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李鴻章

自古英雄多譭譽

天下啥人既不招譽,也不招毀,活的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個人如果招人討厭,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當然,天下多是庸人,說這話的也往往是庸人。可見,以平常人的眼光評價非常人,怎麼可信呢?

多面李鴻章

享譽天下的,未必是真君子;招人誹謗的,未必不偉人。李鴻章於1823年2月15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歷任大學士、北洋大臣、總理衙門、商務大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表面上看位極人臣,但實為晚清的替罪羊。為晚清簽署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其中就包括了《馬關條約》。
多面李鴻章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一直打到甲午年冬天,中國除了講和,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次年正月,中方派張萌桓、邵友濂去日本講和,但日本竟然以這二人地位低,說話沒分量為藉口加以拒絕,於是中方派李鴻章前往。二月李鴻章啟程,伴同的參贊有李經方等人,二十四日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開始談判。第二天,雙方先討論停戰條件,日方提議以大沽、天津、山海關三處為抵押。雙方討論很長時間,無果。伊藤博文竟威脅說:“這樣,你們必須撤回停戰協議,以後不準再提起此事。”談判陷入僵局,但不久李鴻章遇刺成為事情的轉折,遇刺時李鴻章的鮮血沾滿官袍,日方聞訊後,紛紛前來探望,於是同意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歷史如此諷刺,談判中靠口舌不能爭取到的,靠一顆子彈得到了。

李鴻章以軍功出道立身,以外交聞名世界,以政治權謀著名。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時局唯艱,干戈未息。臨終前,吟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亂,八百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城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