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中國美食世界聞名。一提到中華料理,大家都會想到米炒--米飯炒菜,宮保雞丁、魚香肉絲……但是您知道嗎,中國人一開始,並不是這麼吃飯的。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這是80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中最先出現的鼎,就是鍋啊。中國人最早就是煮燉食物。

熟食,衛生又營養。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5000年前,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中也有小陶鼎。太小了,還沒有遠處灌注酒用的爵大呢!做熟了,擺擺樣子吧!但是也揭示了實用眾多情景。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這是二里頭出土的陶罐。夏文化被稱為罐的文化。就是什麼都用罐,醃鹹菜也用,煮燉也用罐子。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到了商代,文化上有所變化。商人主要農作物是小米,粟sù。鬲大概就是煮小米粥的吧。實用器都是陶的。青銅的都是禮器。沒準用陶的熬好了,再放到青銅器裡擺擺樣子,祭祀的時候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從商代時候好像就出現了列鼎制度,但好像是商代的列鼎制度,文獻上也沒有記載。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什麼是列鼎制度呢?

周代文獻記載,身份等級不同,所用食具不同,也意味著享受到的食物不同。比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

簋guǐ是神馬?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這就是周代有名的利簋。它還是夏商周工程重要的斷代標準器呢,有空時再細說這段。它是用來裝主食的,簋看起來不是像一個大碗嗎!

鼎是用來燉肉的。鼎配上簋,就是周代的時候人們認為有飯有肉等於吃飽吃好!

天子九鼎八簋,就是周王可以享用九種肉食八種主食。和清朝慈禧老佛爺一頓飯要上一百零八道菜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最高等級唄。

諸侯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等而次之。按毛主席講話,這就是吃飯也有個階級性。這叫舌尖上的階級鬥爭。

但是注意到了沒有,從遠古時期到周代,這些食具炊具中並沒有炒鍋啊!炒鍋呢?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這不是才能代表中國的飲食文化嗎?考古時一個也沒發現嗎?日本人不是還拿它接受衛星信號嗎?怎麼能沒有呢!

那時候沒有炒鍋,沒有炒菜,連炒字都沒有!炒字是什麼時候有的呢?南北朝時期。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北魏(公元533年-544年)年間,有一個人叫賈思勰xie,他是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的著作是《齊民要術》,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就在這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炒菜的炒字。“煼”。

“炒雞子法”:

“(雞子)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雖然過去1500年了,但這道菜好像沒什麼變化。這不是炒雞蛋嗎!您注意賈思勰的語氣“甚香美”!這既是作者喜愛炒雞蛋的明證,也是中國人接觸炒菜的方法後的真實感受。

邱龐同教授於2003年發表在《揚州大學烹飪學報》上的《炒法源流考述》一文中,提到了《齊民要術》有二十多道炒菜,除去炒雞子外剩下的二十種都更像是熬。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魏老師喜歡的文字研究來了:《康熙字典》炒,

【集韻】熬也。【說文】本作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玉篇】本作㷅。【廣韻】本作煼。互詳㷅煼二字註。字原從函作。

看到沒,宋代的《集韻》還認為炒基本上是熬,看樣子應該是先有拿水熬的做法,再有拿油熬的做法,最後出現了炒。現在炒菜加水,沒毛病!

《說文解字》中的炒字就是商代人用鬲lì熬粥的樣子。

南朝梁朝《玉篇》,時間與《齊民要術》相當,應該可以作證當時人們對炒字理解,炒字是聚火之形。北宋時期《廣韻》也可佐證,炒應該是旺火快速烹飪的意思。大概就是現在東北人民說的,大火熘炒的意思吧。

炒的異體字有:“槱焣煼”。可見,炒菜還離不開酒,以火烹酒。看來炒菜放料酒也早就有了。

炒菜得用油啊,

《齊民要術》中提到食用油“荏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並有腥氣。”認為芝麻油的食用品質要比荏油和大麻子油好。芝麻,胡麻等作物都是絲綢之路貫通後才有的啊,也是炒菜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一個佐證吧。

炒菜得用鍋啊,賈思勰書中用的什麼鍋?銅鐺。就是一個餅鐺chēng唄!哪兒的人用鐺呢?

印度。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中國以前沒有烙餅,餅叫胡餅,從食品到炊具毫無疑問都是進口的。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印度人民到現在還在用鐺炒菜。這是炒菜進化圖中重要的證據。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鍋的方言地圖(藍色為“鼎”,紅色為“鑊”)

最早漢語中沒有鍋,只有鼎,三條腿,在唐時期出現了沒有腿的“鑊”,至遲到宋代有了“鍋”。南海一號沉船出土了大量用於出口的鐵鍋。閩南客家人最早南遷,形成語言島,客家話中沒有鍋字還用“鼎”,兩翼的吳、粵方言用中古的“鑊”(上海話念如“或/學”),其他的地區就都在用“鍋”了。顯示出鍋的北方淵源。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順道我們看下食具。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印度食盤

您看印度人的食具,扁扁的,像不像盤子?而中國呢,一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保留菜還是八大碗,用簋和碗裝食物,方便從蒸鍋裡直接拿出來,也方便從大鍋裡,連湯帶水盛出來。中國人蒸煮食物,不炒菜。

舌尖上的古代中國(1)炒菜


八大碗

為什麼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炒菜了呢?

佛教啊。

你信基督不過聖誕節啊,你信佛不跟著吃個齋飯?和尚生活習慣很多都是佛經中規定的,《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就對和尚洗澡做出了規定。關於飲食的經典也有很多,例如《四十二章經》、《佛說護淨經》、甚至有偽經《佛說三廚經》。入教隨俗,印度飲食習慣隨著佛教也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就是佛教再中國興盛的時期啊!而且絲路暢通,東西方交往已久,油類作物也早已經傳入,就這樣炒雞子作為第一道炒菜進入中國,而且每天還佔據著中國人的胃口和心靈。

如果古代中國不吃炒菜,他們吃什麼啊?咱們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