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期间赵国共参战人数约45万,秦国共参战人数约60万,最终赵国45万大军全群覆没,秦国也以损失过半的惨痛代价赢得最后的胜利,秦、赵两国总伤亡人数近80万,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此战结束,赵国元气大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国则开启了统一模式。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说到长平之战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赵括,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就熟读兵书,和父亲谈论起兵法也很有自己的心得,可他的实战经验却是一片空白,让赵括“扬名立万”的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争让赵括得了个“纸上谈兵”的称号。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如是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让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道根据兵书上的来办,不懂得灵活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导致全军覆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赵括理论知识虽然很扎实,实战能力却是个“战五渣”,强烈的反差下大家不免有一个疑问,赵括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他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影响长平之战的三大问题来还原一下更真实的赵括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一:赵国经济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打仗打的就是经济,经济好的战备物资充足,补给源源不断,胜算自然大大提高,当时的经济实力方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几代秦王的努力,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反观赵国的不思进取,虽说没有太大退步,可是和秦军比起来“

一正一反,此消彼长”,差距自然就出来了,而长平之战最后发展成了持久战,长期的消耗战几乎拖垮了赵国的经济。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二:赵王态度问题

在长平之战中

赵王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换下了沉稳老练且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大家都知道“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为什么赵王还要执意如此呢?当时赵国的经济已不足以长时间的维持战争,赵王迫切的希望能够主动出击,哪怕是取得一场小规模的战争胜利,也可以以此为筹码去和秦军谈判或议和或扭转一下战争的不利局面,而老将廉颇觉得应以防守为主,不宜主动进攻,无奈赵王便任命初出茅庐的赵括为新将。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长平之战战场距离赵国很近,赵王遥控指挥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也许正是在赵王的授意下,赵括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如果不从命只会和老将廉颇一样的下场,秦军将领白起也正是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秦军获得战争的胜利。

三:赵括实力问题

赵括的真实实力一直是一个谜,因为他只参加了一场长平之战,没有其他参考,我们就从他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来分析一下他的真实实力究竟什么水平。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赵军四十六天没有食物补给,在这种孤立无援、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赵括依然能够组织军队不断发起突围,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在绝境中会有这样的表现?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看看他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划重点,记载中有一句话,“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我们前面说了赵国共出军约45万而秦国出军约60万,最后战争结束,赵国降卒却有40万,这说明在赵括的带领下,赵军并没有损失太多的兵力,最后赵括在领兵突围中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群龙无首便投降了秦军,而秦军的60万大军却已伤亡过半,赵军损失5万,秦军损失30万,这样的数据值得深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非赵括一人所致,赵括即便不是用兵如神也绝非只知“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只可惜他已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大家是如何理解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呢?

参考文献:《史记·白起王剪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