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字號"大全出爐!這20家連本地人都不一定全知道!

很多人都有老字號情節

對於那些伴著自己長大的東西,念念不忘

一一數來,跟隨著他們的腳步

去走一走這百年的歷程

俗話說,“吃盡穿絕天津衛”

天津人愛老字號的那份講究

【 天 津 老 字 號 】

✪高檔飯店:八大成

✪中檔飯店:二葷館

✪平民飯店:酒席處

✪三絕:狗不理

✪三絕:桂發祥

✪三絕:耳朵眼

✪天津張:泥人張

✪天津張:果仁張

✪天津張:崩豆張

✪天津張:皮糖張

✪桂順齋

✪天寶樓

✪大福來

✪登瀛樓

✪正興德

✪隆順榕

✪老美華

✪風箏魏

1高檔飯店:八大成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康熙元年(1662年),天津“八大成”飯莊的第一家——聚慶成飯莊開張營業,奠定了天津傳統菜形成的里程碑。

天津

聚慶成為天津傳統菜系高級飯莊創立了最基本的模式。

隨後聚和成、聚樂成、義和成、義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飯莊相繼開業,統稱為“津門八大成”,雄居津沽,名噪一時。

天津

飯莊為庭院式結構,四周廂房為雅座,庭院中間有唱堂會用的戲臺。

“八大成”均不接待散座,只招待提前預訂好的成桌酒席。

天津

當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坐鎮天津,凡用中國宴席宴請洋人,都由聚和成應差

還曾從北京請來恭王府廚師,巧用津門兩鮮、調料,融合津菜技法,將王府菜、津菜融為一席。

2中檔飯店:二葷館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比八大成略降一格,既包辦酒席又接待散座

酒席處主要出“外臺”,上門操辦婚喪嫁娶酒席。此外還有專門的清真菜館、素菜館、麵食館等。

天津

當時的飯館規模,從名稱上便可看出,凡掛有“莊”“樓”字的多為大飯館;凡掛有“坊”“園”字的多為中等飯館;凡掛有“居”字的多為小飯館

天津

天津的二葷館早期以“天一坊”“什錦齋”“慧羅春”最為著名

民國初年,一批新的二葷館,如燕春坊、四海居、中和樓等也相繼開業。有些八大成飯莊倒閉後,也改為二葷館

天津

在津門餐館中,天一坊首屈一指,遂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稱;清光緒五年(1879年)開業。

天津

雖規模不如八大成,但它坐落在天津舊城北熱鬧的北門外大街上,此地成為北方最大的水旱碼頭、物資集散中心、天津最早最繁華的商業地區。

3平民飯店:酒席處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酒席處,專門承辦婚喪嫁娶酒席,大多沒有專門的門面,也不接待散座。

天津

當年石頭門坎的鴻慶園、鈴鐺閣的鴻盛園、西頭的德慶園等都是較有名的酒席處。

酒席處經營者大多是山東師傅,烹飪菜餚以醇厚著稱。

天津

酒席處菜餚的價碼比相應的飯店便宜,北伐戰爭前後,普通的“八大碗”不過三元。

天津

八大碗並不拘泥於某幾道菜,分為“粗、細、高”三類,為滿漢全席的下八珍

如果有朋友來天津一定要嚐嚐天津的“ 八大碗”

4狗不理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嘗後大悅說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天津

天津人都知道,狗不理是因為包包子的“狗子”忙起來“不理人”,所以得名“狗不理”

天津人愛狗不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老字號的味道和精湛的手藝

天津

不僅是包子,狗不理還有一道必點的菜就是“羅漢肚”

,用豬身上各個部位的肚雜肉拼上,保證味道的鹹香適口、口感細膩

要不去狗不理,不點個羅漢肚,那就是白來了啊~

5桂發祥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一個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人們為了方便就叫成了“十八街麻花”

天津

香味能傳遍整條街,總是排著長隊。劉老八一次遊玩後,用點心渣揉進了麻花裡,

也就是後來升級的什錦夾心大麻花,由於沒有水分等細節,麻花久放不壞酥脆

天津

精心的研究加上對天津口味的反覆摸索,成為如今天津美食的一張名片,火遍全世界

6耳朵眼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第一代掌櫃是劉萬春,最開始是推著獨馱車走街串巷的叫賣,後來在北門外大街擺攤

