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前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在这次战役中,秦军大获全胜,先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经过这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加快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这次战役中,赵国主将原本是老将廉颇,后来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孝成王将主将换成了赵括,秦国则将主将换成了白起。在赵括的带领下,赵军被秦军围困46天。最后,赵军惨败,45万士兵先后被斩杀,全军覆灭。

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曾被父亲评价为只知道“纸上谈兵”。那么,这次战役真的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才导致失败的吗?他应该为此战失败负多大的责任呢?在赵军被围困的46天里,为何廉颇和李牧等大将不带兵去救援呢?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

上党郡——长平之战的导火线

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的直接起因就是上党郡的问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并夺取了韩国的野王。这使得野王之北的上党郡与韩国大本营之间的联络被截断,上党成为了脱离韩国本土的一块飞地。

秦国攻占野王之后,韩国国君韩桓惠王非常惊恐。于是派人向秦国求和,表示愿意割让上党郡给秦国,希望秦国可以撤兵。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干,不愿意将上党献给秦国,想来想去,他决定向赵国求救,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听说冯亭要把上党君献给赵国,赵孝成王非常地高兴,马上找来大臣们商议,但是大臣们却意见不一,分成了两派。以赵孝成王的叔叔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郡。而以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为代表的这部分人,却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应该接受上党郡。

最终,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接受了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将上党郡纳入了赵国的版图。同时,派出大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防备秦国的进攻。但是,赵国的这一行为彻底的激怒了秦国,导致了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上党郡地图

不管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赵国都难以获胜

长平之战中,最开始赵国派出廉颇作为主将。在与秦军几次交锋都失败的情况下,廉颇转而选择坚守营垒的防御策略。坚守不出的战略导致秦军也一时难以取胜,双方顿时陷入僵持。

但是,赵孝成王对廉颇固守不战、久拖不决感到非常不满,多次派人责备廉颇。而此时,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最后,赵孝成王派主张速战的赵括取代廉颇出任主将。秦昭襄王得知赵括出任主将后,也悄悄的把主将换成了白起。随后赵括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围困,全军覆灭。

  • 持久战

廉颇担任赵军主将的时候,采取坚守营垒的防御策略。这种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秦军的进攻,使得赵军没有崩盘,维持了战局的平衡。但是,从长远来看,继续僵持下去赵国也未必能够获胜,毕竟当时的相持已经基本耗空了赵国的后勤积蓄。

长平之战,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对抗,而是倾国之战,这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首先,从军事实力来看,虽然廉颇也是一代名将,但是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依然数次败于秦将王龁。王龁虽是秦国大将,但与白起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可廉颇面对此人都难以取胜,足以看出秦赵两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

另外,在综合国力上,赵国也比秦国差很多。据史书记载,当时久战不决,使得赵国粮食短缺,不得不向齐国借粮,但是被齐王拒绝了。

可见,坚守营垒的防御策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拖住秦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持久战依然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

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廉颇剧照

  • 速决战

赵括接任主将后,改变廉颇的防御策略,主动出击,最后被白起一举歼灭。所以,事实证明,主动出击的速决战是不可取的。毕竟秦国的军事实力要大大强于赵国,廉颇在与王龁的多次交战中都难以取得胜利,更不用说此时秦国已经将主将更换为白起了。

而且即使赵国军队筑起围墙,固守营垒,在秦军的强势进攻下,仍然还有不少营垒被攻破。而且在赵军中,高级军官的伤亡比较多,这充分说明即使是防御赵军也非常吃力。所以赵括的速战主张是危险而冒进的,因此长平之战的惨败,赵括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赵括剧照

外交失策——长平之战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苦苦支撑之余,也开始寻求外交手段来改变战场格局。但很可惜,赵孝成王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 向关东诸国求援

当时赵国官员虞卿提出,秦国下定决心要攻打赵国,议和难以成功。不如向楚、魏等山东诸国求援,利用这些国家的力量来改变战役格局,使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然后再与秦国议和。

  • 直接向秦国求和

赵国另一官员楼昌则简单地认为,只要派出使臣去向秦国求和,就能破解长平的困局。于是,他建议赵孝成王派出使臣出使秦国,去向秦国求和。对此,虞卿一再劝谏,说秦国会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隆重招待赵国使者,让天下诸侯认为秦、赵已经议和,不再出兵救援赵国。

最终,年轻的赵孝成王选择了派使者向秦国求和。而秦国也像虞卿预想的那样,隆重地招待了赵国使者,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使得其他诸侯国认为赵国没有亡国的危险,不愿冒险援救赵国。最后,直到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即将面临亡国之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用计窃得虎符,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了赵国的灭亡。

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虞卿剧照

赵孝成王——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其实赵孝成王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在接受上党郡、阵前换帅、外交失策等方面都有他的责任。

  • 赵孝成王太年轻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2年,此时赵孝成王才刚上台没几年,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君,而此时的秦昭襄王已经在位几十年。所以,就治理国政方面来说,他跟秦昭襄王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在许多决策上还不够老练。虽然在是否接受上党郡,以及寻求外交手段解决长平之战的困局方面,他都征询了大臣的意见,但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 赵孝成王盲目自大

其实,在长平之战前,赵国就跟齐、魏、胡人和匈奴等打过战,每次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是与秦国的交战,也基本上都是获胜的,特别是著名的阏与之战,在根本没法打赢的情况下,赵奢出奇制胜,打败了秦军。所以,赵国一直沉浸在胜利之中无法自拔,盲目自大,低估了秦国的力量。

而秦国却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与赵国一决雌雄,因为盲目自大,赵国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就是在接受上党郡后也没有意识到要和秦国打一场大仗甚至是生死决战。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赵孝成王剧照

赵军被围困,为何廉颇、李牧等不率兵营救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被秦军围困了46天之久,最后赵括带兵突围失败战死,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遭到坑杀。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赵将廉颇、李牧等不率兵前去营救呢?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史记》

  • 廉颇

自从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不满廉颇的防御策略,把他换掉之后,廉颇就失去了权势。廉颇回到赵国首都邯郸之后,赵孝成王根本不待见他,没有继续给他兵权。而且,廉颇失去权势之后,就连当时的门客都离他而去了,所以,当时的廉颇根本没有实力去营救赵括。直到赵孝成王十五年,燕赵大战,廉颇才得以重掌兵权,率军迎敌。

  • 李牧

另一方面,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正在代地雁门郡驻守,防备匈奴的入侵。虽然李牧手握精兵,但是,对他来说,防御匈奴才是他的任务。如果李牧擅离职守的话,北方的匈奴趁机南下,同样会给赵国带来覆灭的危险。所以,没有得到赵孝成王的允许,李牧是不敢擅自率军前往长平援救的。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史记》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吗?

李牧剧照

再者,当时秦军把赵军围得水泄不通,赵军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就连主将赵括都被射杀了。所以,赵军根本就没办法把当时的情况告知国内。最后,赵军投降,白起留下年纪比较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赵孝成王才搞清楚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所以,当时赵国连战争是怎样一种情况都不知道,更别谈派兵前去营救了。

综上所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作为主将的赵括,自然有着推卸不了的责任。但根本原因还是赵国的综合国力比不上秦国,几次重大的选择,赵孝成王又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