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銅井巷素面,是成都早年一家老字號麵館及其招牌面的稱號,最初挑擔叫賣,後在銅井巷設店經營,故名。

所謂素面,是指只放調料而不放臊子的麵食品種,相對於有臊子的燉雞面、牌坊面、牛肉麵、海味面等葷面而言,素面製作簡單,鮮香利落,味美價廉,以前在民間頗為流行。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有臊子的葷面

銅井巷素面的創辦人陸少雲、陸淑佩兄妹,因在調味和製法上有獨到之處,再加上踏實的經營風格和略帶傳奇的人生經歷,讓銅井巷素面別具一格,深受老成都人的喜愛。

陸淑佩是一位百歲太婆,這在全國烹飪界都不常見。她出生於1909年,三十年代與兄陸少雲在銅井巷合辦素面館,1953年獨立開店直至1975年退休,九十年代又在後人開辦的麵館中指導工作。2010年接受成都某報採訪時,陸婆婆已是期頤之年,雖然視力和聽力有所下降,但口齒清楚,身體情況尚好。

陸婆婆曾受到蔣介石和宋美齡接見,因為她是川軍家屬。陸家本清貧,自十八歲嫁入大戶馬家後,她的生活才有所改觀,也才有資金接濟挑賣擔擔麵的兄長。丈夫馬樸安奉命出川抗日,蔣宋夫婦在成都接見慰問川軍將士家屬,發放鋪蓋面子等慰問品。不久,丈夫陣亡的噩耗傳來,讓她悲痛不已。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有臊子的葷面

以一道素面冠絕蓉城,陸婆婆舉世無雙。抗戰結束,再婚後的陸淑佩產下獨子羅定洲。此後幾年禍不單行,兄嫂及第二任丈夫先後離世,為了養活三個子女(獨子及兄家遺孤),1953年她在鼓樓北三街掛起銅井巷素面的招牌營食謀生,一年後遷至華興正街。

是年,恰逢華興正街上的悅來茶園改建為錦江劇場,著名的川劇“戲窩子”老店換新顏,名角薈萃,遊人如織,再加上週邊厚重的傳統商業氛圍,給銅井巷素面的聲名遠揚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經營條件。不過再多的客流,沒有真功夫也枉然,何況此時街上大餐小館鱗次櫛比。

成都人對吃的要求歷來嚴謹而苛刻,泛泛之輩很難進入法眼,不過一旦認定便又會傾情追隨,一路陪伴,一方面繼續用嚴格的標準審視味道的正統,一方面把對食物的眷戀累積於心,至老不渝。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早年的戲窩子

陸婆婆的烹面技術既有家兄遺風,又融入了個人特色。由於不用各式臊子壓陣,素面的功力完全集結在調味環節。銅井巷素面的調料有熟油海椒、醬油、芝麻醬、味精、香油、蒜泥、花椒麵、醋和蔥花,表面看並無特別之處,訣竅在於調料的選用和製作。

首先是熟油海椒的製作。選用二荊條、朝天椒等品種炒香舂細,其中二荊條為主,要用到六成以上。煉菜油時,鍋中投入薑片,增香的同時以觀火色,隨著油溫升高,薑片先是冒大泡,後逐漸改為細微小泡,此時油即煉熟,須端離火口,自然晾至一定溫度,再按三份油一份海椒面的比例調成熟油海椒。這樣煉製出的油海椒,椒香純正,香味突出,辣味均衡,不燥不過。

其次是醬油的製作。銅井巷素面會用到兩種醬油,即德陽醬油和複製紅醬油。德陽醬油始於清代同治年間,為德陽名產,汁釅醇香,風味濃郁,有增香增鮮之特效。複製紅醬油以普通紅醬油加紅糖、冰糖提味提色,下鍋煮沸,除去渣滓,再加水團粉調合而成。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熟油海椒

素面館的芝麻醬也要經過加工,在生芝麻醬中加入煉熟的菜籽油調成稀糊狀,乾溼度應得當,過幹則會使麵條發膩而不爽口,過稀則吃起來拖泥帶水,風味全無。

一應調料依次入碗,細圓麵條下鍋,旺火寬水煮熟,挑起甩幹水分,放入碗中即可。食前用筷子摟底攪拌均勻,紅亮的麵條附著油海椒的辣香、花椒麵的麻香、德陽醬油的鹹香、複製紅醬油的甜香、芝麻醬的醬香、醋的酸香以及蒜香蔥香,根根入味,口口沁人,香得心兒尖尖打顫顫。

後來有的師傅在下料順序上有改動,麵條入碗後才放蒜泥和蔥花,別小看這個舉動,川味調料品種眾多,哪樣先下,哪樣後下,成品的風味也會有細微區別,至於區別幾何,只有食客自己體會了。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今人制作的幹拌葷面

銅井巷素面這些看似訣竅的烹製方法,實際並不高深,只要把細、耐煩,即使按部就班也能掌握八分,如果非要說陸婆婆有什麼秘籍,可能還有一分是不嫌麻煩,最後一分就是隻可意會的操作經驗。

在華興正街的苦心經營,讓陸婆婆和銅井巷素面廣為人知,除素面外,她的甜水麵也是一絕,手工拉制的麵條粗壯紮實,帶著獨有的陸氏調味絕技,入口綿韌,愈嚼愈香。

五十年代後期,素面館幾經搬遷改造,六十年代末又更名為以各種成都小吃為主打的青碧居,陸婆婆在此工作至退休。九十年代初,她的後人曾在華興上街、東昇街開辦過兩家素面館,幾年後歇業,陸氏銅井巷素面徹底退出川味江湖。

川味有巾幗,面牽老成都,心手功夫到,美味自然來。不知陸婆婆安在否?好吃嘴想念你。

消失的川味名店:成都銅井巷素面

甜水麵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