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大醫生來了:“多事之秋”謹防腦卒中

大醫生來了:“多事之秋”謹防腦卒中

每到秋天,我們都知道是腦卒中的高發季節。 腦卒中,俗稱“中風”,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世界衛生組織用數據“666”來說明腦卒中的發生情況。

第一個6,意思是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會發生腦卒中;

其次,第二個6是說全世界每6秒鐘就會有一個人因為腦卒中而死亡;

最後一個6,意思是每6秒鐘就會有一個人因腦卒中而導致永久性殘疾。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為何腦卒中的發病和季節因素如此密切?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今天《大醫生來了》請來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鄒小東博士,請他來講一下進入秋季,我們該如何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呢?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鄒小東

為何腦卒中的發病和季節因素如此密切?

腦卒中在春、夏或秋、冬季節變化時容易發作,氣候本身是一個誘因。

可以明顯看到,冬天發生腦卒中的病人比較多,而且北方的發生幾率明顯也比南方高很多。氣候變化是誘發腦卒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出現在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春季這段秋冬季節,發生在秋末冬初氣候驟變的時候比較多一些。這可能是因為:

  1. 氣溫下降可使體表血管的彈性降低,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致使血壓升高,在原有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

  2. 低氣溫的刺激還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使小動脈痙攣收縮,也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 血壓升高;

  3. 季節性的氣溫下降還可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濃度增高,促使血液中的栓子容易形成而發病;

  4. 某些人群,寒冷可以使其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引發急性炎症,急性炎症通過一系列生物生化反應,有可能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甚至促使斑塊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質會破壞血液系統,凝血失衡,導致血栓形成。所以,積極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要注意季節交替,氣候驟變時的調節與保護。

腦卒中“四高”特點

腦卒中有“四高“特點: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

發病率是指每年新發腦卒中的比率。按照我們國家今年最新公佈的權威數據,中國已經有1500多萬腦卒中患者,每年新增加300萬。

高複發率:發生過中風的患者,再次中風的風險是常人的9倍,而每次中風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危及生命。5年內約有20%~47%的複發率,而在1年內復發的最多。

高致殘率:75%的患者都要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重度致殘約佔40%以上。

高死亡率:我國腦卒中死亡率是歐美國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我國每年死於腦卒中的患者是140多萬,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首位致死原因。

加班會不會增加年輕人患腦卒中的風險?

是的。這個現象在當今社會非常普遍,涉及到兩個概念:過勞和熬夜。

長時間熬夜、不間斷地從事大強度體力或腦力勞動是腦卒中發病的誘因。

可以說,過勞和熬夜是兩個最直接的導火索。特別是長期熬夜導致睡眠不足,一方面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另一方面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升高血壓和心率的水平,進而增大心血管系統的壓力。

在中青年人群中,平均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患高血壓的幾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一倍多。如果連續休息不好,加上情緒焦慮,血壓波動大,很容易誘發中風。

鄒主任建議年輕人尤其是有高血壓的年輕人一定要重視睡眠質量,平時儘量避免熬夜,預防心腦血管意外發生。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腦卒中發作前會有哪些蛛絲馬跡呢?

腦卒中的症狀有很多,包括:

  1. 頭痛,與平日不同的頭痛,即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

  2. 頭暈,特別是突然出現的持續性眩暈;

  3. 肢體麻木,突然感到一側面部或手腳麻木;

  4. 說話不清或講話不流利;

  5. 一側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活、笨拙;

  6. 突然吞嚥功能不好;

  7. 突發視物模糊,單眼的視力下降或失明;

  8. 突然反應遲鈍,理解力、記憶力下降;

  9. 整天昏昏欲睡,處於嗜睡狀態;

  10. 一側或某一肢體不自主地抽動;

  11. 突發行走站立不穩,平衡障礙;

  12. 突發意識障礙或抽搐。

記住快速辨別卒中的120原則: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發病後多長時間是最黃金搶救時間?

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腦卒中國際上公認4.5小時是“急救黃金時間窗”,在中國是6小時內,在這個時間窗內必須做到分秒必爭,方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死亡或殘疾程度。

所謂“時間就是大腦,時間就是生命”,少一分延誤,多一分康復!早救援一分鐘,就可以多挽救200萬個腦細胞。發病至就診時間每節省1分鐘,生命延長1天。

因此家屬發現前述疑似缺血性腦卒中的症狀後應在第一時間就診,不能抱有“再等等看”的心態,很多患者院前延誤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錯過這個時間窗,患者就可能錯失血管再通的機會,缺血性腦組織會出現不可逆死亡。60%~80%的卒中為缺血性卒中,缺血中心區腦組織數分鐘內可發生不可逆的壞死,急性缺血性卒中在時間窗內如果能使用血管再通治療(包括靜脈溶栓治療、動脈取栓治療)溶解堵塞於腦血管中的血栓,開通血管,將會明顯降低中風病人的致殘率和死亡率。近幾年,血管內治療技術不斷進步,研究發現一些大血管閉塞的患者在發病16-24小時內進行血管內治療仍然可以明顯獲益。這也擴大了急性期可救治的人群。

總之,應該儘快把患者送入有溶栓取栓治療經驗,有條件和能力為患者進行診療的醫院救治。

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採取哪些急救措施?

  1. 保持安靜,臥床休息。嘈雜混亂的環境易使患者感到大禍臨頭,加重血壓、心率及呼吸等生命指徵惡化;

  2. 正確擺放患者體位。頭部應抬高約30°,偏向一側,昏迷或嘔吐患者應側臥位,避免痰液、異物堵塞氣道引起窒息;

  3. 儘量減少震動。無論在搬運過程還是翻身拍背均應保持頭部相對穩定以免加重病情;

  4. 避免進食。人在應激狀態時血糖明顯高於正常,無論中風是否糖尿病引起,均不應給病人服糖水及甜食,昏迷病人應禁食,以防窒息;

  5. 頭部物理降溫。在患者頭部放置冰塊可減少腦細胞的耗氧,以保護腦細胞功能,為醫生進一步搶救贏得時間。


    總之,當中風發生時,應立即將病人送到有條件(如可做CT檢查)的醫院就診,護送時讓病人平臥,儘量少搬動和顛簸病人,爭取儘早判明病因,對症合理治療,以減輕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

發病後多長時間是最黃金搶救時間?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

2.堅持適當的運動鍛鍊,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3.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膳食,如多飲水、低鹽飲食、葷素搭配,適可而止;

4.控制危險因素,尤其是戒菸戒酒,每天飲白酒不超過1兩;

5. 要定期體檢,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做好一級預防;

6.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出診時間

週一下午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上線嘉賓預告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週二(9月18日)10:00——11:00

朱黎紅

市級名中醫張衛華主任醫師學術繼承人,擅長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

大医生来了:“多事之秋”谨防脑卒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