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公元1901年,八国联军驻扎北京和天津已经一年有余,代表清政府出面和谈的李鸿章终于同洋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是在最后的签字环节上,李鸿章却一改自己遒劲有力的笔法,愣是把自己的名字,李鸿章三个字挤在了一起,写成一个“肃”字,这是怎么一回事?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李鸿章虽然是晚晴一等一的权臣,但是一直得不到慈禧太后的公正对待。作为一名汉人,李鸿章无论如何都的不到清廷皇室的真正信任。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从李鸿章带领淮军对抗太平天国开始,他干的都是给清廷擦屁股的活,又脏又累不说,到最后还必须给清廷的无能背黑锅。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其实他同八国联军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已经是经他确认的第二份卖国条约了,第一份是于中日甲午战败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上一次他也是用了相同的笔法把李鸿章三个字写成了一个肃字。

其实在这两次和谈的一开始,李鸿章就明白这是一份苦差事。由于清政府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这两份条约注定成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在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本逼迫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等岛屿。而《辛丑条约》更是把赔款定位侮辱性的四亿五千万两,即每位中国人一两。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作为洋务派的领袖,数百年来少有的政治家,李鸿章当然不愿把自己的姓名写在这种不平等条约上。但是身在其位,他又不能眼看着大清朝的烂摊子不能收拾,左右权衡之后,他把本来遒劲飞扬的李鸿章三字拧成一团,任他人如何都看不出本来面目。若是百年之后有人追究这个“肃”字的缘由,定然会翻出李鸿章卖国罪名背后的真相,自己的沉冤也就能够昭雪。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可是李鸿章为何要把名字写成“肃”字而不是其他呢?这就要从李鸿章的发迹说起。李鸿章在同太平天国作战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清廷的格外欣赏。在结束战争之后,清廷为了表彰李鸿章的军工,授予了他“一等肃毅伯”的爵位。这个由自己姓名挤成的“肃”字,就是“一等肃毅伯”的肃!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作为同日本伊藤博文,德国俾斯麦齐名的政治家,李鸿章不会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下自己作为清朝方面的谈判代表在和谈结束后会遭遇怎样的对待。失败的战争总需要有人负责,虽然几次战败的罪魁祸首都是中央的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但是慈禧作为清朝稳定的象征,一定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所有问题到最后都是“群臣误我”。而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无疑是背黑锅最合适的人选。

李鸿章协商了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名却用肃字,背后有何深意?

在签订完《马关条约》,李鸿章就被当做卖国贼,归国之后又遭到革职处分。其实当时的清朝已经无法在战场上同日本抗衡,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在谈判桌上挽回不利局面。而大清国又岂是他能够卖得了的?既然注定要背上骂名,那就让清廷赐给自己的封号承担这种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