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值得提倡嗎?減肥減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

作為人口大國

,我國肥胖的發生率顯然已有“超英趕美”的趨勢。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與10年前相比,成人的超重率上升了7.3%,肥胖率上升了4.8%。

更嚴峻的是,無論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兒童,我國居民的超重率、肥胖率的增長幅度都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據英國伯明翰大學一項調查發現,較之西方,中國的兒童更多由祖父母撫養,很多祖父母在兒時經歷了饑荒和貧困,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苗條代表貧窮和不健康,肥胖意味著富態、健康。

據統計,過去30多年,我國成人肥胖率增長了28%,兒童肥胖率增長了47%。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當前有12%的兒童超重

據瞭解,我國18歲以下未成年肥胖人口數達到1.2億

,已位居世界首位。於是乎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幾歲小兒,人們似乎進入了“全民減肥”時代,因為體重瘦了幾斤而沾沾自喜,又可能因為胖了幾斤而悶悶不樂。

“過午不食”值得提倡嗎?減肥減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

可是,多數人似乎並不知道,減肥到底要減什麼?

減重專家蔡華為您解答:

近年來,不吃主食的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在網上流傳甚廣,並被冠以“科學”的名號,其實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是指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主食),甚至蔬菜、水果,但可自由攝取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的一種方法。

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曾風靡一時,它能在短期內更快地降低體重,但這只不過是由於大量的水和鹽從尿中排出。

嚴重缺乏碳水化合物會造成攝入的脂肪氧化不全而產生過多的酮體,引發高酮血癥,導致高尿酸血癥、痛風、骨質疏鬆症或腎結石等。

而且如果不注意吃菜的方式,同樣會攝入大量脂肪並囤積在體內。

再者,

長時間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將會抑制胰島素排泌,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所以不吃主食減肥可能出現體重下降,但稍稍吃點主食可能導致體重立刻反彈,因為不吃主食減肥減掉的只是水分和鹽而已。

“過午不食”值得提倡嗎?減肥減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

還有很流行的一個減肥方法就是不吃晚飯,還美其名曰佛家有云“過午不食”

在古代,由於糧食的數量和品種不多,加上晚間幾乎沒有什麼活動,人們常常提倡“過午不食”。而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強度加大,夜生活頗為豐富,“過午不食”是不相容也不合適的。

因為不吃晚餐,即使中午吃了很多在傍晚18點也已基本消化,到次日早餐之間長時間的空腹,會讓身體認為在鬧“饑荒”,從而進入“飢餓狀態”,飲食攝入的熱量將更容易被轉化為脂肪並儲存,這就與減肥背道而馳了。

再者,長期不吃晚餐容易導致低血糖、失眠、與胃相關的疾病等,甚至會降低免疫力,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如精神不振、乏力、頭暈等,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即使出現短暫體重下降,減掉的也往往只是肌肉。

“過午不食”值得提倡嗎?減肥減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

相信部分人們也意識到,減肥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減掉脂肪。

而實際上,脂肪的世界並非我們認識的那麼膚淺。脂肪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體內有兩種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被視為“壞脂肪”,因為它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禍首。

另一種是被視為“好脂肪”棕色脂肪,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脂肪組織,它的代謝極其活躍,一旦被激活,就能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率,促進白色脂肪消耗和燃燒。

它雖然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但仍存在於成人體內,數量很少,質量一般都低於體重的2%,運動可以讓皮下的白色脂肪代謝更快、更活躍,從而變成棕色脂肪。

而食物中的脂肪也存在“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之分,不飽和脂肪被稱為“好脂肪”,具有調節血脂、降低血糖、保護心臟、防止記憶減退等作用;

“壞脂肪”是指飽和脂肪酸,它會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午不食”值得提倡嗎?減肥減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

另外購買食物時,應著重留意食品標籤,如果有“氫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酥油”“植脂末”“人造奶油”等字樣,就表示含有反式脂肪酸,通常這些食物還含有過高糖分,若未消耗也將轉變成脂肪儲存,因此此類食物應儘量遠離。

實際上,食物多樣化、營養均衡,堅持運動加適度控制食物攝入總量,才是減肥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