天津

由於做的炸糕選料精、味道好、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買賣日見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

天津

又因為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高”字諧音,取步步高發財之吉利,

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

天津

因炸糕店緊靠耳朵眼衚衕,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

雖然耳朵眼的官號是增盛成,卻不為人們接受,而耳朵眼的綽號卻流傳至今,成為馳名海外的天津老字號

7泥人張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天津的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傳統民間藝術品

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餬口

天津

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裡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裡捏製。他捏製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

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

天津

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暱稱:泥人張。

8果仁張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果仁張,中華老字號,是天津市的特產之一。種類繁多,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淨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優質產品。

老果仁張”名張惠山,北京人。老果仁張有一套理論,講究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樣色,有琥珀色、米色、冰糖色等等。

天津

歷經四代傳人,有160多年的歷史,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名為“蜜貢張”

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宮廷御膳,是專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張的創始人叫張明純,曾任清宮御廚,

天津

最初因為他做的蜜貢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愛而名聲大震,御賜“蜜供張”。到了果仁張第三代,宮廷御廚走出宮門,來到民間創立“果仁張”。

1崩豆張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老字號“崩豆張”以製作各種宮廷御膳乾貨、豆類食品而聞名於世,淵源已久,歷經滄桑,迄今歷經五代傳人,有近200多年的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崩豆張第一代創始人張德才在御膳房供職,擅長製作各種乾貨、豆類小食品

光緒年間,第二代傳人張永泰兄弟3人在其父去世後,舉家遷居天津,秉承父業,繼續製作和經營各種乾貨、豆類小食品

天津

第三代再一次將其發揚光大,相繼在南市、大羅天開設了“老德發”、“老德成”字,人送綽號“崩豆張”,從此崩豆張的字號在民間廣為流傳。

第四代在濱江道、教堂後兩地建廠開店。20餘年勵精圖治,逐步將產品豐富為20個大類80餘個品種。

天津

經過前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推陳出新,“崩豆張”這一老字號得以聲名遠播、家喻戶曉。由於製作的食品具有獨特風味,被國內外友人稱為“食品一絕”

1皮糖張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清朝光緒年間張家祖輩在梁家嘴一帶(現為紅橋區區域)生產皮糖

天津

在日本侵華期間天津淪陷,在戰亂的情況下,張先生為了生計,每天膽戰心驚的生產,但還是被日本人找到。

他們發現這是一種技術特別,口感香甜,又具有傳統特色的糖果。

天津

於是採用各種軟手段逼迫張先生與其“合作”。老先生有骨氣寧肯關閉糖坊及店鋪,誓死也沒有屈服。從此“皮糖張”的名號也就此銷聲隱跡了。

直到八十年代,第三代傳人張學禮先生將皮糖張糖坊的牌子又掛了起來,並註冊為“老少樂”

天津

1桂順齋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天津在近代歷史上是北方最繁華的商埠,由於五方雜居,加上城市快速發展,促進了天津小吃的興起和發展。

天津

劉星泉1924年在天津南市買了個門臉,經營糖火燒、湯圓等回民小吃。

那年,劉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靈機一動,用“桂”字加上大順齋的後兩個字,給店鋪起了“桂順齋”的字號。

天津

天津衛是個大都市,回民小吃品種不能滿足消費需求,而京式糕點市場還是空白。

1934年從北京聘請了糕點技師,以前店後廠形式製作經營京式糕點。

天津

一時間津門形成桂順齋糕點熱。當時京劇大師馬連良、相聲大師馬三立等社會名流都是桂順齋的常客。

由於馬三立是回民,更是喜愛有加,題字“糕點文化,源遠流長”。

1天寶樓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1923年,大書法家華世奎晚上到中國大戲院聽戲,其間忽然饞起了天寶樓的醬貨,就差人叫了天寶樓的食盒。掌櫃的一見機會來了,順勢就找華先生求字。

