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学习兵法,深谙其道,就连跟父亲谈论军事也能与之不分伯仲。后来赵括接任廉颇,成为了赵国的将领,却在首场战争长平之战中与秦国相战而惨败。因为他只知道根据兵书上的方法来思考,死板而不知从中变通。从此,便有了纸上谈兵一词。顾名思义,在纸上谈论打仗,指的是只会空谈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能够口若悬河,行为上却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而在之后的战国时期,学习兵法或是熟知兵法的人,必然知道纸上谈兵的典故,富有才干的马谡就是其中之一,却仍然步上了赵括的后尘。聪明人都懂得以史为鉴,尤其是干大事的人必要学着从前人之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此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为何连这最简单的道理马谡也不知?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马谡家中除他以外还有四个兄长,五人皆有才干名气,其中尤以马良最为出色。兄弟二人皆为蜀汉官员,都曾得到卧龙诸葛亮的青睐。马谡才气过人,在当时可谓是蜀汉政权同僚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之后接任诸葛亮为丞相、且被称作蜀汉"四英"的名臣蒋琬,也毫不吝啬对他的夸赞,称马谡是足智多谋的名士。被两代丞相所认可,可见马谡绝非泛泛之辈。长平之战既是赵括人生的第一战,也是最后一战,且还兵败身死,而马谡生平却有着非常突出的作为。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蛮,马谡送行,诸葛亮请马谡对此事再提出一个更好一点的计划,马谡先是给出一番详细而合理的分析:"南中依恃地形险要以及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他们击溃,明天他们还是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兵力北伐,以便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来断绝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做的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最后有了"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的智谋。诸葛亮欣然采纳,不久便将敌方的领头人一斩一赦,使南中人心归附。这便是著名的七擒孟获。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可见马谡与赵括还是有所不同的。马谡作为一名谋事是当之无愧且实至名归的,他有实实在在的战功,但是刘备却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谈浮夸,超越了他的实际才能,凡是大事不能委任于此人,要对他多加考量才行。"然而诸葛亮并不认同,还让马谡担任参谋一职,经常与马谡碰面,共同谈论军事上的谋略,日日夜夜如此。也因此,马谡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与赵括有着天壤之别。殊不知,他正一步一步走上赵括的后路。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平定南蛮之后的第三年,也即是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魏国。进攻祁山时,很多人都说要以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作为先锋,而诸葛亮却一意孤行,不顾众人的意见提拔自己十分赏识的马谡,令马谡统领各军前行。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马谡在街亭时却没有遵从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到高地驻扎,旁人数次劝谏马谡,他却都选择无视,心中认为驻扎地地势有利,不到山下去守城。敌方到达后,包围了山地,又截断了马谡获取水源的道路,然后大举发动攻击,马谡大败,士兵四散、溃不成军。街亭因此失守,导致诸葛亮进军却没有落脚的地方,进退无据,没有办法再作战,于是只能将军队撤回汉中。马谡因此被判入狱,以死刑收场,年仅39岁。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街亭之战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发生的,在这次北伐征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因马谡全盘皆输。街亭之战的失败,令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多次北伐都没有能获得比这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胜利,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经因为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本来从刘备征孙权失败,不久去世后,蜀汉都没有什么侵扰魏蜀边界的动向,曹魏因此并未有什么准备,认为蜀汉对于侵边之事已是有心无力;所以在北伐的消息传来时,朝野上下震动,更加使得三郡叛离。战后曹魏亦加强了对蜀汉的防卫,包括曹真预计诸葛亮会攻陈仓,于是命将军郝昭守治陈仓城,以致年底(即229年年初)诸葛亮进围陈仓时无功而还。及后亦因曹魏多做防备而令北伐难以获得大的成果。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可见诸葛亮在识人与用人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刘备提醒诸葛亮之时,他不以为意,只因被马谡军事谋略上的才干所折服,而没有客观全面地去看待马谡,这也必定会让马谡"恃宠而骄",他也不曾考虑到,马谡虽为谋士,却不一定能胜任统帅之职。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马谡与赵括不过前期发展不同,事实上二人骨子里都对自己太过自信,缺点总是由别人来发现,不能接受遭到否定,再加上有人如此看重自己,便更加一意孤行了。马谡是没有经过战争实践的战事理论家。在做参军时,确实有过人之处。任何理论必须经过实践方能作为依据。失街亭,过不在马谡。如此关乎全局的战争用人,诸葛亮应担主责。由此之后也出现了一个谚语: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诸葛亮斩马谡——顾全大局。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优渥的条件,总能轻易让人站在高处而忘记也会有摔下来的危机。马谡,大抵也是迷失了自我。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就曾作出评价:"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可见,自负终会害己。

纸上谈兵,马谡知此典故,为何仍会步上赵括的后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