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現在叫外賣對於大家來說是件平常事兒了,工作忙了,不想做飯了,一個電話各種熱騰騰的美味就能送到嘴邊。可要在過去,能過上這種日子可真是不簡單。

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裡講了一個窮旗人家的故事:

“我”們家為了又窮又要面子的生活變盡了法子,大女兒的公公到家裡來吃中飯,“到天泰軒叫一個幹炸小丸子、一賣(份)木樨肉、一中碗酸辣湯,多加胡椒麵和香菜”

這用現在的價值換算大概一百來塊錢的一餐就能給家庭經濟造成危機。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幹炸丸子丨豆果美食

可是這樣的家裡頭卻有個闊主兒——“我”的寡居姑媽。

姑媽雖然在“我”們家守寡,卻一個人領著好幾份兒錢糧,過著挺舒服的日子。

在她招待客人的時候,她叫得起便宜坊的蘇式盒子;在過陰天的時候,可以定買金四把的頭號大羊肚子或是燒羊脖子。

“過陰天兒”是指下雨的天氣不能出門,一家人吃點兒好的,或是約朋友吃點兒好的來消磨時光,在老北京說來一般是炸醬麵或者餃子。姑媽能吃大羊肚子或者燒羊脖子,絕對是那個時候的中產階級以上的生活了。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清末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丨搜狐


那“盒子”又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盒子”真的是一個梅花型的漂亮漆盒,分為幾層,每層均勻的分成八個小格,中間一個圓格,計每層能裝九種菜,這種盒子是飯店用來送“外賣”的。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黃花梨食盒丨搜狐

說起中國人叫“外賣”這件事,宋朝就已經很流行了。宋代大城市的市民生活富庶,北宋汴梁的市民被稱為“攏袖驕民”——“市井經濟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也許不是大魚大肉,只是雜菜羹、酪面、胡餅等等的“快餐”,但算下來也比家裡做飯要便宜(宋代生火成本很高),就算是不為生計發愁的皇帝偶爾也喜歡享受一下這種服務。腳店(中等飯店)的小二哥給人送飯的景象還被收錄進了《清明上河圖》。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清朝,在飯店酒肆“叫外賣”的服務都深受廣大郊遊人士的喜歡,畢竟出門也得吃飯。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清明上河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老北京的盒子菜又另外有個源流:滿族是以騎射為本的民族,過去在關外時常到山裡打圍、採參,為了路上方便又不必幹噎餑餑餅子選擇烙些餅夾燻、醬肉吃,這個習慣帶進關裡,就發展成了盒子菜。

盒子菜的興旺發達還跟一個節日習慣緊密聯繫了起來——立春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中產以上的家庭自己烙好春餅,準備好用韭黃、粉絲、豆芽菜、嫩菠菜、雞蛋等炒好的“合菜”,剩下的事兒就交給盒子鋪了。

老北京有專門的熟肉鋪,有的大豬肉鋪(過去叫豬肉槓)也出售熟菜。豬肉槓裡切生肉的菜板子高度正常,而熟食的菜板子卻有當鋪的欄櫃那麼高,大概是怕主顧想嚐嚐肘子什麼的鹹淡不小心切了手指頭吧。

這種賣熟肉的豬肉槓兼了熟食店的功能,裡面的熟肉種類也是很全的:醬肘子、醬雞、醬鴨、醬豬蹄、燻大腸、醬大肚……;

更高級的還有深加工買回家之後都不用切的肉類:醬肘花絲、小肚兒絲、爐肉絲、叉燒肉絲、燻雞絲、鹹肉絲、火腿絲、燒鴨子絲……總而言之,雞鴨魚肉,南北甜鹹,蔚為大觀。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以一頓春餅為例,王孫貴胄、富豪大賈可以豐豐盛盛,普通百姓隨便買幾種商家也是笑臉相迎。新出鍋的春餅捲上風味獨特的燻醬肉和鹹香清爽的炒合菜,嘴裡咯吱咯吱開著一場美食盛宴,真是春天的賞心樂事。

除去立春吃春餅以外,平日裡也有盒子菜的用武之地,最突出的應該就是便宜坊的烤鴨了。片好的鴨子、配菜、春餅都裝進盒子裡,隨您是拿回家裡吃還是“轉戰”別的飯館。

老北京的“外賣”——盒子菜

便宜坊烤鴨

盒子菜可以單吃也可以作為其他酒飯的補充,吃“盒子菜”好像代表著老北京中產階級以上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偶爾“放個假”也能吃的舒服精緻。

五十年代回到北京的老舍先生,在家中賞菊宴客時也叫了盒子菜。據舒乙先生回憶說那餐飯豐盛而搭配得宜。老舍先生自己也是旗人,但我覺得他對盒子菜的喜愛大概不僅是在致敬祖先,還是一個從老北京走來的文人發自內心對於美好、閒適生活的喜愛。


更多有趣內容,關注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