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對於我們這代人的飲食習慣而言,“老字號”好似一個小孩子的玩伴記憶,陪伴了你很多年只識得當初感覺是哪般,也不管過程中玩得好壞,滋味是難忘的。但隨著年齡在歲月裡慢慢研磨,你長大了玩伴也長大了,也不是那時候的你了也不是那時候的他了,滋味道不清說不明。每每隔一段時間閒聊幾句,也不知是自己變得更挑剔了,還是對方變得更世故了,箇中滋味是萬般。

福州的“老字號”和其他地也沒什麼不同。有的是創始者精心製作留下的精品,比如鼎鼎;有的是名聲在外足夠老牌,比如安泰樓;有的以一個縣或鎮作為主打,比如尚幹拌麵;有的則以路或坊形成品牌,比如達道牛滑。我還是挺認同這麼一說的,尤其是達道路的牛滑,顯得歷史相當悠久,雖然有掉坑的風險存在,但對多數人而言不跳出某個路嚐遍福州某樣小吃,省事。

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從兒時、青年再到中年,只要提及牛滑及和牛肉是逃不開達道這個地方的。這條名字取自達文裡與下道東西橫貫的路,在古時臺江道頭作為船隻停泊處,聚集了各種行當後形成密集的街市,算得上繁榮一時。臺江多數地方,古時屬於城市貧民和小生意經營者集中之地,後隨著城市變遷人口遷移,數十年福州南來北往的過客口味,一直保留了下來。這附近的牛滑,的確有不少福州本地人視為美味佳餚,對其交口稱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像我小時候常在鼓樓和臺江玩耍,達道路的牛滑店還是吃過數回的。當年附近的老店每家儘管牆面斑駁不堪,桌椅也十分破舊,卻無法阻止店內食客絡繹不絕。到了如今這幾年,個人去的次數少了,因為超市早已可以買到品質相差不太多的達道路牛滑,下鍋一煮即入湯料,一碗大功告成,吧啦吧啦一口吃下好幾塊。也正因為購買方便,誰還有工夫跑到達道排隊再去吃上這一碗?

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而現做牛滑與超市牛滑不同的精髓就在這牛肉和湯上。店家選牛肉優選黃牛肉,因為味道比水牛肉要好,做牛滑也最適合用腿肉,來得嫩。比如依強,幾十年如一日的從閩侯甘蔗運牛肉,圖的便是當地現宰的黃牛肉的新鮮——夜裡12點宰牛,3點就給運過來,4個小時做幾十斤的食材。

達道路附近的館子主打牛滑或者兼賣牛滑。最有名的是依強和武仔兩家,賣的也不止牛滑,還包括牛雜、牛肉燉罐、拌麵、小籠包等,都是特別老福州的吃食。“福州式”牛滑也與泉州或龍巖的做法不同,是從一大鍋的沸湯中“滑下而成”的。據聞這肉下鍋之前,牛肉泥定是要處理得當,削掉牛肉的外皮,去掉薄薄的一層脂肪,剃掉牛筋,這樣才能不沾牙;切片,用福清的地瓜粉薄薄地抹個均勻,搗爛如泥,然後由師傅將一團牛肉泥握於手中,一揪一片,就著滾湯下鍋,隨即撈起即成牛滑。牛肉泥過滾湯很有講究,在鍋中停留的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長了牛滑變老,短了無法斷生。

凡牛肉店沒有不備一鍋高湯的,但確實沒那麼講究,至少比蘭州牛肉麵那一套湯差得天上地下。不過聽說以前注湯有個有趣的現象:師傅用漏勺舀起牛滑的同時也給碗中注滿了湯汁,可說是勺到湯滿,滴水不漏。不知這帶表演意味的注湯法是不是拜行內規矩所賜。

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老字號最大的優點便是手藝的傳承。好多年前,有媒體採訪過依強,就有關於手藝的留存:

“牛肉、水、地瓜粉的比例是固定下來的,多少年不變;用哪家的鹽和味精,是一口口嘗過的,多少年不變;每碗牛肉放多少調羹的鹽和味精,也是多少年不變的。連客人也是多少年不變的,有些幾十年的客人,一來,就知道他要點什麼,要不要高湯。”

“現在一眼就能看出什麼是好牛滑。煮得好的牛滑會輕輕浮起來。那些火候不夠的,粉揉得不夠均勻的,就會沉在碗底。”

這是六年前的事,狀況變化很多,但牛滑的做法仍是不同凡響,主要的原因就是經驗。

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這經驗之下往往是對傳統的堅持,是優點,就如龍巖連城的客家人的“九門頭”,一直保持將牛分成九個部位來吃。福州人則用地瓜粉把牛整成一塊塊無筋無骨的美味之肉,來吸引不同年齡段的食客,況且真正的老福州是習慣此中味的,因為有記憶。

現在你在達道路牛滑店看到的食客,尤以帶小孩的家庭和老人家為主。曾在牛滑店裡看到有老人家吃倒牙的,心裡一直想自己老了,牙齒會不會也被吃倒。其實,為了解老年人之憂,牛滑降低些韌勁,弄得酥爛些也未嘗不可。可沒了那股韌勁還是達道路做的牛肉滑嗎?當然是。

這是經驗的“阿克琉斯之踵”,正如雖經驗可以保留下來,但人們的口味卻在外來食物和吃法的湧入之下變得挑剔多了。更多味覺如辛辣、更多煮食方式如鍋物和燒烤等不同滿足人胃口的方式,也使得傳統老字號想要堅守住一畝三分地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及創新。

對於所有的“達道牛滑”老字號來說,你的傳播困境並不在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方式,那個時代過去了,所有人都知道。但經驗所帶來的太強的主觀性和優越感,卻反而束縛住店家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說並無法與這個時代的消費者心理結合起來。總結起來是,二三十年後,年輕人是否還願意抽空來吃一趟那口牛滑湯呢?

一碗“老字號”福州牛滑湯的困境

我會希望有一日點上一份濃香撲鼻的牛滑湯,再來一籠小籠包,外加一碗拌麵,而桌上擺著除了福建老酒、蔥花、蝦油、白醋、甜醬外,也能看到辣椒、黃椒乃至於更多可激發食客味覺體驗的調料,既守住了傳統,又開放了未來,這是何等的愜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