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而油璇也算是濟南為數不多的傳統美食之一了。濟南油旋製作技藝已經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油旋兒是源於江南。清康熙時,嘉興人顧仲著的《養小錄》中,其中有一則記“千層油旋烙餅”,文曰:白麵一斤,白糖二兩,入香油四兩,和麵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

由此可見,正宗的油旋其實是甜味的。但傳入北方之後,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口味,才改成了鹹的。雖口味變了,但製作的工藝並沒有改變,所以濟南的油旋還是正宗的。但我自始自終沒吃過甜的油旋,所以一直以為油旋本就該是濟南這種口味的了。

我覺得油旋最妙的字眼就在這個“旋”字了。因為真正的好油旋,做出來真的是一層層一圈圈。再烤到焦黃黃、油汪汪,別說吃了,就是單看都覺得像個藝術品。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濟南人是愛吃油旋的。以前早上的時候經常是兩三個油旋再搭配一碗濟南正宗的甜沫,就能吃得熱火朝天。如果趕時間,那邊走邊幹啃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而當市場上各種快捷食品越來越多之後,慢工細活的油旋反倒被冷落了。現在也只有去魯菜館的時候,油旋甜沫的搭配才能常見了。

但有一家油旋老字號,在經歷了市場的種種考驗之後,仍然屹立不倒,那就是“油旋張”了。

說起這家店,那來頭可是不小啊,因為這家店曾被國學大師季羨林點了名、題過字。

“軟酥香,油旋張”,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季老先生嘗過濟南油旋後題的字。

據說,季羨林老先生在世時,最愛吃這家的油旋。而這家店也曾多次給身居北京的季老先生郵寄過油旋,以解老先生對油旋的喜愛。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油旋張”傳承人參加季羨林老先生的告別儀式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油旋張”傳承人帶著油旋參加季羨林老先生的告別儀式

這家店位於濟南歷史悠久的大觀園商業區,在一條不易被發現的小衚衕內。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衚衕有些窄小,但一拐進去,就能看到“油旋張”的旗幟,倒是不算很難找。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相信這絕對難不倒資深吃貨的。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油旋張”也是與時俱進,在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肉鬆、奶油、玫瑰三種口味,這樣選擇就更多了。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口味。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店面很小,也可以說沒什麼店面。一個和麵的案板,一個烤油旋的爐子,店裡基本就沒有空間了。店面是開放的,沒有可以堂食的地方,即買即走。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兩面牆上倒是掛得滿滿當當的,有很多濟南當地的電視臺、電臺主持人和店主的合影。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還有,“油旋張”曾經獲得過的各種獎項。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傳統味道的油旋製作原料非常簡單,只需要油、面、蔥花作為材料。將製作好的麵糰擀成長條狀,抹上油和蔥花之後,折捲成麵糰放到煎鍋中,在麵糰表面抹上一層油,保證煎烤均勻。四指按壓使其成小餅狀,雙面煎之後再放入烤爐中。不多時,金黃色的油旋就出鍋了。在正中心按一下,旋而不散,凹成一個窩狀。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買了一個傳統口味、一個肉鬆的。因為受不了油旋的香氣引誘,走在路上就趁熱咬上一口,真是又軟又酥又香,季老先生誠不欺我啊!

小衚衕裡的老字號:軟酥香“油旋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