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輕鬆應對“多事之秋”,你需要這幾個祕方

女報記者:孫墨琦 蒲菁 李麗娟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秋風送爽,晨霧初降,寒蟬悽切。進入初秋後,你是否還遵從著貼秋膘、春捂秋凍的保健之道?你是否被春困秋乏所累?你是否抓住了秋季養生的好時光?

勞累了一個夏季的身體,現在應該好好補補了!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過後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由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也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候,該如何順應天時,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養生專家是如何做的。

多事之秋

從早睡早起的穴位按摩,到別緻的養生粥,再到行之有效的八段錦,這些早已成為彭偉的日常。從醫多年的她是山東省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中醫對她的影響從工作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順應天時,如今她早已走出了自己的保健之道。

輕鬆應對“多事之秋”,你需要這幾個秘方

保健一天

早晨6點,鬧鐘準時響起,雖沒有到上班的時間,但是彭偉已經習慣這個時間起床了。“不過早上起床不宜過急,適當懶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早睡早起之於秋季意義非凡。彭偉解讀,夏至以後到冬至,大地陰氣開始生長,人們需要滋養陰氣,也就是所謂的秋冬養陰(早臥早睡),如果不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不僅會增加白天的疲勞感,還可能增加一些不健康的風險,例如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

一覺醒來後,她開始忙碌著一天的食譜。“雖然現在上班忙,一天三餐不可能都在家解決,但是喝湯粥卻成為家人的習慣,一早來碗百合蓮子粥,潤燥祛痰最適合不過。”彭偉道,煲粥用不了多少時間,有時候做好了就帶在身邊當水喝。如果出現睡眠不好,還可以用全天麻燉湯喝,既貼了秋膘,還可以助眠。

濟南此時的氣溫雖然仍30℃+,但已暗含秋涼。經過夏季過多的消耗之後,人的身體各組織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彭偉提醒讀者,其實秋季更應注意防涼,尤其是愛美的女性,甚至在秋冬季節還穿超短裙、九分褲,外露大腿和腳踝,不知不覺中寒邪已入侵身體。

對此,彭偉還教授了記者一招:每天清晨醒來後,用雙手握拳,拳眼對著腎俞穴,即老百姓常說的腰眼,上下揉檫,直到腰部有熱熱的感覺即可,堅持下去就能起到保溫、補腎氣的功效,這一點在秋季極為有效。

當天是彭偉坐門診的日子,一天下來腰痠背疼在所難免,這時候她習慣性地練起了八段錦。這套操由八節動作組成,全套動作精煉,運動量適度,其每節動作的設計,都針對一定的臟腑或病症,有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 練習時出汗不多,講究心靜,鍛鍊時軀體四肢的運動與調心、調息相結合,具體動作簡單易行。“做下來也就15分鐘左右,感覺全身都得到了舒展。有條件的話,建議讀者朋友們都可以嘗試一下。”

切忌過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貼秋膘的說法,走到如今已經並非適用於所有人。無病進補,不分虛實的進補,只會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這一點,彭偉的患者張阿姨最有代表性。張阿姨是一位三七進補的痴迷追隨者,聽聞三七能活血化瘀、延年益壽,她就想借著貼秋膘的時節,給全家人補補,一次逛大集時,在路邊攤購買了不少“三七”,但她對於三七並不熟悉,該怎麼挑選?哪種三七好?全靠賣家的“忽悠”。小到還在上學的孫子,大到家裡的八旬老翁,都成為“受益人”。但是沒吃幾天,其他家人倒是沒事,但張阿姨感覺渾身沒勁,還喘不上氣,到醫院一查竟患上了肝小靜脈閉塞綜合徵。彭偉介紹,張阿姨買的是“土三七”,和三七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功效和毒性卻有天壤之別。三七是活血止血、散瘀消腫的名貴中藥材。“土三七”因為毒性大,從來不拿它來入藥。

而且中醫進補要分體質,並不是名貴藥材就人儘可食。彭偉表示,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像張阿姨買了藥材,讓全家人一起服用的行為肯定是不可取的。”

彭偉強調,女性在秋季中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頤養胃氣。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她還與記者分享了她的一日保健食譜,通俗易懂,便於參考。

養生食譜

早餐:百合蓮子粥

百合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的作用,用百合和蓮子一起煮粥在秋季食用最佳,有補肺、潤肺、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

用料:大米50克,蓮子10克,百合10克,枸杞少許。

做法:

1.蓮子去除蓮心泡水30分鐘,百合泡水10分鐘;

2.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倒入大米和泡好的蓮子,小火煮至大米發漲,倒入泡好的百合;

