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率军伐韩,拔野王城,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的命令。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意愿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上党守臣冯亭与其吏民议曰:“秦据野王,则上党非韩有矣。与其降秦,不如降赵。秦怒赵得地,必移兵于赵,赵受兵,必亲韩,韩、赵同患,可以御秦。乃遣使持书并上党地图,献于赵孝成王。

赵王与平原君赵胜商量

胜曰,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赵王遂派平原君前往受地,仍命冯亭拒守。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公元前260年,秦军派王龁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赵国的长平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0余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长平之战地图分析


长平之战失败不能只归咎于赵括,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从决策者来看,赵秦双方还是有区别的,按现代话来说就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同。

首先来看赵孝成王没把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重视起来,在战略决策上采取了临阵换将的做法,听信秦国布散的反间留言,派赵括去换回廉颇,而不是去支援。再看看秦昭襄王的做法,秦王与范睢计议曰:“非武安君不能了此事也!”乃更遣白起为上将,王龁副之,传令军中秘密其事:“有人泄漏武安君为将者斩!”。

后来赵括轻进被白起包围四十多天,派人向赵王求援,赵孝成王这边没了音信;而秦昭襄王这边,再说秦王得武安君(白起)捷报,知赵括兵困长平,亲命驾来至河内,尽发民家壮丁,凡年十五以上,皆令从军,分路掠取赵人粮草,遏绝救兵。一个是求援没下文,一个是听说后不请自到,亲临前线助威,鼓舞士气,这领导重视程度大家一看就会明了,胜负立判。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长平之战绘图

第二,双方参战将领配置不对称。

秦国一方带队的是大名鼎鼎的百胜将军武安君白起,副将也都是能争惯战的知名大将,像王龁、蒙骜、王翦、王贲、王陵、司马错、司马梗、胡伤等,秦国可以说把能派的都派上了精兵良将,把钢用在了刀刃上。再看看赵国一方,带队的赵括年轻无名,跟随其父赵奢打过几次仗,也仅仅是跟随,并未担任过主帅,其马服君的爵位也是从父亲赵奢继承而来。跟随他的几员副将冯亭是原来韩国的上党郡守,刚刚迫于秦国进攻而投诚过来的,没听说过有过多大战功。再有傅豹、苏射、王容等也都是些无名小将,赵孝成王并没有像秦王那样把精兵强将都派来一线作战,像廉颇,李牧,平原君赵胜等等都没参战,双方作战将领配置不对称。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长平之战绘图

赵国先有廉颇率领的军队二十万,后加上赵括带来的二十万,总共有四十万左右。而秦国投入的兵力表述不详,从白起杀降卒上看:

‘’赵卒先后降者,总合来将近四十万之众,倘一旦有变,何以防之?”乃将降卒分为十营,使十将以统之,配以秦军二十万‘’

再加上秦王后来支援长平之战征调的新军,保守估计也应不少于赵军,赵军从兵力数量方面也没占优势。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长平之战绘图

基于以上三点客观不利因素,再加上赵括主观上骄傲自满,冒功轻进,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冯亭三次进谏:第一次赵括将廉颇约束尽行更改,军垒合并成大营。时冯亭在军中,固谏不听。第二次秦兵派三千人诱战,赵括派一万人大胜,赵括高兴的手舞足蹈,命令出营追击。冯亭又谏曰:“秦人多诈,其败不可信也。元帅勿追!”赵括不听。第三次,赵括攻打秦军大营不胜,退回在赵营和秦营之间扎垒自保,冯亭劝其回大营准备再战不听)赵括被秦军围困,凡四十六日,军中无粮,士卒自相杀食,赵括不能禁止。又过一月,赵括不胜其愤,精选上等锐卒五千人,俱穿重铠,乘坐骏马,赵括握戟当先,傅豹、王容紧帮在后,冒围突出。王翦、蒙骜二将齐上,赵括大战数合,不能透围,复身欲归长垒,马蹶坠地,中箭而亡。赵军大乱,傅豹、王容俱死。后赵国军队因为无帅投降秦军。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赵括没有因为对手是令人畏惧的白起而生降意,在坚守尽三月,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做最后一搏,并没亲帅兵突围未成功,最后中箭而亡也不失为一元上将。当然历史上大多以成败论英雄,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理论,赵括也没太多可取之处,但就此下结论赵括纸上谈兵,没经过实战也不正确。

对此,我做以下三点论述:


首先从廉颇对待赵括的态度上看,廉颇还是比较认可他的,在长平前线交接时,什么话也没说,把军籍交割清楚带领100多亲兵回邯郸了。而在后来赵王派乐乘带廉颇为将时,确得到了廉颇带兵攻打乐乘(名将乐毅的弟弟)的事情,可见在廉颇心中还是认可赵括,并不认为他是华而不实的空理论家。

在再一点赵王派赵括代替廉颇去保卫长平,赵国满朝文武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说赵括没实战经验。

第三点长平之战赵国的确是败了,但秦国也不是兵不血刃就得到了胜利果实,相反秦国军队也是损失过半。

纸上谈兵?兵败长平都是错在赵括?其实他被人误解了2000年

长平之战尸骨坑

为将者应当深思熟虑,运筹帷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本文只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长平之战的诸多因素,权当各位看官饭后余资,不妥之处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