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字号"大全出炉!这20家连本地人都不一定全知道!

很多人都有老字号情节

对于那些伴着自己长大的东西,念念不忘

一一数来,跟随着他们的脚步

去走一走这百年的历程

俗话说,“吃尽穿绝天津卫”

天津人爱老字号的那份讲究

【 天 津 老 字 号 】

✪高档饭店:八大成

✪中档饭店:二荤馆

✪平民饭店:酒席处

✪三绝:狗不理

✪三绝:桂发祥

✪三绝:耳朵眼

✪天津张:泥人张

✪天津张:果仁张

✪天津张:崩豆张

✪天津张:皮糖张

✪桂顺斋

✪天宝楼

✪大福来

✪登瀛楼

✪正兴德

✪隆顺榕

✪老美华

✪风筝魏

1高档饭店:八大成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康熙元年(1662年),天津“八大成”饭庄的第一家——聚庆成饭庄开张营业,奠定了天津传统菜形成的里程碑。

天津

聚庆成为天津传统菜系高级饭庄创立了最基本的模式。

随后聚和成、聚乐成、义和成、义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饭庄相继开业,统称为“津门八大成”,雄居津沽,名噪一时。

天津

饭庄为庭院式结构,四周厢房为雅座,庭院中间有唱堂会用的戏台。

“八大成”均不接待散座,只招待提前预订好的成桌酒席。

天津

当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坐镇天津,凡用中国宴席宴请洋人,都由聚和成应差

还曾从北京请来恭王府厨师,巧用津门两鲜、调料,融合津菜技法,将王府菜、津菜融为一席。

2中档饭店:二荤馆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比八大成略降一格,既包办酒席又接待散座

酒席处主要出“外台”,上门操办婚丧嫁娶酒席。此外还有专门的清真菜馆、素菜馆、面食馆等。

天津

当时的饭馆规模,从名称上便可看出,凡挂有“庄”“楼”字的多为大饭馆;凡挂有“坊”“园”字的多为中等饭馆;凡挂有“居”字的多为小饭馆

天津

天津的二荤馆早期以“天一坊”“什锦斋”“慧罗春”最为著名

民国初年,一批新的二荤馆,如燕春坊、四海居、中和楼等也相继开业。有些八大成饭庄倒闭后,也改为二荤馆

天津

在津门餐馆中,天一坊首屈一指,遂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称;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业。

天津

虽规模不如八大成,但它坐落在天津旧城北热闹的北门外大街上,此地成为北方最大的水旱码头、物资集散中心、天津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地区。

3平民饭店:酒席处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酒席处,专门承办婚丧嫁娶酒席,大多没有专门的门面,也不接待散座。

天津

当年石头门坎的鸿庆园、铃铛阁的鸿盛园、西头的德庆园等都是较有名的酒席处。

酒席处经营者大多是山东师傅,烹饪菜肴以醇厚著称。

天津

酒席处菜肴的价码比相应的饭店便宜,北伐战争前后,普通的“八大碗”不过三元。

天津

八大碗并不拘泥于某几道菜,分为“粗、细、高”三类,为满汉全席的下八珍

如果有朋友来天津一定要尝尝天津的“ 八大碗”

4狗不理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说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天津

天津人都知道,狗不理是因为包包子的“狗子”忙起来“不理人”,所以得名“狗不理”

天津人爱狗不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老字号的味道和精湛的手艺

天津

不仅是包子,狗不理还有一道必点的菜就是“罗汉肚”

,用猪身上各个部位的肚杂肉拼上,保证味道的咸香适口、口感细腻

要不去狗不理,不点个罗汉肚,那就是白来了啊~

5桂发祥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

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人们为了方便就叫成了“十八街麻花”

天津

香味能传遍整条街,总是排着长队。刘老八一次游玩后,用点心渣揉进了麻花里,

也就是后来升级的什锦夹心大麻花,由于没有水分等细节,麻花久放不坏酥脆

天津

精心的研究加上对天津口味的反复摸索,成为如今天津美食的一张名片,火遍全世界

6耳朵眼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第一代掌柜是刘万春,最开始是推着独驮车走街串巷的叫卖,后来在北门外大街摆摊