3.等粥煮至略微黏稠時放入洗乾淨的枸杞再煮10分鐘。

午餐:綠豆薏仁鴨湯

鴨肉性寒,除可大補虛勞、滋陰養胃外,還可消毒熱、利小便、退瘡癤,這是多數溫熱性肉禽類所少見的。因此,秋初吃老鴨最有滋陰清熱、利水消腫的作用。但鴨肉性寒,故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大便洩瀉、因寒痛經者不宜多食。

用料:鴨腿兩隻、薏仁30g、綠豆15g、陳皮適量。

做法:

1.鴨腿用水氽燙,沖洗乾淨;

2.將氽燙過的鴨腿、薏仁、綠豆、陳皮一起放入砂鍋中,加足量水,大火煮二十分鐘,撇去浮油,小火煮兩個小時(陳皮味道較濃,不要放太多);

3.出鍋前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晚餐:麥冬生地粥

此粥具有清心養血、涼血潤燥、養陰生津等功效,對秋季肺燥乾咳、內熱消渴、心煩失眠、口乾舌燥、腸燥便秘等有較好療效。

用料:生地黃20g,麥冬15g、粳米50g、冰糖適量。

做法:

1.將鮮生地黃切細,用適量清水熬約半小時後,濾汁,再復熬一次,合併藥液濃縮至約100毫升,備用;

2.粳米和麥冬淘洗後煮成白粥,加入生地黃汁攪勻,食時可加冰糖少許。

點穴

輕鬆應對“多事之秋”,你需要這幾個秘方

隨著氣溫下降,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也開始減緩,一時的內分泌紊亂容易造成情緒低落。濟南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治醫生耿煒告訴記者,秋季氣候乾燥,易傷人肺臟,會出現津液減少、口乾、咽乾等症狀,人的情緒不太穩定,易於煩躁和上火。

患者姜女士今年32歲,2013年女兒出生後,她辭掉工作,開始了相夫教女的生活。但2014年,姜女士開始出現了失眠、消化不良等問題,遇到稍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脾氣。並且好像落下了病根,每逢秋天,負面情緒就像潮水一樣襲來。

“在中醫學上,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情志不調,女性的發病率一般比男性要高。”耿煒說,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的壓力、婚姻和家庭的煩惱,容易讓人身心具憊。目前“亞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與情緒有關。

如果情緒不好,會影響肝的疏洩,進而影響脾胃和氣血,出現肝鬱、脾虛、胃脹等。耿煒建議此類人群除了保持良好情緒外,還可以服用逍遙丸進行調理。“逍遙丸由柴胡、當歸、茯苓等組成,拆解了‘肝鬱—脾虛—血虛—肝鬱’的惡性循環,現在也用得很多,各個年齡段的女性都可以適量服用。”

肝氣鬱積不舒,陽氣閉塞在內,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則會出現四肢末端冰冷的狀態。耿煒介紹,這在中醫叫四逆,很多女性朋友都是這樣的,尤其秋冬季節更甚。建議此類人群可每日搓揉掌心和腳心,或者取用艾葉10克,加入溫水,把雙手雙腳放入浸泡,促進血液循環。

耿煒出生於中醫世家,近年來在婦科、兒科等方面的中醫診治技術日漸精湛,吸引了越來越多患者前來求診,其至有廣州、上海、北京等外地患者遠道而來。耿煒的老家在長清,他說每年麥收之後,老家的鄉親都會把麥稈進行處理後,翻入土壤中。以前,耿煒看不懂老鄉們為什麼這樣做,現在他卻十分明白。“其實,人體和土壤一樣,都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供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季,天高風急,地氣清肅。陽氣逐漸降入地下,地上開始轉涼,葉黃而落,大地呈現收藏的狀態。相對的人體陽氣也漸入體內,養生上應該順應秋氣,重在養護人體收斂的功能。因此,秋季進補原則應為滋陰潤燥養肺,耿煒特地為讀者推薦了兩種食療法。

第一種:取一隻碗,放入桑葚、枸杞、冰糖、少量水,放入鍋中蒸熟後,取出搗成糊狀,每日服用一勺。這種方法能滋陰補血,不僅可以秋季食用,也可長期服用。

第二種:取菊花、百合、竹葉各5克,衝入沸水,當作茶飲。可以清心火,防上火,緩解口乾舌燥,同時對於穩定情緒、增強免疫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秋季是艾灸的好時節,耿煒特別為讀者推薦了4個穴位,經常按摩或艾灸,自然可輕鬆應對“多事之秋”。

輕鬆應對“多事之秋”,你需要這幾個秘方

三陰交穴

位置: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向上三寸的地方。

作用:刺激脾經,排出溼氣,還可以調肝補腎、幫助睡眠。

操作: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對側三陰交,一壓一放為1次。或先順時針方向、再逆時針揉三陰交,持續10分鐘。

