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上回講到1933年,長達13年的美國禁酒令宣佈結束...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導致禁酒令的結束根源,不得不提到美國曾經光輝燦爛的“咆哮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十年的光景裡,爵士樂誕生,社會活力無限,藝術和經濟突飛猛進。


在那樣一個歷經繁榮年代的人們,似乎普遍不理會投機買賣的風險,總是憧憬股市將會再創新高,並且過著奢華的富貴生活or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此十年進行了深度描繪)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咆哮年代的藝術家不斷湧現

直到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美國及全球廣泛地區步入了持久的經濟大蕭條,史稱“黑色星期二”。


這對經濟的慘重打擊令政府拿禁酒政策開刀,由於多年來對禁酒政策倒貼資金維護,還有許多官員甚至是總統也藏酒這種事遭到普遍性的曝光(美國第29任總統哈定總統就沒缺過酒)。再加上當時總統大選臨近,小羅斯福在經濟和民意的雙重壓力下,決意在1933年廢除禁酒令。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一地狼藉的華爾街證交所

至此,長達13年的非法飲酒時代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此時早已被戰時糟糕經濟壓垮的蘇格蘭威士忌行業,似乎終於能喘了口氣。


英國經濟也在這困難時期摸著石頭過河,原本一戰時期幾乎全數停擺的蒸餾作業,在1934年便有了64間蒸餾廠恢復生產。多少上,這也振作了人們對經濟復甦的信心。

一如當年非法飲酒成為美國咆哮年代的時代符號,飲酒的合法化也從側面告訴人們輝煌已成往事,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也需要一場“大不了,重頭再來的下崗再就業”。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1931年左右失業率回升

可惜的是,時不予威士忌。邪惡的野心家希特勒橫空出世,指揮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爆發,主要的參戰國紛紛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用於戰爭之上。


酒稅提高,穀物徵用,這對剛剛喘口氣的威士忌產業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次年的2月,英國糧食部下令減少1/3的麥芽威士忌產量,“蘇格蘭威士忌協會SWA”(The Whisky Association)也響應要求逐漸減少了國內市場的威士忌供應量,其目的是儘量外銷賺取外匯。


情況到了1941年逐漸惡化,穀物的短缺導致蒸餾廠被迫停止生產,最終到了1943年10月,蘇格蘭所有的蒸餾廠全面停運。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決定二戰走向的敦刻爾克大逃亡

經歷過一戰和禁酒令的民眾似乎普遍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前線戰事如何緊張,還是政府對酒精的勒令禁止,都無法消滅民眾對威士忌的實在需求。


一些精明人士趁著戰爭爆發藉機大發橫財,原來蒸餾廠雖然停運,不過庫存仍豐。他們透過關係取得貨源後進行交易。同時,黑市的價格飛漲。

另一方面,二戰也逐漸接近尾聲,1945年9月二戰結束。此時,蘇格蘭的威士忌庫存也幾乎全部消耗殆盡。產量也因戰後的人員補給,糧食優先於戰事,難以提升。加上稅率的持續提高,黑市的威士忌價格飛漲,不再是普通百姓的“安慰劑”,成為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這一情況到了1953年有所改善,生活逐漸迴歸正常,穀物產量豐足從而取消了配給制,政府也不再限制蒸餾廠的銷售對象。


到了60年代,蘇格蘭各家蒸餾廠鉚足了勁兒的全力生產。SWA蘇格蘭威士忌協會也不再根據59年制定的《限制貿易實務法》(Restrictive Trade Parctices Act)來控制價格,各公司可自行定價。

這一舉動迎來的便是新一波威士忌爆發的浪潮,就猶如我們前面講到的,當時1890年代威士忌的榮光場景。


幾年的時間裡,許多麥芽蒸餾廠成立,諸如Clynelish克里尼利基和Deanston汀斯頓都是那幾年裡相繼成立。這時穀物和麥芽蒸餾廠的倉儲量爆表,外銷的需求瘋狂提升。更有甚者稱這種巨量的庫存為“威士忌湖”(Whisky Loch)。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日本由於二戰戰敗後國內士氣一片低迷,一個強勢的民族從巔峰跌倒谷底,酒精成了人們普遍的安慰劑。


三得利在此期間針對本國國情,推出了幾款產品大獲成功,其中最有名便是的“TORYS”。這一系列舉動也讓日本成為了威士忌飲用的大國。或許這就奠定了日本近些年威士忌發展的輝煌基礎。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伴隨著各項數字的突破成長,威士忌的生產大有改變,一來是長久蒸餾經驗帶來的知識積累,二是工業化程度隨著經濟發展提高。


所以無論是蒸餾工藝還是設備的製造都有相當的進步。就拿大麥原料來說,產量的不斷提高,讓蒸餾廠越來越重視每單位穀物的糖化效率和酒精產出的比例,因此,麥種的研發培育愈來愈得到重視。

1965年,“黃金承諾大麥” (Golden Promise)誕生,這種大麥生長的時候非常嬌嫩,能轉化糖分的含量也較一般大麥品種高。不過由於之後有了出酒率更高的新品種大麥,到了近些年,只有麥卡倫和格蘭哥尼等少數品牌還有持續使用的記錄。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黃金承諾大麥” (Golden Promise)

在製作工藝和設備方面,發麥技術在60年代極大改善,一改往常傳統的人工地板發麥,有十數間蒸餾廠開始使用機械發麥,這種方式使得發麥製作更為集中,質量也更為穩定,蒸餾廠不再自行發麥而是交由專業的發麥廠製作。

到了1980年代,由於發麥人員的水平無法保持統一,過於仰賴人力等種種原因,讓大多數蒸餾廠不再堅持傳統。


僅剩下幾個蒸餾廠如百富(Balvenie)、波摩(Bowmore)、高原騎士(Highland Park)、雲頂(Springbank)及拉弗格(Laphroaig)依然堅持傳統發麥工藝。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地板發麥

但其實,品牌所標榜的地板發麥麥芽的比例實際也不到兩成左右,現代生產所需要的工業規模,人力不足以支撐,所以絕大部分還是要向專業的發麥廠購買。


至於我們的熟悉的坎貝爾鎮遺珠-雲頂(Springbank),是目前蘇格蘭唯一一家百分百使用自行發麥的酒廠。

至於糖化,蒸餾方面,效率更高的“過濾式”糖化取代了傳統的“粑犁式”糖化,無需再使用額外人力來清除糖化後的糟粕。


根據最新的記錄,在蘇格蘭,如今只有格蘭花格(Glenfarclas)、格蘭菲迪(Glenfiddich)和雲頂(Springbank)還在使用(或部分使用)直火蒸餾這一工藝。格蘭多納曾今也是直火蒸餾俱樂部的一員,但據報道在2019年初開始改用電加熱工藝。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3)

餘市蒸餾廠的工人在用泥煤直火加熱

橡木桶的使用上,得益於美國威士忌禁酒令後的新規範,1936年在從業人員的遊說下,國會立法規定美國波本威士忌的熟成必須使用全新橡木桶(這時還沒有嚴格細緻的規定美國威士忌的製作標準,直到1964年)。


這些使用過的橡木桶自然需要渠道出去,輸往英國於是變成了一個很好的選擇,據統計目前蘇格蘭9成以上使用的橡木桶都是來自美國。而最早擁有美國波本桶的酒廠就是格蘭傑。

從第一次在1890年代威士忌行業爆發再到二戰結束後威士忌行業又一次的迴歸榮景,技術的更新,產量遞增。令行業整體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新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