天津

由于做的炸糕选料精、味道好、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

天津

又因为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高”字谐音,取步步高发财之吉利,

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天津

因炸糕店紧靠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

虽然耳朵眼的官号是增盛成,却不为人们接受,而耳朵眼的绰号却流传至今,成为驰名海外的天津老字号

7泥人张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

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

天津

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天津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8果仁张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果仁张,中华老字号,是天津市的特产之一。种类繁多,如琥珀花生仁、琥珀核桃仁、虎皮花生仁、净香花生仁、奶香瓜子仁、五香松子仁等优质产品。

老果仁张”名张惠山,北京人。老果仁张有一套理论,讲究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样色,有琥珀色、米色、冰糖色等等。

天津

历经四代传人,有160多年的历史,属宫廷御膳食品,被赐名为“蜜贡张”

早在170多年前就是宫廷御膳,是专供皇上吃的小食品。果仁张的创始人叫张明纯,曾任清宫御厨,

天津

最初因为他做的蜜贡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而名声大震,御赐“蜜供张”。到了果仁张第三代,宫廷御厨走出宫门,来到民间创立“果仁张”。

1崩豆张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老字号“崩豆张”以制作各种宫廷御膳干货、豆类食品而闻名于世,渊源已久,历经沧桑,迄今历经五代传人,有近2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崩豆张第一代创始人张德才在御膳房供职,擅长制作各种干货、豆类小食品

光绪年间,第二代传人张永泰兄弟3人在其父去世后,举家迁居天津,秉承父业,继续制作和经营各种干货、豆类小食品

天津

第三代再一次将其发扬光大,相继在南市、大罗天开设了“老德发”、“老德成”字,人送绰号“崩豆张”,从此崩豆张的字号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代在滨江道、教堂后两地建厂开店。20余年励精图治,逐步将产品丰富为20个大类80余个品种。

天津

经过前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推陈出新,“崩豆张”这一老字号得以声名远播、家喻户晓。由于制作的食品具有独特风味,被国内外友人称为“食品一绝”

1皮糖张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清朝光绪年间张家祖辈在梁家嘴一带(现为红桥区区域)生产皮糖

天津

在日本侵华期间天津沦陷,在战乱的情况下,张先生为了生计,每天胆战心惊的生产,但还是被日本人找到。

他们发现这是一种技术特别,口感香甜,又具有传统特色的糖果。

天津

于是采用各种软手段逼迫张先生与其“合作”。老先生有骨气宁肯关闭糖坊及店铺,誓死也没有屈服。从此“皮糖张”的名号也就此销声隐迹了。

直到八十年代,第三代传人张学礼先生将皮糖张糖坊的牌子又挂了起来,并注册为“老少乐”

天津

1桂顺斋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天津在近代历史上是北方最繁华的商埠,由于五方杂居,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促进了天津小吃的兴起和发展。

天津

刘星泉1924年在天津南市买了个门脸,经营糖火烧、汤圆等回民小吃。

那年,刘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灵机一动,用“桂”字加上大顺斋的后两个字,给店铺起了“桂顺斋”的字号。

天津

天津卫是个大都市,回民小吃品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京式糕点市场还是空白。

1934年从北京聘请了糕点技师,以前店后厂形式制作经营京式糕点。

天津

一时间津门形成桂顺斋糕点热。当时京剧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等社会名流都是桂顺斋的常客。

由于马三立是回民,更是喜爱有加,题字“糕点文化,源远流长”。

1天宝楼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1923年,大书法家华世奎晚上到中国大戏院听戏,其间忽然馋起了天宝楼的酱货,就差人叫了天宝楼的食盒。掌柜的一见机会来了,顺势就找华先生求字。

