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產業的內幕,豈有「不告訴消費者」的道理?

最近,有句戲謔之語在網上頗為流行——“在夏天,我這條命就是空調和外賣給的!”當下,外賣已經成為了都市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幾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坐在家裡叫個外賣,更是成了怕熱人士們的不二選擇。一份新鮮出爐的外賣,雖然價格比超市裡微波食品高一些,口味也未必比得上飯館或是自己下廚,但卻能在給人遠超超市食品的滿足感的同時,讓人省卻出門或烹飪的麻煩,因此大受歡迎。

外賣產業的內幕,豈有“不告訴消費者”的道理?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許多外賣商家出售的食品,其實根本不是像他們宣傳的那樣“現炒現賣”,而只不過是將他們提前購買好的預製菜餚包加熱一下,再配上米飯青菜而已——從本質上說,這和自己購買微波食品別無二致。近日,《成都商報》記者通過暗訪揭示出了這個行業內幕,讓人們看到了光鮮火爆的外賣產業背後某些難以見光的細節。

平心而論,使用預製菜餚包,倒也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畢竟,只要不是“三無產品”,預製菜餚包同樣可以用來果腹,味道也不一定會差到哪裡去。但是,這個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於商家是否可以使用預製菜餚包,而在於商家是否尊重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又是否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在記者的暗訪過程中,商家的一句話十分令人氣憤——商家在解釋完了使用預製菜餚包的種種“好處”之後,竟然堂而皇之地說,這件事“不建議告訴消費者”。這樣的態度,完全把消費者當成了可以任意欺瞞的“冤大頭”,而沒有半點誠信可言。而外賣商家最大的問題,也正出在這個地方。

外賣產業的內幕,豈有“不告訴消費者”的道理?

根據商家的解釋,他們之所以使用預製菜餚包,一方面是因為門店增多之後需要加強菜品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迎合外賣行業的速度需求。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預製菜餚包或許更有利於保持品質、防止汙染——其實,像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等大型連鎖企業都有類似做法。

這些解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商家願意好好向消費者說明,消費者也未必不能接受。然而,某些商家對自己使用預製菜餚包這件事總想藏著掖著,不告訴消費者真相,這就難免令人遐想——他們的真實目的,是否這麼“純良”。畢竟,那些大型連鎖快餐企業,在使用半成品的事情上可從來沒有隱瞞過消費者。

從根本上說,這些商家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利用信息不對等的優勢欺騙消費者,從中牟取不合理的利益。這麼說的原因很簡單——外賣的價格之所以超過那些超市裡出售的微波食品,就是因為人們在心理預期上認為外賣更加“新鮮”。正是這種“現場製作”的心理預期,給了外賣更高的附加價值。這些商家很清楚消費者的這種心態,因此才不願告訴消費者真相,在這個層面上看,這就是一種欺詐。

外賣產業的內幕,豈有“不告訴消費者”的道理?

在網上,有不少人都在為商家的做法辯護,認為“預製菜餚包”未必就比新鮮出爐的事物更差。但是,這些辯護或許可以維護“預製菜餚包”的聲譽,卻無法為欺詐行為洗白。使用預製菜餚包,或許真的如同從業人員所說,有千般萬般的好處,但無論如何,都沒有半點“不建議告訴消費者”的道理。如果消費者的知情權無法得到保障,那麼整個外賣產業,自然會漸漸失去公眾的信任。

如此興旺發達的外賣產業,在今天的中國,依然算得上是某種“新鮮事物”,正因如此,對這一領域的監管,社會和有關部門也都還在摸索之中。開設外賣作坊的門檻遠比傳統形態的餐廳要低,而消費者也不會和這些作坊有直接的接觸。這種局面,為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帶來了天然的挑戰。但是,外賣平臺、有關部門以及社會輿論,絕不能對這樣的局面聽之任之,讓消費者繼續受到欺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