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境况,

战国后期,秦国在几代君王的努力下,国力变的越来越强盛,到了秦王嬴政继位时,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中的霸主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大军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秦军,便求助于赵国,并想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赵国的大臣们劝赵王不要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因为秦国这次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拿下上党郡的,如果我们接受的话,必定会激怒秦国。

贪心的赵王却认为坐享其成的东西为什么不要呢?即使激怒了秦国,派兵来攻打我们,我们还有老将廉颇在,怕他什么,于是,赵国接受了上党郡,秦国大怒。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出战,两军在长平对垒。

赵王多次下令催促廉颇出战,结果被秦军击败,但损失不大。廉颇深知秦军来势汹汹,士气正盛,不宜交战。

老谋深算的廉颇决定避其锋芒,采取固守的方式来拖垮秦军。

秦军远道而来,本想速战速决的,结果遇到赵军固守不出,多次攻打未果,渐渐的士气开始变得低落了,粮草供给也慢慢出现了问题。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秦国发现廉颇很难对付,便派出了奸细散布谣言,大意是“廉颇已经老了,胆子也越来越小了,被我们打了几次,吓得都不敢应战了。其实,我们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他精通兵法,如果他带兵,我们肯定打不过。”

这离间计使得非常成功,急于求成的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出战感到不满,于是想派出赵括代替廉颇统帅大军。

蔺相如赶忙劝谏赵王:“赵括虽然名气大,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适合带兵打仗。”赵括的母亲也劝说赵王,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如他的父亲赵奢,希望不要派他去领兵。

但是,固执的赵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决定还是让赵括代替廉颇。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赵括来到军中后,马上改变了廉颇的固守策略。这时候,秦国的主将也换成了战神白起。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赵括带领大军出战,秦军假装失败,溃败而逃。赵括大喜,认为秦军不堪一击,没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于是,赵括放松了警惕,亲率大军追击,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损失惨重,运粮的道路也被切断了。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赵括这才慌了神,天天待在营房里想对策。四十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想出个好办法。

但是军中粮草也没了,赵括一看没办法了,与其在这里饿死,还不如拼死突围。他亲自率军奋力突围,但是怎么也冲不出秦军的包围圈。最后,赵括突围不成,被乱箭射死。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军心涣散,四十万赵军便投降了秦军。

秦将白起担心降军过多,不好控制,恐生事端,便下令将四十万赵军活埋了。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所以,“长平之战”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赵王的急于求成,临阵换将。另一方面是由于赵括骄傲自满,不可一世,只知道相信兵书中的理论,不知道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错误指挥导致的吗?

但是在下认为,“长平之战”失败的最大因素应该是后勤给养供应不上,而不是赵括的“纸上谈兵”。

因为打仗就是打的后勤保障,赵军与秦军在长平对垒了很多天,双方后勤消耗都非常大。赵国的粮食储蓄都用光了,没有粮食在供应给前方的将士了。

所以没办法,赵王只能换下固守的廉颇,换上没有实战的赵括,以为他会像他老子赵奢一样能干,能够带领大军击败秦军。

赵括当然也知道快没有粮草了,所以只能主动出击攻打秦军,作为殊死一搏。随知中了白起的埋伏,兵败身亡。

历史是后人所写的,其真像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其中是否真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你们认为呢?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