天津

嫩烂味美的京酱肉吃得华先生开怀不已,于是他欣然挥毫,写下“天宝楼”三个大字

天宝楼选料,以京式酱肉为例,需精选猪前后腿肉,肥三瘦七,用多年的老汤煮制4个多钟头,肥瘦相间,香浓色好,嫩烂适口。

天津

要说风味,还要提酱杂样,寻味道,是吃一口变一个味儿。

品起来,不论是咸中带甜,还是酒香浓郁,那是厚味无穷。

天宝楼能经营持续到现在,关键在于诚信为本。从不以次充好,才能得到天津人对其的认可和厚爱~

1大福来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传说那年乾隆帝下江南回京途经天津,路过张掌柜的煎饼铺,先尝了煎饼卷大葱,后叫上汤。

天津

女主人急切中就把煎饼撕碎,放上盐、香油、香菜,用沸水一冲送上。乾隆边喝边吃,感觉煎饼一泡味道更佳,就问女主人名字,回说郭八。

乾隆一听,笑说:“锅巴可不能叫汤,应再加上一个‘菜’字才好。”

天津

又过了几天,张掌柜刚开门纳客,一位御前护卫就闯了进来,大声嚷道:“

你的大福来了!”说着,放下皇上赏的二百两银子。“大福来锅巴菜”就此成名。

也许这个故事是古人的营销手段吧,但如今大福来的好味道还是深得天津人厚爱的老字号啊~

1登瀛楼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登瀛楼饭庄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天津具有近百年的历史,以经营津鲁大菜,风味炒菜、各种面点小吃而著称。

天津

“登瀛”二字取自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登瀛楼开业之初,营业尚属不错,由于种种原因,1920年遂告停业。1924年在南市东兴大街103号建新址重新开业

天津

登瀛楼饭庄多年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风味菜点,如“煎烤大虾”、“醋椒鲤鱼”、“九转大肠”、“烩肚丝烂蒜”等。

1正兴德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原名“正兴茶铺”,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

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文英)创办,最初经销一些来自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大叶茶,同时兼售鼻烟,后来研制出有自己特色的花茶,在天津一炮打响。

天津

到了穆家第三代穆时荣期间,在茶叶外包装首次使用“绿竹”作为商标,图案中有绿竹、行云、流水,素雅大方,“绿竹”茶在海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誉。

天津

无论是从茶叶质量,还是从环境来讲,正兴德都不失为一个品茗休闲之所。

它注重内质不讲究外观,而以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鲜浓为特色。饮后令人爽心,回味无穷。

1隆顺榕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隆顺榕药庄,始建于公元1833年创始人:卞楚方,以藿香正气水闻名于世!

坐落在当时天津的商业繁华地带北大关针市街,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卫”字号药庄。她以“药材地道、诚信经营”而享誉津门,成为卫药之创始者。

天津

卞家初以经营棉布庄为业,字号“隆顺”,系“津门八大家”之一。卞家因南人北居,水土不服,家人易病,

卞楚芳惟恐家人为悬壶庸医所误,遂自研医理自行医治。

天津

积累了丰富治病经验的卞憷芳怀着“济世寿人”的思想,决定亲自开设药庄,药庄沿用老字号“隆顺”

卞家所售药品均沿古方自制,选料真,配料细,疗效好,很快享誉津沽。

1老美华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该店始建于1911年,专门经营缠足鞋,在当时填补了鞋业的空白,深受那一代妇女的喜爱。

天津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该店在继承传统经营的同时,还迎合时代的新潮流,为中老年消费者准备了舒适合脚、美观大方的各种式样便鞋。

天津

现在的老美华的服装、鞋子依然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味道,橱窗里的摆件还是那个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用一点一滴记载着一段历史。

1风筝魏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

天津

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

天津

后来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孙魏永昌继承了他的事业,都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担任工艺师,并培养了许多徒弟,他们设计的新样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1盛锡福

天津的那些老字号

天津

1911年,刘锡三在天津估依街开了家盛聚福小帽店,就是盛锡福的前身。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196号的北京盛锡福帽店,就是天津盛锡福帽店于1937年开设的分号。

天津

盛锡福为多届主席精心制作出圆顶帽、皮帽、礼帽、金丝草帽等各式帽子。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印尼的苏加诺总统等外国政要都在盛锡福做过帽子。

如果你需要名片、需要画册,如果你需要印刷,就来方正彩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