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纸上谈兵”,忽略赵括英雄

赵括实在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提起赵括,许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个负面的人物形象,他的成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战败,而是被后人不知何时总结出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许多人了解赵括,就是从这个成语开始的,由这个成语知道了历史上有赵括这么个人,有长平之战这么个事。但是,细考起来,这个成语的出处最终会找到《史记》中,而《史记》中并没有这个成语,哪怕是相类似的词语也没有。因为那时候没有纸,文字交流主要在竹简木牍上进行记载。

莫因“纸上谈兵”,忽略赵括英雄

赵奢手持简册雕像

而对赵括的负面评价,最有力的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赵括母亲在长平之战前对赵孝成王说的一段话: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分析一下这段话。父子论兵,这些话外人如何知道,并且被“信史”记载下来?赵奢知道赵括的弱点,作为父亲,有没有对赵括进行开导教育?跟他母亲说想干什么?发发牢骚而已?把“兵,死地也”告诉赵括,赵括不听,说明赵括真不是个将兵之才。但是史记里还有一段话,说明赵括是很崇拜他父亲的,是听他父亲的话的,那就是蔺相如提醒赵王,不要启用赵括的话: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莫因“纸上谈兵”,忽略赵括英雄

蔺相如像

综合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赵括是“能读其父书传”的,是虚心研究父亲兵法的,如果真如蔺相如说的,不知合变,有怎么能说的赵奢都辩论不过他呢?即便蔺相如的意见是对的,不能从谏如流,是赵王的用人失察,由此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赵王是第一责任人,而不应该吧战争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罪给赵括。

蔺相如的话里有一句“王以名使括”,说明赵括已经很有名气了,蔺相如提醒赵王不要只注重名声!再看赵括母亲的一句话“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王为什么要赐金帛?仅仅因为赵括是帅哥一枚?可能不?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括是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许多人也都是公认的,起码赵王是认可的,否则不会赏赐他!我印象中有历史老师讲过,赵括长平之战前干过什么?他长期为前线的廉颇押粮运草,这项工作重要不?能有一点差错和马虎吗?只是我学识和资料有限,没找到此事的相关文献记载。即便是不采纳这个不确的说法,通过上面《史记》里的记载,也间接的能推断出赵括在大战之前不是碌碌之辈,是立过功,受过奖的。

莫因“纸上谈兵”,忽略赵括英雄

廉颇像

前面引用《史记》中的话说到,赵奢把对于用兵的看法跟妻子说,说明天下大事,赵括母亲是与耳濡目染的,她会有自己的判断!一个母亲,为何要“黑”自己的儿子?用“黑”可能有人不同意,你看赵括母亲说的,赵括何等的自私和不堪?这样的人能得到士兵的拥护吗?一心谋取私利,心就没在打仗上面,能打胜仗吗?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能,很不幸,这一点被她言中了,用她提供的材料推导出的结论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也就是论点是正确的,但是,论据是有问题的,所以,说赵括母亲是有意的“黑”赵括。我们看一下赵括母亲的论据失实的地方:赵军被困四十多天,即使大军被分成两部分,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投降,哗变,还能组织起冲锋突围,你能说赵括不得军心?即便如赵括母亲所说,“军吏无敢仰视之者”,也说明赵括有足够的威望统领全军!从赵括母亲的话看,赵括是一个很自私的人,看他是怎么死的?身先士卒,带头冲锋,被射死的!在后面督阵,能被射死吗?缴械投降能被射死吗?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捐献给国家的人,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吗?再回到前面的话题,说为什么赵括母亲要“黑”自己的儿子呢?在前面我们说了,在赵奢的影响下,赵括母亲是会对大势有预判的,她预料到赵国打不过秦国,不希望自己儿子去背负战败的责任!既然你那么了解军事,为什么不找一个比赵括强的人推荐一下?或者说,蔺相如知道赵括不行,推荐一个行的呀!蔺相如也没有推荐!可见赵国的人才不够用了,赵王没有选择余地,或者更好的人选!战争,从来都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赵国的综合国力绝对不弱,所以能跟秦国坚持到最后,看看战国的名将,多少出自赵国?但是,秦国的国力,应该明显超过赵国了,这个赵括母亲应该能看出来,摆明了的败仗,愿意让自己儿子去打吗?不少人分析,长平的战争,打到那个份上,双方都耗不起了,都有决战的诉求,秦王想,赵王与何尝不想呢?但是,理智的,应该就是廉颇了,他看到了打不过秦国的现实,吃了几次败仗,给战争按下了暂停键!赵王让廉颇打,廉颇不听,赵王不愿意了,并不是简单的秦国派几个奸细,买断个吧小人就把赵王搞定了的!

赵王想打,廉颇不听,换之!换谁?能换谁?秦国造谣,大臣们就赵奢有儿子吗?赵奢就一个儿子吗?赵括不是还有个弟弟吗?怎么不造谣说秦国怕他们带兵呢?很明显,分量不够!找个半把刀去迷惑赵王的判断力,真把赵王当白痴了?或者也有其他的人选,秦国要替赵国找最有力的人选!是秦国脑子古够数吗?也不是,只要赵国临阵换将就行,换了将,不管是谁,都得推翻廉颇的固守政策!如果不这样,那换将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赵王派了赵括去,执行的就是赵王的速战速决的思想,廉颇的固守思维还能用吗?

综合考虑一下,赵王的选择将领的余地有多大?赵括不硬着头皮去打的回旋余地有多大?战败,赵括负有直接责任,但不应负主要责任,主要责任在赵王,在赵国的综合国力不足够强大!

战败了,就得有人承担责任,谁承担?赵王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可能吗?简单直接的就是赵括了?赵括冤不冤?冤!赵王知道他冤吗?知道!所以,没有为难他的家人,难道只是简单的因为赵括母亲有言在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王没有加罪,就是不欲加之罪了!这么大的战役,秦国的大将出现了好几个,而赵括这面呢?谁是副手?谁为他出谋划策?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吗?其他的将领,都不见记载,赵括独自背起了一口大锅!

后世贬低赵括,多是责怪他实战能力不足,这也不能全怪他,以前没人让他带过兵,能有经验吗?第一次带兵,就是战神级别的白起!白起身经多少战了?多大年龄了?而赵括呢?好比一个未成年人跟武林高手过招,虽然战死,但是,对手也是重伤!能说这个年轻人弱不禁风吗?也就是说,秦国不用白起,换个人就不是赵括的对手!即便是白起,也是偷偷摸摸的上来,明目张胆的来,让赵括给予足够的重视,白起也未必怎么样!你还认为赵括是“纸上谈兵”之辈吗?即便战败了,给了秦国的创伤有多大?就是降卒,也让他们心有余悸,一律坑杀!不光彩呀!

经验不足,战败了,很丢人吗?那么,经验丰富的,战败了,该怎么评价呢?项羽,战争经验丰富吧?最后不也败了吗?!项羽是“纸上谈兵”吗?

临危受命,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宁死不降!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是英雄,赵括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