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警惕心腦血管疾病來襲

“多事之秋”警惕心腦血管疾病來襲

秋風起,天氣漸漸的涼了。秋季是由夏至秋的過渡季節,氣候變動較大,寒而復暖,暖後又寒,常使人防不勝防。對於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應當十分小心了,因為一冷一熱極易導致血管痙攣,以致舊病復發。特別是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經過了“苦夏”的洗禮,到了秋天食慾大開,如果不加註意而攝入大量脂肪的話,就更會加重血管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秋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

從祖國醫學的角度來看,高血壓屬於“眩暈”範疇,一般分為陰虛陽亢和肝陽上亢兩種類型。前者多見於老年人,後者多見於青壯年。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在秋天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注意的是晚上一定要蓋好被子,避免涼氣侵襲。另外,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澡或是洗腳,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很有可能會引起中風。

中風是中醫的一個病名,它有幾個特點,就是起病急、變化快、症狀多,似自然之風性,所以古人稱其為“中風”,或日“卒中”。但中風絕非外來之風,有些人認為平時開空調或是不小心被風吹到就是“中風”是錯誤的,這只是中了風邪。中風是內因在起作用。中風患者以老年人為多,一般在生氣或情緒激動時最易引發中風症狀,這是因為肝風內動,而中風病是肝風內動的一個極限,有時甚至還會導致死亡。輕些的也會導致渾身發顫、頭疼,吃不下飯。這是因為老年人的血管本就薄脆,內熱到了極點就變成了火,火炎向上,攜氣血衝向腦,輕則引起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高血壓症狀,嚴重的還會導致血管破裂,從而形成腦溢血、腦出血等危險,中醫則稱為中風中的“中臟腑”(中醫把急性中風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類,前者病情較輕,一般無神志障礙,僅表現為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中臟腑”發病急,病情重,除了口眼歪斜,還會出現神志不清症狀)。可見,預防中風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並穩定血壓,而預防高血壓則需從清除內熱出發。

秋藕可清內熱,是防治中風的良藥

如何清除內熱呢?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通過飲食調養是個不錯的辦法。秋天正是秋藕上市之際,平時常吃些鮮藕,對預防高血壓也是很有好處的。藕也被稱“靈根”、“荷藕”、“雨草”,平時人們叫得最多的還是“蓮藕”。藕一般可分為三種,紅花藕、白花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食用鹽時一定要注意適量,眾所周知,食鹽過多易導致高血壓。相對於南方人而言,北方人血壓高的比較多,就是因為“南甜北鹹”,北方人比南方人口味更重的緣故。那麼每天吃多少鹽才算適量呢?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鹽分的攝入量不宜超過5克,其中包括醬油、鹹菜等各種途徑攝入的鹽的總量。但是由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食鹽過多已成為一種通病,有沒有一種辦法來降低食鹽量而又不至於破壞菜品的風味呢?這裡教你一個辦法,就是烹製菜餚時多用醬油、豆醬、芝麻醬等提味。5克醬油、20克豆醬所含的鹽分才相當於1克鹽,而且用醬油及豆醬調味,比直接用鹽調味的味道要好很多。

不要以為只要少吃鹽就可以了,生活中還隱藏著一些“隱性食鹽”,它們主要藏於火腿腸、炸暑片、蝦片等膨化食物中。這些食物一般受到年輕朋友的追捧。在這裡提醒大家一句,以後這類食物要少吃,以免攝入鹽分過量,從而為血壓升高埋下危險的種子。

幾招小動作,幫你遠離中風煩惱

此外,平時一些小動作對降低血壓預防中風也有很好的效果,這裡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

【張嘴叩齒】閉目靜坐,調均呼吸,緩緩把嘴巴張到最大,然後再慢慢把嘴巴合上,並用中等力度使上下齒相叩,也可空中咬牙,就像平時生氣時“咬牙切齒”的樣子。每天100次,可分成早、中、晚三次進行。別小看這個動作,在嘴巴一張一合及牙關緊咬的收縮狀態中,可以加速腦部血液的循環流動,使趨於硬化的血管逐漸恢復彈性,對於消除因氣血循環不暢而導致的眩暈及預防腦中風的發生有很好的效果。

【搖頭晃腦】坐於椅子上,全身放鬆,頭部前後左右做旋轉運動,有點像古時候老學究讀書時搖頭晃腦的樣子。鍛鍊時間隨意,每次不少於3分鐘。這個動作雖然簡單,對頸部肌肉的鍛鍊效果卻相當明顯。因為它可以減少膽固醇沉積於頸部的機會,對預防高血壓、中風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對於經常伏案的白領而言,這樣做對防治頸椎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對於疾病我們當抱著未雨綢繆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安然度過這個“多事之秋”。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