。

  此外,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恶习,“所过多所残灭”。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消除人民的痛苦?这显然不符合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性格特征。吕仰湘还提出了独特的“敌生我死,成人之美”说。

    他认为,项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乌江自刎,是这种品性的最后一次迸发,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

  因此,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是项羽独特的个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子侠先生则在反驳了一些看法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对有较大影响的认为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此说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项羽在自杀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败:他的军队在垓下被刘邦大军包围,爱姬自杀而手下散落;因为受到农夫的欺骗而身陷大泽,狼狈不堪;还有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自度不能脱”。  如果谈及项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东子弟而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如前所述的失败他为什么没有因羞愧而自杀?恰恰相反,从前的那些失败虽然也令项羽陷人了极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却没有动摇东山再起的决心。

  而他被刘邦大军追赶时,由陈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阴陵,至东城,最后来到乌江边,这一系列的逃跑路线,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东。  可是为什么终于来到乌江,并且有人愿意助他渡河时,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与刘邦作决一死战?这显然与他一直以来的撤军计划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

  张子侠认为,司马迁是为了使史书的情节更为完善,所以才补充了这个结局,但是后人却将此当成了信史,并传之于世。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项羽是楚国人,而楚人素有兵败自杀的传统。    如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而死。

  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兵败至此,对于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计不肯过江东,而只会选择自杀这样一种行动。项羽究竟是不能过江东,还是不肯过江东,至今也没有定论。然而,学术界的纷争并不能影响项羽在世人心中的壮士形象,他的英雄气概依旧为人们所广泛传颂着。



晁贺


项羽宁死也不过乌江,并非他傻,只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秘密。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出身贵族,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他却败给了出身市井的刘邦。有人说项羽的失败就是不够狠心,如果他能够果断的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话,就不会失败后在自杀。

话说回来,项羽为什么不愿渡过乌江呢?有的人说是因为他太傻了,明明还有机会可以重新来过,却放弃了。据说当时还有船只专门接他逃离,可是他没有上船,退一步来讲,项羽游泳很好,就算没有船只,他也可以从水中逃脱的。最后他选择了自刎,用他自己的死成全了刘邦。

最开始的时候,项羽是一个多么出色的人呀,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他敢说自已以后也会这样,还说过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家。看看项羽以往的战绩就知道,他是一个战将,在数次战争中很少会失败。最开始,刘邦可能从没被他看在眼里。他曾经和刘邦约定,谁先入城就当王,结果发现刘邦胜了。在鸿门宴的时候,他也放弃了杀死刘邦的好机会。

项羽为什么选择在过乌江之时自杀呢?如果最开始就决定了自杀,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逃跑呢?难道是想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死吗?显然不可能。想来应该是在即将渡过乌江的时候,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当初带着江东兄。渡江向西出发,也确实做出了成绩,但如今和自己一起出去的乡亲们都战死了,自己不是江东的英雄,而是罪人了,甚至如果自己选择逃往乌江,那么将会给江东的父老乡亲带去更大的伤害。刘邦绝对会带领军队杀死支持自己的江东父老,为了保全他们,自己只有选择自杀。

和刘邦的交战中,项羽很清楚,刘邦的心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自己和刘邦又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为了保全乡亲父老,自己就不能渡过乌江。如果渡过乌江给乡亲父老带来灾难,就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样了,自己起义最初是为了乡亲父老而战。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很多兄弟都已经死了。如果自己自杀可以保全江东所有百姓,又有什么不能做的呢?再者,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但是铁汉也有柔情,他最爱的虞姬自刎了,他怎么愿意独自生存呢?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