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一個人為了績效去玩命工作,是不健康的;一個公司讓人玩命完成績效,也是不健康的。真正帶來長久成功的從來都不是績效,而是健康。

有一個年輕人,他從名校畢業,能力超強,腦筋靈活,同事們都喜歡他,老闆從來都是讚賞 。但是每到週末,任何的重大項目都找不到人,在辦公室忙得要死時,只有他自己享受著電影和美食。——升職加薪和他無緣,後來幹不下去,他只能黯然離開。

另一個年輕人,他不是天才,普通高校畢業,一開始性格內向,起步點很低,但是他每天都靠著多做完成團隊的任務,勤學負責,對工作認真到了極致,逐漸獨當一面,他把別人吃飯、睡覺、娛樂和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後來他死了。

我認識的一個高管在提到一位他非常認可的挖角對象時說:“就衝他這種全天24小時出手的敏銳度,我給他開出百萬年薪。”——我想,這百萬年薪買的怕不是他的人,而是他的命吧。

上面只是開個玩笑,並不是每一個拼命加班的人都會猝死,所以不一定能輪到你的。

比起成功來說,拼命加班更容易陷入“窮忙陷阱”當中,在工作上無腦地投入更多,結果反而會是貧瘠。真正帶來長久成功的——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公司來說——正是健康。

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健康的真意

“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你沒有什麼更好的事情去做,你生活太差不得不努力來彌補,或者你假裝你很忙,讓自己顯得很重要。”——史蒂夫·喬布斯

如果你認為“健康第一”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在工作的壓力、經濟的窘迫面前我們都可以自動忽略掉(事實上我們就是常常忽略掉),那就大錯特錯了。

正相反,讓你走上人生巔峰的恰恰不是拼命工作,而是它的“對立面”——健康。

行為經濟學家穆來納森提出了一套稀缺理論,我們之前也介紹過了。其中提到一個“窮忙族”最致命的問題:越忙越窮,越窮越忙。“忙”這個狀態,會讓人失去自制力、理性扭曲、昏招迭出、一錯再錯,身心俱疲,離成功和健康越來越遠。

在窮忙狀態之下,我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進入“管窺”狀態,無法綜觀全局,只能機械式地盯著離你最近的眼前利益,讓你的生活陷入無限的下墜螺旋當中。——這還是生理上決定的,靠自覺和意志力很難克服——名為“窮忙陷阱”。

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窮忙陷

我們都聽說過某個大學生因為深陷百萬校園貸而跳樓自殺的新聞。為什麼那些缺錢的人會選擇他們根本償還不起的極端貸款類型?為什麼他們一開始就放任自己走上這條不歸路?這類問題一不小心就會演變成一場辯論,然後就批判商家不擇手段選擇低收入、缺乏社會經驗的人群作為獵物,再引出某些人群目光短淺和理財教育的必要性等。

問題不僅僅在於新興的貸款種類,甚至不限於金錢。就像貧窮的人會想盡方法借錢和拖延賬單一樣,工作繁忙的人也會“借用時間”,拆東牆補西牆,導致繁忙的惡化。為了完成將近截止日期的工作,我們會放下手頭上的其他工作——在重新拿起這項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又浪費了很多時間,情況更緊迫了。

窮忙的陷阱,讓人陷入精神和肉體雙重的不健康當中。想象一下,當你在忙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時,突然感到頭暈目眩——請不要意外,為窮忙支付額外代價的時候到了。

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績效陷

在健康這一點上,公司和人是一模一樣的。

績效至上、無視組織健康的公司,就像整天窮忙、無視身心健康的員工一樣,在僵化的運作當中舉步維艱,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靈活性,在變革大潮中沒撲騰兩下就淹死了。

雅達利公司,可能如今很少有人聽說過它,它曾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遊戲公司,在1973年銷售額達到4000萬美元(注意是1973年的4000萬美元!),利潤達到300萬美元。而到了1980年,雅達利的利潤已經高達4.15億美元!是美國曆史上成長最快的公司。

然而到了1984年,雅達利公司的產品口碑一落千丈,推出了食鬼和E.T.外星人這種“傳說級別的爛遊戲”,任天堂在前一年推出的FC(也就是中國人孰知的紅白機,美版名稱是NES)則在它的屍體上步步走高,創出了延續至今的傳奇。

雅達利完蛋的原因很簡單——追求短期利益,放棄組織健康。雅達利的團隊合作不再,溝通也出了故障,逃避風險的文化滋生,研發投入被削減,為了加快市場投放速度,產品質量被忽視。

(除了很有錢這一點之外)這和窮忙族的人生多麼相似啊!

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員工餘閒★組織健康

那麼個人/組織不健康這件事兒到底要怎麼解決呢?說起來就有點悖論了——你得先有了錢有了閒,才能不窮忙;你的組織得先放鬆績效,才能得到健康。

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有了錢誰窮忙啊?

我們先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穆來納森提出了個“餘閒”的概念,大意就是給自己留下一些備用的空餘時間和金錢。就像高明的指揮官在指揮戰鬥的時候都會留下預備隊,也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凡事留“餘地”。

請你快刀斬亂麻,將自己的需求(也許還有責任,必須要下狠心!)砍掉個三五成,保障自己能夠擁有寶貴的餘裕。然後更是要步步小心,千萬不要一下子接下了太重的負擔。這樣一來,你會發現自己的視野豁然開朗,對於工作還是生活,都能夠做到理性和長遠的決策。

而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操作起來同樣需要忍痛下手,也許比個人更加艱難——

想要讓公司從“錢眼”裡鑽出來,那可不是靠普通的決斷力就能做到的。還好,管理界的大牛麥肯錫諮詢公司對這件事有一套方法,能教公司按部就班地去做,我們可以不用摸黑探索了。

那個常常加班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