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1年,八國聯軍駐紮北京和天津已經一年有餘,代表清政府出面和談的李鴻章終於同洋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但是在最後的簽字環節上,李鴻章卻一改自己遒勁有力的筆法,愣是把自己的名字,李鴻章三個字擠在了一起,寫成一個“肅”字,這是怎麼一回事?
李鴻章雖然是晚晴一等一的權臣,但是一直得不到慈禧太后的公正對待。作為一名漢人,李鴻章無論如何都的不到清廷皇室的真正信任。
從李鴻章帶領淮軍對抗太平天國開始,他乾的都是給清廷擦屁股的活,又髒又累不說,到最後還必須給清廷的無能背黑鍋。
其實他同八國聯軍於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已經是經他確認的第二份賣國條約了,第一份是於中日甲午戰敗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上一次他也是用了相同的筆法把李鴻章三個字寫成了一個肅字。
其實在這兩次和談的一開始,李鴻章就明白這是一份苦差事。由於清政府在戰場上的接連失利,這兩份條約註定成為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在中日《馬關條約》中,日本逼迫清政府割讓臺灣、澎湖等島嶼。而《辛丑條約》更是把賠款定位侮辱性的四億五千萬兩,即每位中國人一兩。
作為洋務派的領袖,數百年來少有的政治家,李鴻章當然不願把自己的姓名寫在這種不平等條約上。但是身在其位,他又不能眼看著大清朝的爛攤子不能收拾,左右權衡之後,他把本來遒勁飛揚的李鴻章三字擰成一團,任他人如何都看不出本來面目。若是百年之後有人追究這個“肅”字的緣由,定然會翻出李鴻章賣國罪名背後的真相,自己的沉冤也就能夠昭雪。
可是李鴻章為何要把名字寫成“肅”字而不是其他呢?這就要從李鴻章的發跡說起。李鴻章在同太平天國作戰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了清廷的格外欣賞。在結束戰爭之後,清廷為了表彰李鴻章的軍工,授予了他“一等肅毅伯”的爵位。這個由自己姓名擠成的“肅”字,就是“一等肅毅伯”的肅!
作為同日本伊藤博文,德國俾斯麥齊名的政治家,李鴻章不會不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下自己作為清朝方面的談判代表在和談結束後會遭遇怎樣的對待。失敗的戰爭總需要有人負責,雖然幾次戰敗的罪魁禍首都是中央的最高決策者:慈禧太后,但是慈禧作為清朝穩定的象徵,一定是不會承擔任何責任的,所有問題到最後都是“群臣誤我”。而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無疑是背黑鍋最合適的人選。
在簽訂完《馬關條約》,李鴻章就被當做賣國賊,歸國之後又遭到革職處分。其實當時的清朝已經無法在戰場上同日本抗衡,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在談判桌上挽回不利局面。而大清國又豈是他能夠賣得了的?既然註定要背上罵名,那就讓清廷賜給自己的封號承擔這種不公!
閱讀更多 淘氣哥哥來吐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