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我爸已經去領失業金了,我覺得我也快了。”在一則關於失業的新聞下,一位讀者留言用調侃去勾兌心酸。


微博上,90後女孩默默已經辦妥了失業金領取手續,但對結果並不滿意,因為她累計繳了15個月社保,卻只能領到1個月失業金,1960元。為此她還不得不從長沙老家回到之前的工作地深圳一趟,路費花掉一半,“早知道這樣就不辦了”。


領失業金的90後,讓人想到前幾年開始給自己上社保的搖滾老炮趙明義。理想與現實交杯時,玻璃渣子碎了一地。


然而,以上兩位網友,如果知道自己已經“打敗”了全國9/10的失業者,成為剩下1/10成功領到失業金的“幸運兒”,或許會開心一點。


先來看兩個數據:


1.至3月末,我國失業金髮放人數為230萬。


2.3月,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以城鎮就業人口4.4億來計算,可推算出失業人數在2500多萬——雖然其他各路研究者根據用電量、企業復工率等指標測算出的失業人數比這個數字要高得多,安全起見我們還是使用官方數據。



也就是說,2500萬人失業,只有230萬人領到了失業金,佔比不到十分之一。對比美國2600萬排隊領取失業金的大軍,230萬確實有點少。


除了調查失業率,我國還有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6%,由此推算有900多萬人進行了失業登記。[1]

只有進行失業登記,才有資格領取失業金。


2500萬,900萬,230萬——為什麼絕大部分失業者沒有進行失業登記?又為什麼登記過的人只有少數領了失業金?換句話說,當你在這次疫情中不幸丟掉工作,能否成為那1/10順利領到失業金的人?不談失業率真偽,我們來聊聊失業金這件事。


冷冰冰的數據之外,還可以看看“失業”相關報道的評論區,可以說是 “哀嚎”一片,這些聲音成為數字的註腳:


失業保險金是什麼東西,真有人領過?


買夠一年社保才可以有失業金,很多這次被裁的人都沒資格。


靈活就業的,又沒有五險一金,到哪裡去領失業金?像我們這樣的,沒有錢繳社保的,這次疫情對最基層衝擊最大,但是卻無法得到幫助。


失業的和登記失業的,都在家隔離,沒有時間去。


失業登記的條件比找工作還要高,既然這樣幹嘛不去找工作?


別高興的太早,無數學生家長在陪學生上網課,哪有時間去再就業。


有幾個去領失業金的?都拿積蓄自己扛著呢,社保也是自己交。



沒去登記失業、領失業金的原因多樣,有些人是主動放棄,但更多是因為不滿足領取失業金的條件。


根據我國《失業保險條例》第十四條,領取失業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三)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


單單是第一項,繳納失業保險滿一年,就已經將很多失業者拒之門外了。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億,而全國繳納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9億——也就是說,繳納失業保險的人數佔就業人員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道門檻攔住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就業人口。這其中,既包括2億多未參加失業保險、甚至連正式合同都沒有的農民工,也包括今年面臨“畢業即失業”窘境的八百萬高校畢業生們。他們或許才是最需要失業金保障基本生活卻不得的群體。


照四分之一這個比例,目前失業的2500萬人中只有600多萬人繳納了失業保險,勉強闖過了領取失業金的第一關,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關。


至於非本人意願中斷就業這一項,這其中有較大“靈活應變”的空間。例如一位網友獻計:上失業保險課,老師教的曲線救國的方法,自己離職的,先去轉成靈活就業,轉換個身份,兩個月後申請失業保險。


如果這些“硬性”條件都通過了,接下來你要過的是自己這一關。也就是說,“有資格”之後,是否“有意願”。你可能會對此顧慮重重。


2019年《安徽工人日報》上的一則新聞標題為《失業了,不應嫌“丟面子”放棄應得利益》,道出了部分失業者的“小心思”,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子”文化。在中國,失業金給人的感覺更像一種“額外的福利”而不是“應得的權利”,“救窮”的色彩大於“救急”,似乎領取失業金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所以,當有些人正苦於不滿足失業金領取條件,另一些人卻因為“面子”而放棄了這個機會。


