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来一碗听起来就好吃的“阳春面”

“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猪油,一勺桥头老陈家的酱油,烫上两棵挺括脆爽的小白菜。”这是一段非常吸引人视线的描写,那种清淡的香味仿佛就随着风儿扑鼻来、仿佛又在舌尖尖上回转,让人忍不住要吃上一口,看看它是否是真的那样妙哉,也是这香甜诱人的介绍让我有幸认识到了那在电视剧里经常被叫到的名字“阳春面”。

听说阳春面是扬州的一大特色,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他难得遇见了那一碗清淡的美味,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香味从碗中慢慢飘散而出,从此扬州的那一碗面被称之为“阳春面”。

老板,来一碗听起来就好吃的“阳春面”

古语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目采那里的美好,多么遗憾我还没有去过那个地方、无法观赏那里的风景、无法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做一次融情于景的交流、所以我无法感同深受的去理解那里的地域风情、同时目前的我也无法品尝到一碗正宗的扬州“阳春面”。

如此提及阳春面,在这之前我想告诉大家我的地域以作后续。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北方的我慢慢熟悉了黄土地上那健硕的风光后,一直都想着有机会去南方瞅一眼那里的柔美风情。

当然我们北方也有很多值得观赏的地方与好吃的食物,很想问大家一句“客官可否来一碗‘兰州牛肉面’以充饥肠”,对,它也是一碗很有名气的面,我为它能让广大的朋友熟知感到开心。可能大家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去写“牛肉面”,而是去写一碗没吃过的食物,我想说或许是太熟悉它的香味,对它的来历有着很深的理解,一直怕自己这位半吊子文学爱好者难以将它的香呈现于大家眼前,也因为心里憧憬的那种香才最馋味蕾,所以一边追寻,一边想将这种从内心的喜欢书写。

我是没有去过让阳春面诞生的地方,也确实没有真正品尝过它的味道,但因为深深的喜好跟想要品尝它的心情,所以对它有着很深执念的我曾经自己做过一碗不正宗的“阳春面”,那一次体验后我想说无师自通的人真的很天才,而我着实庸才,我做出来的阳春面只能用‘纯属造假’来形容,自己做的是很难以下咽,但这让我更加好奇它到底是怎样的。

老板,来一碗听起来就好吃的“阳春面”

将它当成艺术品去创作的我,没有获得那种想象中的收获,但这一次经历让我明白,做一碗好面的人,真的是优秀的手艺人。从和面到揉出口感劲道的面真的很难,而且从选料上,阳春面的料看似简单,但要想让所有的材料在一个锅里融出你所期待的那种感觉,真的需要有一定的锻炼。

或许有人会说,你可能不了解阳春面,它没有你想象中的美好,它不过是一碗清汤面,它慢慢闻名起来是因为古人穷,它在那个年代只需五到十文钱就可以买得一碗,它为辛苦的赶路人、农工准备,可我从不这么想,对于曾经做过它的我来讲,从热锅开始到将它置于碗中,这一个过程里,我总会想起那一句“一把细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循序而悠悠的描写,它不像家乡兰州的“牛肉面”给人豪爽的感觉,它像三月的清风拂袖巾,它像三月的阳光暖新春,一种柔美的风情在这碗面里含着。

老板,来一碗听起来就好吃的“阳春面”

如果把它比喻成什么合适,那就是它像一个恬静温柔的大姑娘,那一碗汤水像姑娘含波的眼眸,那根根细面像纤细的腰肢,它似乎含着一种美,而它的清香就如姑娘的体香般动人心弦。

等自己再有所成长,等自己能离开现在还必须停留的地方,有幸到扬州去,我便找到一处飘着它清香的店家,朗声叫道:“老板,来一碗那听起来就很好吃的‘阳春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