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

作用:提高免疫力,同時還可以抗衰老、調氣血,緩解常見的胃部疾病。

操作: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持續數秒後,漸漸放鬆,如此反覆操作數次即可。

中脘穴

位置: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作用:可和胃行氣,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部悶脹感。

操作:將長艾條一端點燃,左手食指中指置於施灸穴位兩側,右手拿起艾條後靠近腹部的中脘穴,距離皮膚約3cm,灸 10—20分鐘,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而不感到灼燒疼痛為度。

此外,緩解腸胃不適也可在睡前或醒後,進行一些腹部按摩。按摩時,身體平躺在床上,以肚臍為中心,左右手交替著對腹部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反覆按摩。這對於腸胃消化不良或腹瀉,均有改善作用。

湧泉穴

位置:位於足底部,腳趾向下彎時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作用:促進血液的循環,調解人體陰陽平衡,使手腳不再冰涼。

操作:用燃著的長艾條對準湧泉穴,距離皮膚約3cm,局部有溫熱感,使皮膚出現紅潤為止,防止被燒傷。若熱水泡腳10分鐘後再灸,效果更佳。

肚臍

作用: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操作:點燃長艾條對準肚臍,距離皮膚約3釐米,以感到溫熱為宜,固定不動。每天施灸15—30分鐘,皮膚泛紅為度。

耿煒介紹,不論按摩還是艾灸,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堅持,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潤燥

關於秋季養生的話題,北京衛視《養生堂》客座嘉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科副主任醫師沈晨在圈子有著較高的人氣,日前,她接受女報採訪時,為讀者講解了秋季如何避免犯舊病添新疾。

輕鬆應對“多事之秋”,你需要這幾個秘方

關鍵

王先生是沈晨的一個患者。這兩天他感覺喉嚨疼痛並伴有輕微乾咳,自覺是晚上睡覺著涼所致。並且之後和朋友聚會時吃了麻辣火鍋又喝了啤酒,感覺喉嚨更疼了。“處暑過後飲食上宜酸甘忌辛辣,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秋梨、菠蘿、蓮藕、銀耳、百合、蓮子、烏梅、山楂等食物,可以降氣、潤燥。同時,還要注意衣物增減。”沈晨說,王先生這一症狀,便是秋燥引起的。對應季節的變化,飲食、起居都要有所改變。

沈晨介紹說,秋風漸起,燥氣初行,一進入秋季,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毛髮乾枯無光澤,很多人就會產生明顯的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秋燥症狀。“秋燥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作為中醫侵犯人體的‘六淫’外邪之一,秋燥常常是多種病痛引發的根源,不能掉以輕心。”

“秋燥當令,滋陰潤燥為養生的主旋律。”沈晨告訴記者,因燥氣通肺,肺為嬌髒,最怕燥,所以秋天要注意養肺生津。“我自己在秋季會製作秋梨膏,材料有梨、枇杷、陳皮、川貝、蜂蜜,秋梨膏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很適合秋季引用。”沈晨表示,很多女性在秋季更應養好肺,“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潤肺還可以起到滋養皮膚的效果。此外,在秋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尤為重要。”

原則

關於秋季怎樣作息最健康,沈晨表示,秋季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得太過。”

此外,進入秋季後,很多晚上喜歡出來遛彎的市民,應該調節好時間,以太陽下山後一到兩小時內為宜,“隨著氣溫逐漸降低,早晚寒氣加重,晚飯後不宜太晚出門,以免沾染寒氣。”沈晨表示。

中秋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如不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一旦受涼感冒,極易導致舊病復發。沈晨建議,讀者應順應秋天的氣候變換,適時的增減衣物,做到“秋冬”有節,與氣候變化相和諧。

沈晨告訴記者,對於貼秋膘並不是人人適用,“過去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到了豐收的秋季要大量進食,‘以肉貼膘’,讓身體儲備能量準備過冬。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需要如此了。對於一些體型偏瘦的人,雖然適合在秋季進補,但也要有度。”

怎樣製作秋梨膏

用料:

梨5個、枇杷5個、川貝粉10克、陳皮10克、蜂蜜100毫升。

做法:

梨洗淨去皮,用擦板擦出梨茸和梨汁。梨茸和梨汁放入砂鍋,加入枇杷、川貝粉和陳皮;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30分鐘。用紗布或者篩子過濾出砂鍋中的梨茸,濾出的汁水倒回鍋中,開著蓋子繼續用小火熬,煮到鍋中汁水開始變濃,用木鏟不斷攪拌,直到汁水變得濃稠,即可關火。

離火晾至溫熱,加入蜂蜜攪拌均勻,裝入密封容器中保存。喝的時候取一勺用溫開水兌開即可飲用。蜂蜜一定要等秋梨膏晾到溫熱的時候才能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