除了“面子問題”,你一定還會在網上搜到大量類似《千萬不要領失業金,後果很嚴重》《為什麼不建議失業人員去領失業金》的文章,它們一般會列出領取失業金三大“危害”:


第一,會在檔案上留下記錄,影響以後找工作;


第二,影響社保繳納,例如有些地方規定領取失業金期間要停繳社保,這會影響以後的養老金數額,以及一些大城市“連續繳納5年社保”才能享受的福利;


第三,失業金金額低、手續麻煩,所耗費各種成本還不如自己儘快找到一份工作來得容易。


拿北京來說,以下是北京人力與社會資源局網站關於失業金的領取標準: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以北京的物價和生活水平,1000出頭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不久前,某招聘網站發佈了各城市復工後平均工資水平,北京高居榜首達到11874元,竟然比去年秋季還上漲了400塊……


這就引申出一個悖論:真正要依靠微薄失業金維持生活的人,或許並不滿足領取條件;滿足條件的人,反而因為“嫌少”或者嫌麻煩並無太高意願,就自動放棄了。


這種錯位匹配的一大後果就是,我國現在的失業保險基金餘額,真的太高了——全國平均備付能力為6.2年,備付能力最強的西藏甚至高達65年。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圖片來源:《新中國失業保險 70 年: 歷史變遷、問題分析與完善建議》


大家想必還記得,前幾年引起了一輪恐慌的“養老基金餘額不足,備付能力只有1年多”的新聞,上至60+的退休人士,下到我這種20多歲剛混社會沒多久的年輕人,都開始為“老無所養”而憂心忡忡。


翻到早年間的一條新聞:《南京養老金備付能力達13個月創歷史新高》。13個月就創歷史新高了,失業基金笑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各類社保基金餘額當然不能過低,但過高也不是好事,這說明資金利用效率不高,沒有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圖片來源同上


由上圖也可以看出,從2008年到2018年,我國參加社會保險人數漲幅達58%,但參保受益率幾近腰斬。


關於失業金偏低的問題,一直有專家呼籲,將個人失業金領取數額與繳納數額掛鉤,因為員工的失業保險是按工資一定比例繳納的,但領取時卻是一刀切全部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顯然並不合理。


當然,提高失業金數額面臨巨大的道德風險。華爾街見聞微博發佈了一條美國失業金的消息,令一些網友羨慕不已:


【失業“賺”的更多,為什麼還要工作?這是美國就業市場現狀】如果一個人在紐約州工作,週薪1100美元。失業後可以領取504美元救濟金,再加上刺激法案額外補貼的600美元,每週救濟總額可以達到1104美元。


有好事者計算了一下,這意味著,一個失業人員每個月可以領到3萬元人民幣。


一位身在紐約的網友現身說法:


當年奧巴馬將失業救濟金延長到3年,很多人故意不上班包括我老公的朋友,一直到沒法領失業金後他才去找工作。但是不工作的這三年也廢了他,我老公的工資現在是他的4倍。靠失業金過難關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靠失業金養一輩子,這輩子也毀了。


但話說回來,以我們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失業基金使用效率來看,還輪不上擔心“道德風險”佔了上風,操心如何讓這些錢進入真正需要之人的口袋才是當務之急。


百度搜索指數顯示,春節之後,“失業金”的搜索量持續上漲,並在4月初迎來一個高峰——時值人社部推出失業保險金“暢通領、安全辦”等舉措,包括放寬申領期限,減少證明材料,取消各種附加條件等等。


終於,我還是去領了失業金


如此看來,如果最終4月份的登記失業率上升了,完全不需要談之色變,反而說明更多人拿到了領取失業金的入場券,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1].《疫情下登記失業率不升反降:上千萬失業人員是如何“消失”的》 來源:第一財經

[2].《新中國失業保險 70 年: 歷史變遷、 問題分析與完善建議》 來源:《社會保障研究》2019年第6期,作者:張盈華、張佔力、鄭秉文


*圖片系視頻或網站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