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每期一个历史人物,今天说赵括。

一场长平之战,让白起背上了人屠的恶名,更让赵括成了纸上谈兵的笑话,被后世人们茶余饭后谈论耻笑,这无疑不是一种耻辱。

扒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赵括真的那么不堪吗?乃至于“纸上谈兵”这四个字就能概括他的一生?真实的赵括是怎样的,怎么一生就活成了四个字。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赵括是名门之后,父亲赵奢是著名的将领。

都说虎父无犬子,长平之战以前,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表面上赵括也有当仁不让的气势。赵括熟读兵法,在兵法的辩论上,连父亲赵奢也非其敌手。可以说在沙盘推演的环节,赵括大约是无敌手的。

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有人认为赵括是不世出的奇才,也有人认为赵括只是虚有其表。而不看好赵括的后者很有意思,竟然是他的至亲友人和敌人。

赵括的父亲曾评论赵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大意是说赵括谈论战争太过云淡风轻,觉得太容易,如果任用赵括为赵国将领的话,必将令赵军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说白了,其父亲认为赵括没有面对战争的那份责任感,没有经历铁血洗礼的那份沉重感。对待战争像打游戏一样,这样的人领兵当然是祸非福。

历史记载,长平之战前夕,当赵括被任命为大将时,其母也曾游说过赵国国君表示反对: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赵括的母亲认为赵括跟其父相隔十万八千里,不关心体恤将士,只顾自己利益,不能和将士打成一片。将士不同心,仗当然不好打。

除了赵母,赵国的另一个明白人是蔺相如,他也劝过赵王: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认为赵括只知死搬硬套,不知变通。这当然又是领军作战的大忌。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除了自己的至亲友人,最了解赵括的就是他的敌人——以国相范雎为首的秦国。他们当然不认可赵括的能力,否则哪会费尽心机利用反间计赶走让他们头痛的廉颇,让赵括上位。

按理说,这么小儿科的离间计赵孝成王是没那么容易上当的,面对秦国间谍散步的谣言,至少该先查清楚谣言来自哪里。

可赵孝成王并没有,那么轻易的就任命了赵括为统军的大将,是否太儿戏了,太不合理了。剥开历史的迷雾,很可能赵国有内奸,并且是赵王最信任的人,此人一句话,能抵得过其他人数万句,而赵王又急于求胜。这是对如此轻易的任用赵括最好的解释了。

如此情况下,赵括败了,败得如此凄惨,成就了白起人屠的恶名,将自己活成了“纸上谈兵”四个字。

历史记载的有些东西总是矛盾的,在被秦军围困绝粮的情况下,赵军并未哗变投降,赵括曾数次组织突围,乃至战死沙场后,赵军才投降,后被白起坑杀。

赵括的突围和战死沙场也为其增添了一丝悲壮的味道。也让其父母友人对他的评论有些站不住脚。

赵括的一生,为何活成“纸上谈兵”四个字

或许,抛开历史的记载,有没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

秦国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人才大多归附秦国。反观赵国,国力不进则退,将帅青黄不接,廉颇老矣,赵国无人。赵孝成王认为这样僵持下去赵国迟早要败,不如破釜沉舟,起用年轻的更有斗志的赵括。一来赵国屡败,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二来赵国太需要后继的年轻将领了。

是胜是败,在此一举,长痛不如短痛。

面对秦国的兵强马壮,优秀的将领的指挥,赵国不敌而败。

然而国君是不会错的,而如此的大败自然要一个人来背锅。

赵括就是那个背锅之人,而这口黑锅上更是刻有“纸上谈兵”四个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