天津

嫩爛味美的京醬肉吃得華先生開懷不已,於是他欣然揮毫,寫下“天寶樓”三個大字

天寶樓選料,以京式醬肉為例,需精選豬前後腿肉,肥三瘦七,用多年的老湯煮制4個多鐘頭,肥瘦相間,香濃色好,嫩爛適口。

天津

要說風味,還要提醬雜樣,尋味道,是吃一口變一個味兒。

品起來,不論是鹹中帶甜,還是酒香濃郁,那是厚味無窮。

天寶樓能經營持續到現在,關鍵在於誠信為本。從不以次充好,才能得到天津人對其的認可和厚愛~

1大福來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傳說那年乾隆帝下江南迴京途經天津,路過張掌櫃的煎餅鋪,先嚐了煎餅卷大蔥,後叫上湯。

天津

女主人急切中就把煎餅撕碎,放上鹽、香油、香菜,用沸水一衝送上。乾隆邊喝邊吃,感覺煎餅一泡味道更佳,就問女主人名字,回說郭八。

乾隆一聽,笑說:“鍋巴可不能叫湯,應再加上一個‘菜’字才好。”

天津

又過了幾天,張掌櫃剛開門納客,一位御前護衛就闖了進來,大聲嚷道:“

你的大福來了!”說著,放下皇上賞的二百兩銀子。“大福來鍋巴菜”就此成名。

也許這個故事是古人的營銷手段吧,但如今大福來的好味道還是深得天津人厚愛的老字號啊~

1登瀛樓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登瀛樓飯莊是中華老字號企業,在天津具有近百年的歷史,以經營津魯大菜,風味炒菜、各種麵點小吃而著稱。

天津

“登瀛”二字取自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登瀛樓開業之初,營業尚屬不錯,由於種種原因,1920年遂告停業。1924年在南市東興大街103號建新址重新開業

天津

登瀛樓飯莊多年來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風味菜點,如“煎烤大蝦”、“醋椒鯉魚”、“九轉大腸”、“燴肚絲爛蒜”等。

1正興德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原名“正興茶鋪”,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

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文英)創辦,最初經銷一些來自湖南、湖北的綠茶及安徽大葉茶,同時兼售鼻菸,後來研製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響。

天津

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時榮期間,在茶葉外包裝首次使用“綠竹”作為商標,圖案中有綠竹、行雲、流水,素雅大方,“綠竹”茶在海內外市場上均享有盛譽。

天津

無論是從茶葉質量,還是從環境來講,正興德都不失為一個品茗休閒之所。

它注重內質不講究外觀,而以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鮮濃為特色。飲後令人爽心,回味無窮。

1隆順榕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隆順榕藥莊,始建於公元1833年創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氣水聞名於世!

坐落在當時天津的商業繁華地帶北大關針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衛”字號藥莊。她以“藥材地道、誠信經營”而享譽津門,成為衛藥之創始者。

天津

卞家初以經營棉布莊為業,字號“隆順”,系“津門八大家”之一。卞家因南人北居,水土不服,家人易病,

卞楚芳惟恐家人為懸壺庸醫所誤,遂自研醫理自行醫治。

天津

積累了豐富治病經驗的卞憷芳懷著“濟世壽人”的思想,決定親自開設藥莊,藥莊沿用老字號“隆順”

卞家所售藥品均沿古方自制,選料真,配料細,療效好,很快享譽津沽。

1老美華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該店始建於1911年,專門經營纏足鞋,在當時填補了鞋業的空白,深受那一代婦女的喜愛。

天津

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該店在繼承傳統經營的同時,還迎合時代的新潮流,為中老年消費者準備了舒適合腳、美觀大方的各種式樣便鞋。

天津

現在的老美華的服裝、鞋子依然有著那個時代獨特的味道,櫥窗裡的擺件還是那個時候生活的真實寫照,用一點一滴記載著一段歷史。

1風箏魏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製作的風箏,故稱風箏魏。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

為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覆研究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係

天津

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摺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裡,便於收藏和攜帶。

天津

後來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孫魏永昌繼承了他的事業,都在天津工藝美術廠工作,擔任工藝師,並培養了許多徒弟,他們設計的新樣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1盛錫福

天津的那些老字號

天津

1911年,劉錫三在天津估依街開了家盛聚福小帽店,就是盛錫福的前身。

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196號的北京盛錫福帽店,就是天津盛錫福帽店於1937年開設的分號。

天津

盛錫福為多屆主席精心製作出圓頂帽、皮帽、禮帽、金絲草帽等各式帽子。朝鮮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蘇加諾總統等外國政要都在盛錫福做過帽子。

如果你需要名片、需要畫冊,如果你需要印刷,就來方正彩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